紅魔9Pro+拆解:少量減配與大量升級造就純平後蓋設計

愛活網Evolife 2024-01-29 17:10:22

如果要問,最近發布的新機當中,哪款最好看,或者,哪款手機的設計最能打動人,那肯定非紅魔9 Pro+莫屬了,它真的是那種長到大衆審美上的産品。線條簡約,棱角分明,正面無挖孔,背面無凸起。正如網友們說的那樣,紅魔做出了米粉心中真正的MIX,不知道大家喜歡紅魔9 Pro+的這種設計麽?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又是如何把攝像頭做平的。

我手上這台機器是暗夜騎士版,跟那些被PPT過度美化的手機不同,紅魔9 Pro+的真機甚至比官方渲染圖還要好看。對于喜歡這類設計的朋友來說,它就是你心裏想要的那個樣子,科技感十足的外觀,像極了曾經網傳的那些概念機,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酷!”。不過,好看歸好看,硌手也是真硌手,無論橫握還是豎握,單手還是雙手,基本都跟舒適無緣。因爲幾乎沒用弧線,所以上手之後也沒什麽貼合度可言,如果想用著舒服點,緩解硌手的問題,只能戴個手感好點的保護殼了。

下面開始拆解,關機後,取出底部的SIM卡托,金屬+塑料材質,邊緣紅色橡膠圈輔助防塵防水。

對于拆解來說,純平玻璃後蓋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平放在加熱板上,保證後蓋和四周受熱均勻。二是能用吸盤輔助開後蓋,省了不少勁。三是不像邊緣有弧度那種後蓋粘得那麽緊,少了內弧外扣,只要溫度到位、粘膠軟化,很容易就能在粘膠位置劃開縫隙。實際情況跟預想的一樣,開後蓋的過程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後蓋內側外沿一圈粘膠,是那種黏性強、但不易褶皺結塊的軟膠,右側中間位置稍寬,起到了強化加固的作用,左側中上部因爲對應風道邊緣,空間有限,粘膠要窄很多,好在不影響密封性,剩下的位置粘膠寬度基本一致。

其實,這種純平玻璃後蓋還有個好處,那就是易複原。這是由它的結構和裝配方式決定的,金屬中框邊緣內側框架,承接後蓋的位置,做了一定程度的下沉,它的幅度跟玻璃的厚度相同,爲的是能讓後蓋剛好嵌入到框架裏。

只要開後蓋的時候不損傷粘膠,它的黏性至少還能剩下一半,後面複原的時候可以不用補膠,直接把後蓋粘回去,未來換電池的時候,比其他造型的後蓋方便不少,好拆也好裝,動手能力強的用戶,看著教程自己就能換。

由于後蓋和鏡片是一整塊玻璃,相機區域沒有凸起,也就不存在傳統概念裏的DECO。

相機區域在結構上只有一個金屬內襯,通過粘膠固定在後蓋內側,既對鏡頭起到了定位作用,也是對它們的一種保護。

左上角的數字是镂空半透的,能看到光線穿過來。右側的5個開孔中,左上角的橢圓形開孔對應閃光燈,外沿的黑色橡膠圈可以防止漏光。

在外側對應位置,還有一塊金屬裝飾片,除了美觀之外,另一個作用是形成適當的凸起,手機平放在桌面時,可以把後蓋稍微墊高一點點,形成一定間隙,避免鏡頭位置的玻璃被劃傷。

緊挨著的三個圓孔對應後置三攝,它們都設有泡棉圈緩沖保護,中間還加了三塊厚實的導電布。最下面的開孔對應風扇,透明镂空可以看清扇葉和氛圍燈效。那圈不規則的泡棉對應散熱風道,造型正好契合,既是一種緩沖保護,也起到了密閉風道的作用。中間大塊镂空泡棉,對應電池和散熱銅箔。

手機主體框架邊緣,還能看到粘膠殘留,它的黏性是足夠強的,好拆的同時,並不影響密封性。後置三攝,在蓋板這一層面基本也是持平的。周圍能看到大片裸露的金屬板,可見這次蓋板的金屬占比非常高,有利于散熱和信號傳導。

