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賞賜日本一塊木頭,至今仍被奉爲國寶,即使天皇也不能動它

伊殇雪 2024-03-07 16:37:30

隋朝時期,倭國曾派遣使節前往中國,請求認可其國號爲“日出之國”。這一請求被隋炀帝視爲無禮,因爲在當時的國際關系中,國號和稱謂被視爲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倭國的請求暗示一種平等或獨立的關系,這與隋朝帝國中心主義的外交政策相沖突。

然而,日本使者臨走前也不是一無所得,隋炀帝賞賜他們一塊“爛木頭”,至今都在日本被奉爲珍寶,即使是天皇也不能擅自動它。那麽,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倭國使節與隋炀帝的外交較量

隋朝時期,中國無疑是東亞無可爭議的中心,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必須承認這一點並在外交上表示服從,否則就有可能迎來隋朝的軍事打擊。

這種體系被稱爲“朝貢體系”,周邊各國都需要向隋朝進貢,以換取貿易的機會和政治上的承認。

可能很多人對“承認”兩個字並不理解,簡單而言,它代表著國家的地位、權力和對外關系的認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隋文帝作爲當時的“聖人可汗”,若是他認可一件事情等同于官方認證,周邊國家也必須要遵從這種官方制定的規則,不遵從就打到你服爲止。

隋炀帝時期隋朝雖然不複往日的輝煌,但依然是東亞最強大的國家,楊廣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更是不容許任何國家來踐踏自己的威嚴,倭國卻不服氣試圖打破常規。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倭國曾派遣使節前往隋朝並向隋炀帝提出一個大膽的請求,將其國號認定爲“日出之國”。

其實“倭”這個詞也是我國賜予的,漢朝時期日本前來我國朝拜並請求賜予國號,漢天子見日本使者長得比較矮,便賜予“倭”這個字,意思就是“人矮”,從此便有了倭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不再滿足“倭”這個字,畢竟從某個角度來說有羞辱的意思,所以才有了請求隋炀帝賜號一事。

但“日本”兩個字並不簡單,如上述所言代表的是“日出之國”,即象征著光明、希望和新的開始,這個稱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隱含著一種對于天下的主權和獨立性的宣示。

作爲天朝上國、天下共主的隋炀帝對此感到不悅,倭國的請求不僅是對隋朝威嚴的挑戰,更是對整個朝貢體系的冒犯。

在隋朝的外交觀念中,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是自己的附庸,任何試圖擺脫這一地位的行爲都被視爲無禮,因此隋炀帝拒絕倭國的請求,並要求他們的使節遵守隋朝的規則和禮儀。

但畢竟是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隨即隋炀帝就拿出一個幾十斤重的香木,通體散發著陣陣幽香,使得日本使者看得目瞪口呆。

黃熟香與蘭奢待

在東方文化中香不僅是一種氣味,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精神的象征,隋炀帝拿出的香木名叫黃熟香,雖然算不上是頂級的沉香木,但也被賦予無數的美好寓意和深遠的文化價值。

黃熟香的特點是其比重較輕,可以浮在水面上與沉水香木相對,這種香木的形成是由于植物體內的樹脂或精油沉積,香味被描述爲古老而甯靜。

黃熟香也是沉香的一種,在我國有其特殊的地位,但因其成熟而具有的特性,使其質地松軟易碎,所以被稱爲“熟香”。

它的顔色爲黃色,這是因爲長時間埋藏在土中,木質纖維組織結構松散,只留下蜂窩狀的香腺組織。

在我國古代,黃熟香不僅用于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作爲一種稀有而高貴的香料,其價值遠超過其物質本身,成爲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于隋炀帝而言黃熟香只是一種不上檔次的香木,逢年過節都會讓人堆成幾個火堆,燃燒時散發出來的香味距離很遠都能聞到,代表著國泰民安的意思。

不過,當時日本國內並沒有“香文化”,所以使者第一眼看到這個東西很吃驚。

這就産生了一個誤會,隋炀帝本意是用一塊爛木頭羞辱他們,但倭國使者卻認爲是對自己的重視,拿著香木屁顛屁顛的回去了。

至今在日本這一個黃熟香都被保留著,它長達156.0厘米、最大徑42.5厘米、重量11.6公斤,因其獨特的香氣和曆史價值曾被多位權力者所珍視。

這一塊木頭在日本被稱爲“蘭奢待”,是根據東大寺的僧人命名的,有著“天下第一香”的名號,被珍藏在東大寺的東大寺的正倉院內,見證日本曆史上許多重要的時刻。

從足利幕府到明治維新,許多權貴都曾對這塊香木進行截香,但每一次截香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變遷。因此,蘭奢待不僅僅是一塊香木,還承載著日本人的曆史。

現在的天皇在日本的地位足夠高了吧,但想要從這一塊木頭上摳下來一塊都是不允許的,說這一塊黃熟香是國寶也絲毫不爲過。

回看整個日本有記載的曆史,也僅僅只有足利義政、織田信長和明治天皇三人切走一些,但也僅僅只有一點而已,而這些人無一不是手握大權之人。

現如今,在日本的文化中香道已然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不僅在宗教儀式中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體現,香氣被認爲能夠淨化心靈帶來甯靜和和諧。

蘭奢待作爲日本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學者,但卻很少有人知曉這塊“爛木頭”的真實意義。

那一段曆史

畫面重新回到隋朝時期,倭國使節索要“日出之國”這一行爲在當時雖然被楊廣拒絕,但他們並沒有放棄,一直在尋找機會實現更換國號的美夢。

很快機會就來了,隋炀帝執政末年天下大亂,唐朝取而代之成爲東亞的新主人,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迎來一段盛世輝煌,天可汗知名享譽海內外,日本依然多次派遣唐使來交流。

時間來到武則天時代,日本看她是一個女子覺得好欺負,便再度提及索要“日出之國”之名。但武則天也不是好欺負的,當即就拒絕了他們並訓斥一番,日本人不得不將態度放低。

當時,女子當皇帝畢竟于世俗相悖,武則天也需要其它國家政治上的認可,最終答應日本人的請求,“倭國”由此變成了“日本”,即日出之國、日出處出天子。

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