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代是怎麽開創的?

華輿 2024-04-11 15:01:20

中國自古有“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自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三月三拜軒轅”的活動。

  ▲本文圖片來源鄭州晚報

軒轅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故裏在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新鄭市。古代史書典轄記載有熊國在河南新鄭,軒轅黃帝三月三出生于軒轅之丘,後來黃帝統一天下,又定都于有熊。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春秋時代的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我們只知道拜軒轅黃帝,那你知道黃帝時代是怎麽開創的嗎?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曆史上,有一位世代敬仰的人物——黃帝,他率領先民開天辟地,創立奠基了民族基業。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曆史上,有一個彪炳千秋的時代——黃帝時代,它走出混沌,開創文明,爲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書寫了燦爛的篇章。從曆史學和考古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看,黃帝在鄭州地區起步開創了黃帝時代,黃帝時代以裴李崗文化爲開端邁向了輝煌。

黃帝古國與黃帝時代

《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曆史著作,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作者司馬遷書寫中華民族的曆史是以黃帝爲開端的。司馬遷不是最早記述黃帝事迹的人,早在距他數百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楚辭》《山海經》等書中就已經有了黃帝事迹的記載,司馬遷寫《史記》應當是在遍覽了這些記載的基礎上,經過認真思考才確定從黃帝開始寫起的。在司馬遷的心目中,黃帝是一個曆史人物,是中華民族曆史的開創者。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怎樣記述黃帝呢?“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少典是誰?史載,爲有熊國國君。有熊國在哪裏?曆史記載很明確,就在今日鄭州新鄭。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皇甫谧雲:“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帝王世紀》中說得更清楚:“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授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爲名,又以爲號。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也。”

此外,其他著述也都有此類說法。《水經注》雲:“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括地志》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路史》說:“黃帝開國于有熊,今鄭(州)之新鄭。”《通志》說:“黃帝都有熊,有熊今鄭州新鄭。”《資治通鑒》說:“黃帝軒轅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軒轅之丘,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縣。”《廣輿記》說:“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因名。”

《禦批曆代通鑒輯覽》說:“黃帝軒轅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軒轅之丘(在今新鄭縣),故曰軒轅氏。姓公孫,長于姬水又以姬爲姓,國于有熊,新鄭乃有熊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故以曰有熊氏。”《綱鑒易知錄》說:“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鬥而有娠,生帝于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西北),因名軒轅,姓公孫。

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鄭縣),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爲姓。”

雖然衆多史冊都載明黃帝是以古代鄭州有熊國爲都的,但是在記述黃帝活動的時候,範圍又十分廣大。《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爲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爲雲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禅與爲多焉。”這段話告訴我們,黃帝曾經不斷遷徙,按照今天的概念,東邊到了東海,西邊到了甘肅,南邊到了長江,北邊到了冀蒙。

在史前社會交通並不方便的條件下,黃帝足迹範圍如此廣大,當是經曆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而要經曆這樣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黃帝作爲那個時期的人物應當在世多少年呢?《帝王世紀》說,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或言三百歲”,其族先後傳了十世,經曆了1520年。《竹書記年》說“黃帝至禹三十世”,經曆了900年。《曆代帝王年表》說:“黃帝軒轅氏……在位百年,崩于荊山之陽,葬橋山。”等。在史前生活條件還相當惡劣的情況下,人們是不可能活過百歲的,應當是黃帝世家經曆了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帝王世紀》《竹書紀年》等書講黃帝古國傳世千年,很有道理。如果以黃帝的影響力來看,時間甚至還要遠遠超越千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

第一,在中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黃帝這樣一位開天辟地的曆史人物,他生活在文字産生前的悠久歲月,他的事迹口頭代代相傳。當中國有了文章典冊以後,他便成爲人類文字曆史著作中的主角。有人以黃帝事迹晚在春秋戰國才出現便認爲黃帝是後人臆想的理想人物,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甲骨文是商人用來占蔔自己旦夕禍福的,極少涉及當朝以外的人與事,其中當然不會有黃帝的影子。我們今天能夠讀到的最早典冊是春秋時期的,而春秋時期的典冊也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追述和記載遠祖往事和當時曆史事件的最早著作,而正是這些最早的史學著作,裏邊出現了大量有關黃帝事迹的記載。如果曆史上根本不存在黃帝這樣一位曆史人物,當時的社會上不流傳那麽多有關黃帝的故事,這麽多的著作如何會同時編出那麽多黃帝的故事?正因爲黃帝具有巨大的曆史影響力和時代穿透力,所以,沒有文字時,人們代代口口相傳,有了文字後,人們便在最早的史學著作中書寫記載了那麽多的故事。因此,黃帝的曆史存在不容置疑。