閃光燈采用雙LED燈珠配置,外沿設有一圈泡棉。紅魔9 Pro+增加了NFC功能,線圈在中間位置,延伸的FPC接到了蓋板內側。右側的白色方塊是氛圍燈導光板,邊角還壓著蓋板的固定螺絲。

蓋板和風道之間有一條縫隙,它們是獨立分開的兩部分,從邊緣的高度差和螺絲的位置判斷,蓋板是壓著風道進行固定的。

風扇位于左側,框架和鳍(qi)片都是金屬材質,轉速升級到了22000轉/分鍾,進風口的位置隱約可見金屬網。風道中間有一個圓點,泛著金屬光澤,它上面和旁邊沾了點黑漆,一開始沒細看,我以爲是自己說話噴上面的口水,還去擦了擦,發現擦不動,才知道是漆,攝像大哥看著我的奇怪舉動,笑得那叫一個開心。

風道下方有一大塊銅箔,覆蓋了電池大面積區域,並延伸到了音腔,通過粘膠固定,右下角能看到部分LDS激光鐳射天線。

稍微加熱一下蓋板位置,導光板的粘膠軟化之後,就可以撕下來了。

它的結構和原理很簡單,內側大部分區域都被黑色貼紙覆蓋,只留了一個細長條的空白區聚光,正好對應氛圍燈的位置,旁邊還有一圈黑色泡棉膠,既用來固定,又防止漏光,外側一圈黑色貼紙,中間留下大塊空白區,作用和效果跟內側一樣,聚攏的光線彙集在這裏形成發光板,正對後蓋的镂空半透數字和字母,也就是用戶從外面看到的可變色氛圍燈。

這裏有一個小細節,氘鋒透明版的氛圍燈是2顆燈珠,而暗夜騎士版則有3顆,理論上來說,亮度要高于氘鋒透明版。

撕開底部銅箔的粘膠,擰下蓋板和風道所有固定螺絲,先撬起取下蓋板,然後斷開風扇的BTB,再拆卸風道。

蓋板主體采用塑料+金屬材質,左上角4個觸點對應氛圍燈,旁邊是整塊的LDS激光鐳射天線,頂部揚聲器集成在蓋板上,它來自瑞聲科技,型號爲1115K,通過右下方的2個觸點跟主板連接。中間位置的兩塊泡棉,分別對應前置鏡頭和它的BTB。剩下的後置三攝,也都有泡棉緩沖保護,其中主攝還受到了“特殊照顧”,四個邊角對應位置加裝了厚實的導電布。微距鏡頭上方的2個觸點對應NFC線圈,右上方的3個觸點對應閃光燈。

主攝旁邊還有部分LDS激光鐳射天線,向外延伸到蓋板側面。

風道兩側風口的位置,都有紅色橡膠圈,提升風道的密閉性。

風道內側有大量硅脂殘留,它之所以采用金屬材質,除了加強結構強度之外,另一個作用則是輔助散熱,包括風扇的位置也有硅脂,散熱考慮還是非常周全的。下面的長條泡棉墊,對應主板A面靠下的一排BTB。銅箔內側還有一層石墨散熱貼,提高散熱效率。

後置三攝高度基本差不多,前置鏡頭背面和超廣角鏡頭BTB上都貼有導電布,耳機孔夾在兩者中間,紅外發射器在耳機孔右側,揚聲器對應位置設有镂空泡棉墊,旁邊是降噪麥克風,外面有金屬罩保護。

A面核心區域覆蓋有銅箔,並且還塗有硅脂輔助散熱,風扇對應位置也可以看到硅脂殘留。

下面一排核心BTB,其中電池有2個接口。右側邊緣連接了3條同軸線,有1條黑色的選擇了貫穿主板走線,並順著左側向下延伸。

跟常見的手機不同,側邊按鍵並沒有選擇觸點連接的方式,而是通過一條FPC連到了主板A面,爲了避開風扇,FPC還做了一個圓角變形,BTB接口位置有2個特別小的字母“ON”作爲標注。右上方和左下方各有1顆子母螺絲,既可以作爲蓋板螺絲的固定螺母,也可以作爲主板的固定螺絲。

