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4小時月薪4萬,兒童成長陪伴師沒那麽好當|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5-16 19:50:26
不要偏信社交媒體“錢多事少”的渲染。 ▲“兒童成長陪伴師”面向的是兒童、服務的是家庭,決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圖/IC p hoto 文 | 王鍾的

月薪4萬元,一天僅需工作4小時左右,包吃包住,豪車相伴,偶爾還可以出國旅遊——如果有這樣一份工作擺在面前,你是否心動?最近,一種名爲“兒童成長陪伴師”的職業在社交媒體上受到熱議。

這個職業是否真如網絡營銷文案描述得那麽美好,恐怕要打個問號。有媒體記者體驗求職過程後發現,中介機構給出的薪酬標准較爲隨意,並且不繳納社保,還要收取第一個月工資20%的“中介抽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爲一種新職業,“兒童成長陪伴師”性質不清晰、邊界模糊,對從業者的能力、職責要求存在較大浮動空間。一方面,在“高薪”的吸引下,求職者源源不斷地想要加入;另一方面,雇主家庭對陪伴師預期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人崗匹配難度較高。

比如,一些雇主家庭把“兒童成長陪伴師”當成傭人使用,不僅要求陪伴師輔導功課,還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還涉及一些家務。如此做法,混淆了家庭教育與家政服務的邊界,也容易給求職者造成困擾,引發勞動糾紛。

從求職者經驗、素質來看,一些缺乏教育行業經驗積累的年輕從業者,實際上也難以滿足兒童成長陪伴的要求。對于低齡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功課輔導,而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早期形成積極向善的人格特征。

盡管“兒童成長陪伴師”目前還是一個小衆職業,對雇主家庭經濟水平、從業者素養提出較高要求。但是,任何一個職業想要健康發展,都要形成具有共識性的行業准則規範,遵循可以衡量的職業標准體系。

如果不能深刻認識兒童成長規律,對陪伴師所要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確定位,只是玩弄概念、“新瓶裝舊酒”,那麽就容易引發各類糾紛,甚至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專家就提出自己的擔憂:不能打著“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幌子做學科教育。有些機構爲了推介“兒童成長陪伴師”,向家長表示可以提供學科輔導,有的陪伴師也把學科特長包裝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就是在打擦邊球。

目前,“兒童成長陪伴師”通常直接受雇于有需要的家庭,缺乏中間機構的制約和保障。爲加強職業化、規範化水平,可以由具有專業水平的機構實施培訓上崗,然後委培到家庭。如此,既能解決陪伴師社保、納稅等問題,也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保障從業者合法權益。

對于廣大正在求職的年輕人來說,不要偏信社交媒體“錢多事少”的渲染,在嘗試“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新興職業時,充分評估自己從業資質和抗壓能力。不管是把它當成一門長久的事業,還是作爲短期的過渡性職業,都要充分了解雇主需求,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而從監管側出發,有必要加強對“兒童成長陪伴師”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中介機構是否提供真實的信息撮合服務,是否收取不合理的中介服務費、培訓費,後續能否積極協調解決可能産生的糾紛,都應當得到進一步規範。

不管怎樣,“兒童成長陪伴師”面向的是兒童、服務的是家庭,關系到下一代的未來,決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陪伴兒童成長,並非用于炒作教育焦慮的概念,而是對未成年人至關重要的過程。家長也要學會深度參與孩子成長,努力做好“孩子身邊的陪伴人”。

撰稿 / 王鍾的(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4-05-18 15:56

    相信錢多事少的人還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