第二,從史書的大量記載來看,黃帝是有熊國的首領,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人物。但是,有人提出,史書中有關黃帝在世百歲的說法不可信,而黃帝傳世千年的記載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黃帝或爲有熊國國君的名號,是諸多國君人物的疊加代稱,這有其道理。但即便如此,國君也是由具體的人擔任的,他的開創者及其以後的繼任者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由于曆史的久遠和當時尚無文字記載,他們具體的名字人們已不知道了,他們創立的輝煌業績都以黃帝之名載入史冊,成爲那段曆史物質成就和精神成就的光輝符號。因此,黃帝在中華民族的心中,既是那個時期民族偉業的開創者,也是那個時期值得敬仰的創造者,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都是值得永遠紀念的一個個民族始祖。

第三,黃帝起步的有熊國在鄭州,史書記載明明白白,曆史上對有熊國所在也從未産生過異議。但是,《史記·五帝本紀》也說,黃帝在發展過程中“遷徙往來無常處”,曾在多個地方安家,把先進文化傳播各地,形成了範圍廣大的黃帝文化。正因如此,在今日中國河北涿鹿、河南靈寶、陝西黃陵、山東曲阜等地才有了大量有關黃帝的遺迹和傳說,才有了今日中華民族以黃帝爲始祖共尊這一曆史現象。這正是中華民族枝繁葉茂、凝聚力和統一性的體現。但需要明確的是,從黃帝發展的曆史順序來看,鄭州新鄭爲黃帝肇始之地,爲黃帝故裏和最早的都城,從這個意義上說,鄭州新鄭爲中華民族之根,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家。

第四,從黃帝率領有熊部落崛起到輾轉各地開拓發展,應當經曆了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從史冊的大量記載到民間的廣泛傳說,說明黃帝爲中國曆史留下了深深印記,因此,從黃帝存在的久遠性和黃帝活動範圍的廣闊性來看,中國曆史上存在一個黃帝時代是毫無疑問的,並且,黃帝時代爲我們創造和留下了燦爛的黃帝文化。

黃帝時代與黃帝文化

黃帝時代創造的黃帝文化是什麽?現存史冊和傳說的大量黃帝故事爲我們提供了豐富而宏闊的畫卷。現存史書中記載了大量黃帝創立的功業,這些功業歸納起來,主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決的是那個時代人們在生活、生産、社會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些構成了黃帝文化的主要內涵。

創造原始農業。人類誕生之後,最早是以漁獵爲生的,後來創立了原始農業,完成了人類社會第一次革命。史書記載,中國原始農業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黃帝內經》載:“黃帝升爲天子,地獻草木,述耕種之利,因之以廣種。”《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時“藝五種”,《索隱》:“藝,種也,樹也,五種即五谷。”《史記·五帝本紀》又雲:“時播百谷草木。”《正義》載:“言順四時之所宜而布種百谷草木也。”說明黃帝時期不僅有了農業種植,品種還不止一種。爲了提高糧食産量,黃帝時期已懂得翻土、鋤耕,爲此,創立改進了農業生産工具。《世本》記載,黃帝臣子垂發明了耕地的耒耜。並且,這一時期由“刀耕火種”粗放式的耕作轉向精細化的耕作,《路史》載:黃帝“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八家以爲井,井設其中。”這些記載說明,黃帝時代開啓了中國農耕文化,在這個時代,不僅使糧食作物從單一走向多品種,而且深耕細作、田間管理,奠定了後世農業發展的基礎。