依次斷開電池、主副板FPC、USB接口和電源鍵的BTB,以及右側的3條同軸線,撕開前置鏡頭背面的導電布,斷開BTB後取下。

接著處理耳機孔,它卡得比較緊,拆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別傷到FPC,後期如果耳機孔出現故障,是可以單獨更換的。

斷開超廣角鏡頭和微距鏡頭的BTB,其中微距鏡頭可以直接取下來。A面沒有看到主攝的BTB,推測應該是接在了B面,因爲周邊實在是沒有地方設置基座了。

電池BTB旁邊貼著一塊黃膠布,下面還有1顆主板固定螺絲,擰下它和另外2顆子母螺絲,就可以撬起取下主板了。

主攝的BTB果然接在B面,斷開後取下,超廣角鏡頭粘在了機身框架上,用鑷子撬起取下。

前後四攝湊在了一起,5000萬像素三星GN5主攝,傳感器面積1/1.57英寸,跟前代保持一致,不過,重新設計了鏡頭組件,增加了OIS光學防抖,看著體積好像變大了,實際上只增加了長和寬,厚度反而比前代更薄了,主要還是爲了降低鏡頭高度,把後蓋做平。5000萬像素三星JN1超廣角鏡頭,傳感器面積1/2.76英寸。200萬像素格科微GC02M1微距鏡頭,傳感器面積1/5英寸。1600萬像素豪威OV16E1Q前置鏡頭,采用屏下算法4.0技術。

視線回到主板,它采用單層PCB,在耳機孔和其他薄弱位置,都采用了金屬片加固。

A面所有BTB基座都沒有泡棉圈或者橡膠圈,電容和小部件也都沒有點膠,紅魔把保護措施放在了蓋板和風道內側,通過泡棉墊對BTB連接器進行緩沖保護。

紅魔9 Pro+增加了紅外功能,發射器位于超廣角鏡頭BTB上方。B面情況跟A面一樣,主攝BTB基座沒有泡棉圈,小部件同樣沒有點膠。左上角可以看到降噪麥克風的圓孔,前置環境光傳感器集成在PCB上,並且做了疊層墊高處理。大部分屏蔽罩都覆蓋有銅箔,核心區域還塗有硅脂輔助散熱。

撕開所有銅箔,下面還有一層散熱材料,提升散熱效率。B面最顯眼的那顆是來自鎂光的LPDDR5X運行內存,它下面壓著的綠色芯片就是高通骁龍8 Gen 3處理器,旁邊還遮蓋著一顆差不多大小的芯片,是來自東芝UFS 4.0閃存,處理器另一側,那個略顯反光的芯片,是來自高通的PM8550電源IC。

拆掉主板之後,空出來的框架上還有不少小細節。左上角的FPC對應遊戲肩鍵,耳機孔位置有專門的限位設計,所以才會卡得那麽緊。

它旁邊有一塊泡棉墊,對應主攝的BTB,前置鏡頭和降噪麥克風的位置有泡棉圈緩沖保護,環境光傳感器對應位置設有橡膠圈。

包括處理器、風扇、主攝在內,對應的金屬框架位置,都做了镂空下沉處理,其中處理器和風扇主要是爲了散熱,因爲它們的位置都可以直接接觸到VC均熱板,所以才塗了很多導熱硅脂。

主攝下沉則是爲了降低鏡頭的位置,避免凸出,保證後蓋可以做平。這三個位置的镂空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爲了控制機身厚度,避免擠占更多的縱向空間。兩側風口都做了斜切處理,正好跟風道對應位置契合,做成斜切效果,更有利于風道貼合,以提升密閉性。

視線轉向下方,擰下副板區域所有固定螺絲,撬起取下蓋板,揚聲器集成在上面,通過右側延伸出的2個觸點與副板相連,它同樣是來自瑞聲科技的1115K音腔,與頂部那顆同尺寸、同型號,構成雙1115K的立體聲雙揚組合。蓋板內側有4塊泡棉,分別對應副板上的3個BTB和振動馬達。

依次斷開肩鍵、指紋識別和主副板FPC的BTB,以及2條同軸線,擰下副板的固定螺絲,撬起取下副板。

跟主板一樣,副板上所有BTB基座都沒有泡棉圈和橡膠圈,電容和小部件也沒有點膠,麥克風集成在副板上,有金屬罩保護,USB接口對應位置有金屬片加固。

撕開肩鍵的FPC,撬起取出USB接口,它通過一條FPC直連主板,接口爲USB 3.2 Gen 2標准,外面包裹有防塵防水的橡膠圈。

框架上揚聲器和麥克風對應位置設有泡棉圈,下面采用防呆設計,避免卡針插錯損傷麥克風。

振動馬達粘在了框架上,通過2個觸點連接副板。肩鍵旁邊還有一小塊PCB,通過1顆螺絲固定,那條單獨的黑色同軸線就連接在上面。

電池中間靠上位置能看到2條細細的紅線,它們是NTC溫度傳感器。電池采用易拉快拆設計,根據圖示撕開膠布,切記,要撕到底,中間不要斷開。

操作得當的話,電池很輕松就能拆下來。紅魔9 Pro+的電池采用雙電芯、雙接口方案,雙電芯等效總容量爲5500mAh,支持165W有線快充。制造商爲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電芯供應商爲ATL。在電池上端的黑膠布裏,還包裹著一塊綠色PCB,上面集成有電池接口的FPC和電池管理芯片,那2條NTC溫度傳感器也連到了上面。

拆掉電池之後,就可以撬起取下振動單元了,這也是一顆X軸線性馬達,它來自橫店東磁,型號爲LM0815B。從實際體驗來看,肯定不如前代的雙X軸線性馬達出色,紅魔9 Pro+在震感這一塊,屬于是減配了,主要原因還是ID結構變化,壓縮了內部空間,很難再實現雙馬達的配置,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改成單個的長條形馬達,不過,供應商跟前代是一樣的。

最後來處理幾個邊緣的小部件,斷開那條單獨的黑色同軸線,擰下固定螺絲後取下PCB。旁邊同軸線下面還壓著2顆固定螺絲,挑開同軸線,擰下固定螺絲,取出黑色線槽,下面還有一塊PCB,斷開它的BTB連接器,擰下單獨1顆固定螺絲,取出PCB,上面集成有1顆麥克風,開孔位于側邊中框上,避免橫屏遊戲時遮擋上下麥克風而影響收聲。電池倉下方有大面積镂空區域,直接接觸VC均熱板,輔助電池和FPC散熱。

到這裏,紅魔9 Pro+的拆解就基本完成了。它的整體結構跟前代類似,大的區塊劃分沒有太多變化,調整和優化主要集中在一些細節上。

後置相機模組的位置從中間挪到了左邊,三顆鏡頭和閃光燈從縱向一字排開,改成矩陣排布,提高了主板的利用率,鏡頭整體下沉,不再凸出于後蓋。

RGB燈帶的數量,從3組減少到1組。風道這次被壓在了蓋板下面,並承擔起了主板A面的部分散熱需求,風扇也從單獨裝配,變爲了與風道集成在一起。閃光燈從單LED升級爲雙LED燈珠,並且在蓋板上增加了NFC線圈,風扇從20000轉升級到了22000轉,增加了紅外遙控功能。

主攝的接口從主板A面換到了B面,並升級了OIS光學防抖,超廣角鏡頭也從800萬像素升級到了5000萬像素的三星JN1。主板固定螺絲從2顆增加爲3顆,處理器升級爲骁龍8 Gen 3。爲了控制機身厚度,避免攝像頭凸出,處理器、風扇、主攝對應位置的框架都做了镂空下沉處理。底部揚聲器從1216規格,變爲了1115規格。Type-C接口升級到了USB 3.2 Gen 2標准,振動單元從上下雙X軸線性馬達,降爲了下方單個馬達。電池裝配增加了易拉快拆設計,方便用戶將來自行更換,容量也從5000mAh升級到了5500mAh。上下2顆肩鍵的連接方式,從觸點改爲了FPC+BTB直連。從拆解角度來看,紅魔9 Pro+的做工、用料、工藝、細節處理,以及內部集成度方面,都有一定提升。