創造家畜圈養。動物是人類最早的食物來源之一,隨著人們生活從山林走向河灘台地定居,動物獲取越來越難,爲了能繼續享受美味,人們開始嘗試將獵獲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而此時,農業的發展,糧食剩余的出現,爲家中圈養動物提供了可能。于是,黃帝時期家畜家禽飼養出現了。《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淳化鳥獸蟲魚”。《事物紀原》引《周書》雲:“黃帝始燔肉爲炙。”這是人類飲食結構的重要進步,對于增進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創造陶制器皿。在人類未發現火之前,茹毛飲血,以生食爲食。火被發現後,開始了熟食。雖有了火,但在制陶技術出現之前,人們主要是將食物架在火上燒烤食用,或把食物放在石板上加熱、炙烤。到了黃帝時代,創造了陶器,人們的生活開始有了質的變化。《古史考》雲:“黃帝始造瓦甑,火食之道成矣。”“黃帝始蒸谷爲飯,烹谷爲粥。”《事物紀原》引《周書》也說:“黃帝始蒸谷爲粥。”“瓦甑”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陶制器皿形成的標志,陶制器皿的出現使人們可以通過蒸、煮等方式將食物做熟了食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創造紡織服裝。人類最早是以樹葉和獸皮遮體防寒的,黃帝時代開始有了絲綢紡織,開始有了衣裳。《周禮》《禮記》等書有黃帝妻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記載。《路史》載:“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劉恕《通鑒外紀》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爲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爲先蠶。”明代徐光啓《農政全書》和孫瑴《古微書》中也都說到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始育蠶輯麻”,並“以興機杼,而成布帛”。有了布帛,黃帝命人造衣服鞋帽,《呂氏春秋》《物原》記載,“胡曹作衣”“伯余爲裳”。《世本》雲:“黃帝作旃冕”“于則作屝履”。隨著社會的發展,黃帝又改進服裝制式,《物原》雲:“因染彩以表貴賤。”《大戴禮·五帝德》雲:“黃帝黼黻衣,大帶黻裳。”《易》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些記載說明,黃帝時代不僅創造了絲綢紡織,讓人們有了服裝鞋帽,使人類由野蠻邁入文明,還形成了服裝上的禮制,開啓了中國文明時代。

創造宮室住房。人類形成後,先是在樹上和山洞內棲身,隨著生活漸趨穩定,黃帝時代開始建造房屋。《新語》雲:“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屋室,則與鳥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白虎通義》雲:“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此宮室之始也。”《軒轅黃帝傳》雲:“(黃)帝始作屋,築宮室……”《路史》曰:黃帝“乃廣宮室,壯堂庑,高棟深宇,以避風雨。作合宮,建銮殿,以祀上帝,接萬靈以采民言”。“即庫台,設移旅,楹複格,內階幽陛,提唐山牆,樀于惟工,斫其材而砻之”。這些記載表明,黃帝時代不僅創造了遮風避雨的房屋,還建造了宏闊巍峨的殿堂。

創造夯築城池。人們實現定居之後,屢屢受到野獸侵擾,于是,黃帝組織人們修築牆高池深的城池。《史記》中記載方士言:“黃帝時爲五城十二樓。”《軒轅本紀》雲:“黃帝築城邑,造五城。”《軒轅黃帝傳》雲:黃帝“令築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處之弊”。城池的出現標志黃帝時期已經有了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文明開始形成了。

創造車舟運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聚落與聚落之間,相互交往越來越多。原來那種腳走、肩挑、背馱、手提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于是黃帝組織人們發明了車和舟。《漢書·地理志》載:“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裏。”《古史考》載:“黃帝作車,引重致遠。”《世本·作篇》載:黃帝的大臣“共鼓、化(賀)狄作舟。”《拾遺記》雲:“軒轅變乘桴以作舟楫。”車舟的發明,使遠距離交往和商貿活動成爲可能,對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加速文明社會發展的進程。

創造中醫醫療。《帝王世紀》載:“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爲《難經》。教制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事物紀原》引《黃帝內傳》說:“(黃)帝升爲天子,針經脈訣,無不備也。故金匮甲乙之類,皆祖黃帝。”《路史·疏仡紀·黃帝》雲,黃帝形成“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的治病理論。人體經絡的發現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