唯一的槽點可能就是振動單元了,之前的雙X軸線性馬達組合,還挺有特點和優勢的,至少從用戶體驗來說有所減弱,下一代産品再調整的話,我覺得有兩個方案可以考慮一下,一是通過進一步優化內部結構,騰出空間之後,再度回歸雙馬達的配置。二是沿用單馬達的設計,通過升級馬達的配置來提升體驗,比如更換尺寸更大、規格更高的馬達,供應商選擇技術更加成熟的瑞聲科技。

至于把後蓋做平這件事,前面拆解的時候也提到了,主要是通過框架镂空下沉和壓縮鏡頭模組體積來實現的。

這種設計,對于玻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很高的結構強度和剛性,結實耐用,防摔耐造,抗刮防劃,二是要能滿足鏡頭的光學要求,清晰度、透光度都要足夠高,紅魔爲了實現這一效果,應該是花了不少成本。先不說這東西有沒有實際意義,至少從美觀的角度,紅魔追求極致的精神和態度值得肯定。關于購買,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對快充和內存組合沒有太多執念的話,紅魔9 Pro更有性價比。因爲,買紅魔手機的,多數是重度遊戲玩家,在處理器、屏幕、散熱這些核心配置相同的情況下,多1000mAh電池容量,遠比165W快充來得實際,12GB運行內存基本也夠用了,預算並不寬裕的話,還是能省則省的好,畢竟大家賺點錢都不容易。

最後結尾聊一個拆解相關的話題,這期要說的是紅魔9 Pro+上用的那顆“格科微GC02M1微距鏡頭”。估計這個品牌和型號,很多人會感到陌生。格科微的全稱是“格科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包括CMOS圖像傳感器、顯示驅動IC,以及相關産品的設計、封測和銷售。GC02M1算是格科微旗下的熱門産品,實際上,它在手機市場的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由于自身硬件水准一般,傳感器面積和像素都屬于低端水准,所以就成爲了湊數鏡頭裏的常客,如此尴尬的參數,手機廠商是不會對外宣傳的。

從一些電商平台可以查到,采用GC02M1制成的UVC攝像頭模塊,帶PCB、USB接口、麥克風,而且免驅動,插在電腦上直接就能用,這樣一套的價格是29.9元,而且這是單個購買的零售價,要是大量批發還可以更便宜。而同樣來自格科微的另一款200萬像素鏡頭GC02M2,批發價才20元一個,足見湊數鏡頭的成本是多麽低,廠商只需要花十幾二十塊錢,就能實現單攝變雙攝、雙攝變三攝、三攝變四攝的效果,進而營造出高級感,獲得消費者青睐,而這波操作所帶來的零售溢價,可遠不止一二十元,簡直是賺麻了。

一般來說,無論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配備的200萬像素鏡頭,大概率就兩種,一種是微距鏡頭,一種是景深鏡頭,別管它的功能是什麽,就硬件素質而言,基本別指望什麽效果了,你想想,一二十塊錢的鏡頭,能拍出什麽微距和景深效果來,充其量也就掃個碼、圖個樂罷了。另外,在使用過程中,大部分日常拍照場景,手機是不會調用這類湊數鏡頭的,消費者一般也看不到它們的真實性能和表現,用戶看起來不錯的微距拍攝,實際上都是由主攝完成的。如果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當手機拍照時真的觸發了微距鏡頭,畫質立馬會下降一大截。所以,買手機的時候別光看攝像頭數量,真正有參考價值的,還是每顆鏡頭的硬件素質,比如光學尺寸和像素尺寸這些,數量多未必有用。

另外大家也別小看了格科微,它可是一家正兒八經的上市公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湊數鏡頭,已經成爲格科微業務新的增長點。這方面,可以看一組有趣的數據,2020年全球CMOS市場份額排行裏,索尼、三星、豪威占據前三名,銷售額排名前三的也是它們。可是,如果按照出貨量排名的話,第一就變成了格科微。也就是說,格科微的營收和銷售額雖然比不過那三家,但賣出去的CMOS數量,卻比索尼還要多。在競爭激勵的手機CMOS市場中,面對強大的索尼和三星,部分國産CMOS廠商“彎道超車”,借助中低端手機玩“湊數鏡頭”的策略和需求,突出重圍,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悶聲發財”之道。

0 阅读:153

愛活網Evolife

簡介:熱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