創造文字。《說文解字序》曰:“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帝王世紀》載:“黃帝史官倉颉,取象鳥迹,始作文字。”《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世本》《淮南子》《路史》等書也都有此說。文字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黃帝時代有關文字的創造,爲後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字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創造樂器音律。《世本》載:“黃帝使伶倫造磬。”“伶倫造律呂。”《帝王世紀》載:“黃帝損疱(伏)羲之瑟,爲二十五弦,長七尺二寸。”《唐書·樂志》載:“黃帝使岐伯作鼓吹,以揚德建武。”《雲笈七簽·軒轅本紀》雲:“(黃)帝以容成子爲樂師,帝作《雲門》《大卷》《鹹池》之樂,乃張樂于洞庭之野。”北門成曰:“其奏也,陰陽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風俗也。”《史記·樂書·集解》引鄭玄曰:“黃帝所作樂名,堯增修而用之。鹹,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這些記載不僅指明黃帝時代發明了樂器,發明了音律,還將音樂作爲社會教化之用。

創造繪畫雕塑。《曆代名畫記》載:“史皇,黃帝之臣也,始造圖畫,創造垂法。”《世本》載:“史皇作圖。”《易通卦驗》說:“軒轅子苗龍,爲畫之祖。”黃帝時代繪畫雕塑的創造開啓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新時期。

創造禮儀制度。《白虎通義》載:“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路史》載:“氏定而系之姓,庶姓別余上,而戚殚于下,婚姻不可以通,所以崇倫類,遠禽獸也。”又載:“棺椁之作,自黃帝始。”“(黃帝)乃飾棺衾以送死,封崇木以當大事。”《黃帝內傳》說:黃帝“斬蚩尤,因置冢墓”。黃帝建立姓氏制度以正婚俗、建立棺椁制度以敬先祖,使社會走上規範禮制有序之路。

創造天文曆法。《史記·曆書》載:“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索隱》引《世本》《律曆志》雲:“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桡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合六曆而著《調曆》也。”《五帝本紀》載黃帝“迎日推策”,即通過觀察、推算,來確定季節的變化。《黃帝曆》是中國最早的曆法。

創造國家文明。《漢書·地理志》載:“昔在黃帝……方制萬裏,劃燮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路史》載:“黃帝始分土建國。”“命風後方割萬裏,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史記·五帝本紀》載,“舉鳳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此外,《論語·摘輔象》《管子·五行》《三墳·地皇軒轅氏政典》等書載,黃帝還設立“七輔”“六相”“五正”之職管理社會各個方面的事物。原始國家及其管理制度開始形成。

史冊中對黃帝創立功業的記述是對中華民族走出混沌邁向文明過程的記述,這些功業是這一時期多部落共同創造的,但毫無疑問,黃帝部落的貢獻居功至偉,因此,人們才把這些功業以黃帝名命,把這個時代稱爲黃帝時代。

通過回望,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認識,第一,黃帝時代是一個創造和創新的時代,這些創造和創新是全方位的,有物質的,有精神的,有民生的,有社會的,再現了中華民族開創基業的曆史場景。黃帝文化就是創造文化。

第二,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由混沌走向文明的時代,從生業到生活,從物質到精神,展現了中華文明由萌芽到成熟的完整過程。黃帝文化是中華文明發生、發展、形成的文化。

第三,黃帝時代由于尚無當時文字可查,從曆史學的角度尚難斷定其所處時間,好在現代考古學爲我們打開了一條溯望的路徑。現代考古學揭示,中華文明9000年前開始蓬勃萌芽,5000多年前開始形成,這一時期考古學文化中所展現的範圍廣泛的文明元素創造,與黃帝時代的一系列創造十分契合。恰恰在這一時期,黃帝古國所在的中原地區出現了裴李崗文化及其隨後演變的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呈現的是創造文明元素的勃勃生機,而仰韶文化呈現的是文明形成的燦爛輝煌。從這個意義上說,裴李崗文化是黃帝時代的開端,仰韶文化是黃帝時代的絕唱。

  ▲黃帝文化與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發現于鄭州新鄭裴李崗村的距今9000~7000年的文化遺存,文化分布範圍遍及河南省,是這一時期中國分布面積最大、遺址數量最多的文化遺存。從考古發現來看,裴李崗文化開始了一系列文明元素的開創,而這些創造正是曆史記載中黃帝時代的那些創造。

肇始了房屋營造。裴李崗文化的人們開始在臨近河邊的向陽台地上建造房屋,他們先在地面挖一淺坑,修好門道,再在坑的周邊豎起梁架,在房子頂部和四周上面鋪上蒿草,再對室內地面進行硬化處理,建上竈台。住房平面有橢圓形、圓形、圓角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門向有西南向、南向、東南向,門道有斜坡式、階梯式。房子有單間、雙間、三間,面積小的有7平方米,大的有20平方米。裴李崗文化房屋營造活動的出現,標志土木建築的出現和原始建築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聚落組織。裴李崗文化的人們延續了族群共同生活的傳統,通過集中建造房屋形成了聚落,開啓了氏族社會的最初生活形態。裴李崗文化聚落臨水而建,房子布局有序,功能區分有別,設施初見雛形。鄭州唐戶遺址面積30萬平方米,有5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單元內有向心式布局的房子,房子間有人工修築的排水溝渠,聚落周邊,有利用自然溝壑修建的防禦式壕溝。顯然,這個聚落的規劃和建設是在一定組織的組織下完成的,說明以聚落爲單位的社會組織已經形成,並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裴李崗文化社會組織的出現,標志原始社會管理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農業。裴李崗文化遺址內發現了大量與原始農業相關的遺存,石制生産工具種類衆多,有開墾土地的石斧和石锛,有耕耘土地的石鏟和石鋤,有收割作物的石鐮、石刀等。農業生産工具的創造和出現,說明裴李崗文化已由最初的采集農業發展爲種植農業,這是中國社會生産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飛躍。在鄭州裴李崗遺址中發現有12座窖穴。在鄭州沙窩李遺址中,發現數量較多的粟。在漯河賈湖遺址中,發現了人工培植的水稻。這些表明,裴李崗文化既是北方粟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南方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裴李崗文化原始農業的出現,標志原始農業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家畜圈養。裴李崗文化時期,由于糧食剩余的出現,家畜圈養開始普遍出現。在鄭州裴李崗、漯河賈湖遺址等遺址中發現有豬、羊、狗、牛、雞等骨骼。家畜飼養的出現和形成,對于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增強人類體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邁向文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繼火發明之後的又一革命。裴李崗文化家畜圈養的出現,標志原始膳食結構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制造。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從規模數量和制造技術上看,是由專門社會成員制作的。精美的石器是裴李崗文化的突出代表,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石器的造料和制坯技術,磨制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件件造型奇巧、磨制精細的石鏟、石鐮、石斧、石锛、石刀、石球、石磨盤、石磨棒等,不僅是勞動工具,還是藝術品。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制造已經相當成熟,大件用泥條盤築法,小件用手捏,品種有細泥紅陶、夾砂紅陶兩種,器型有三足缽、圜底缽、雙耳壺、圈足壺、鼎、三足罐、甑、圈足碗等。器物表面飾有點紋、坑點紋、指甲紋、劃紋等,個別器物上還飾有乳釘。裴李崗文化制造業的出現,標志原始制造技術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紡織。在裴李崗文化遺址內出土了許多與紡織有關的遺存和文物,鄭州峩溝遺址出土的7300年前的陶制蠶蛹,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陶制蠶蛹,可能與養蠶缫絲出現有關。漯河賈湖、鄭州裴李崗等遺址發現了骨針、紡輪等紡織工具,許多陶器上還發現有繩紋、網紋和席紋等,說明裴李崗文化時期紡織技術已經出現,人們可能已經穿上紡織而成的服裝,這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創新自然方面的巨大飛躍。裴李崗文化紡織技術的出現,標志原始紡織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炊具餐具。裴李崗文化時期人們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認識到將采集的果實和種植的糧食去掉外殼將內核碾碎更易于被人體吸收,有利于健康,于是,發明了石磨盤和石磨棒。人們認識到食物煮熟了更美味,于是,創造出了各種炊具、餐具,已經發現的烹煮類炊具有鼎、甑、缽,盛放類炊具有盆、甕、缸,汲水類炊具有壺、罐。餐具類器具有碗、盤、杯、勺、鏟等。釀酒的濾器、喝酒的酒杯、儲酒的酒壺等。這是中國餐飲史上最早的炊具餐具酒具系列,人們生活進入了嶄新時代。裴李崗文化炊具、餐具、酒具的出現,標志了原始烹饪餐飲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審美意識。裴李崗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有了審美意識,在鄭州裴李崗、漯河賈湖遺址中出土了綠松石飾件、玉石管件、石環等裝飾品。人們在抟泥作陶時,不僅講究實用,還追求優美,賦予陶器豐富的原始文化內涵。制作的陶器不僅造型優美,器身還有紋飾。另外還開始了雕塑創作,出土于鄭州裴李崗遺址中的羊首、豬首陶塑,雖說形體較小,塑造也簡單,但已是形神兼備,羊的長而粗壯的角,豬的短嘴長鼻,躍然而出。在鄭州莪溝遺址出土了一件陶塑人頭像,方面隆鼻,目光深邃,神情莊重。這些雕塑譜寫了中國美術雕塑史的最早篇章。裴李崗文化飾品和雕塑的出現,標志原始審美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契刻文字。在漯河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龜甲上、陶器上、骨器上、石器上,刻劃有文化符號,經古文字專家考證,這些契刻符號與晚它6000年的商代甲骨文驚人相似,一是書寫工具相同,皆以利器爲工具把符號刻在龜甲、骨器上。二是用途相同,都與占蔔相關。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賈湖契刻是事理符號,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先裏後外,與今日的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因此,許多文字專家認爲,賈湖契刻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文字是人類書寫語言的符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裴李崗文化契刻符號的出現,標志原始文字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樂器音樂。漯河賈湖遺址中出土骨笛達30多支,這些用丹頂鶴的尺骨制作的樂器,形制固定,制作規範。經音樂演奏家測試,今天仍能分別奏出四、五、六、七聲音階。賈湖骨笛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改寫了中國音樂史,這是人類邁向多彩精神世界的又一飛躍,標志原始樂理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肇始了禮儀規制。裴李崗文化時期禮儀已經初見端倪,從葬俗看都遵循一定的規制。所有墓葬都遵從一個方向,墓圹爲長方形土坑,葬式一般爲單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一般3~5件,最多的20多件。隨葬品是隨死者身份而定的,承擔農業生産和狩獵活動的男性墓葬,隨葬品多爲石鏟、石鐮、石斧、箭镞等生産工具。從事家務和采集活動的女性墓葬,隨葬品多爲石磨盤、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器具,極個別的墓葬還隨葬有飾品和藝術品。裴李崗文化的葬俗從布局、墓圹到隨葬品都形成了基本制度,標志原始禮儀規制知識體系開始形成。

裴李崗文化的這些創造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元素,被稱爲中華文明的奠基,隨後由裴李崗文化演變形成的仰韶文化更是以強大的生命力,影響擴大至全國,奠定形成了以中原爲核心的最早文化中國。

裴李崗文化的創世性成就恰恰與史書所載黃帝時代的開創性文化相一致,仰韶文化奠基的最早文化中國恰恰與今天各地對黃帝的共尊文化相吻合。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應是黃帝時代前後兩個時期的文化,黃帝起步有熊國開始文明創造,形成了裴李崗文化。黃帝征戰遷徙各地,創造文明社會,形成了仰韶文化。

過去曾經認爲,黃帝時代大約是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但是,從最新考古成果看,仰韶文化晚期文明已經形成,而裴李崗文化是肇造文明的開始,因此,黃帝時代應該是從裴李崗文化開始的。有意思的是,裴李崗文化正起源于史書所載的黃帝所都有熊國故墟鄭州新鄭,這絕不是巧合,它明明白白在向人們昭示,裴李崗文化就是黃帝文化,是黃帝都有熊時期的文化,裴李崗文化是黃帝時代和黃帝文化的開端。(完)(原標題:探尋——黃帝時代的開端)

作者簡介:

閻鐵成,1982年1月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曾任職鄭州市文物局局長,兼職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研究生院導師等。長期關注並研究中華文明史和鄭州曆史文明,出版《改寫中國上古史的考古大發現》《重讀鄭州》《華夏文明彩霞》《鄭州文物地圖集》等著作。參與推進並完成了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和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等工作。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