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又畫餅,印度2047年成爲發達國家?

金投網財經 2024-04-22 17:21:40

長期以來,印度給國際社會的印象,就是相當不自量力的國家,總是能夠給世界各國制造不一樣的驚喜,這也讓印度成爲了相當有爭議的存在。

然而,近期,爲了不被趕下台,想要繼續連任的莫迪,開始放出一大招,莫迪表示,在印度獨立100周年之際,即2047年印度將成爲發達國家,還承諾增加社會支出、大力發展基礎設施,以及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的中心。

雖然莫迪這次列出了一連串“願望清單”,但並沒有觸動印度選民,反而出現了“多地抵制投票”的情況。

那麽,大家爲啥都不信呢?

首先,2014年,莫迪上台之後吹了不少牛,基本都沒實現。

曾經號稱10年內經濟超越中國,然後就沒然後了,現在只有中國的1/5;曾經號稱要實現登月,這勉強在月球上砸了個坑,根據印度的說法算99%的成功,算你成功吧;曾經號稱要成爲全球半導體的中心,目前仍舊是PPT階段;曾經號稱要在10年內取代中國成爲全球制造業中心,正在提桶跑路的富士康、蘋果等企業表示有話說;曾經說要讓印度人人有學上,結果就是修改文盲鑒定標准,只要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就這樣的標准,印度還有30%的文盲。

要知道,現在真實的印度,其實社會貧困的根源問題還沒有解決。印度民衆水深火熱的生存局面並無顯著改變,印度仍受制于種種社會難題,無法走出發展困境。

2022年10月,歐洲發起了新一年度的全球饑餓報告調查,印度在121個受訪國中排名107位。

數據顯示,16.3%的印度人仍常年處在營養不良狀態,近五分之一5歲以下兒童每天吃不飽飯,饑餓甚至威脅到了他們的性命。救濟世界饑餓組織判定,印度全球饑餓指數爲29.1,屬于“重度饑餓”範疇。

2022年,印度經濟監測中心數據顯示,在9億達到法定工作年齡的印度人口中,超過半數不願工作。2017年至2022年,印度總勞動參與率從46%下降至40%,而女性人口中,僅留下9%符合條件就業或求職。

所以,牛吹多了,莫迪說啥大家都不再信了,包括這次的競選承諾。畢竟,現在才2024年,2047年都是二十多年後的事情了,那時候莫迪肯定不在位,甚至是否健在都是未知數,拿自己身後的事情來做承諾,這不是開“空頭支票”是什麽?

其次就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想要成爲發達國家,首先第一個條件就是人均GDP比較高,這個標准是人均GDP到達2.5萬美元以上。就印度來說,2023年人均GDP才達到2612美元,距離2.5萬美元這一個門檻還是比較遠的。

要想成爲人均GDP2.5美元的發達國家,印度的GDP至少要在35萬億美元以上,這意味著要在未來23年翻10倍,完成這個目標,需要每年維持10%以上的GDP增長率。

印度建國60多年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濟增速,估計未來也不可能。

因爲印度能源短缺,發展經濟得消耗能源,印度是個嚴重缺煤少油的國家。

印度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只有45億桶,每年的煤炭産能也只有756百萬噸。這也導致印度整體發電量不足,全部發電體系大部分依賴燒煤的火力發電,占到整個能源體系的64%,剩下的水力發電約占24.7%,核電約占2.9%,其余來自新能源發電。關鍵的是,國內大多數地方不適合搞水電和太陽能風能等能源建設,甚至不少電力還需要向不丹、緬甸等國進口,注定印度在電力供應上捉襟見肘。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動力不給力,談何經濟起飛。

關于GDP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爲了營造出一個經濟繁榮的假象,印度政府不惜對關鍵經濟數據進行“美化”。

莫迪政府曾兩度修改數據,將牛糞等納入GDP計算,從而讓印度成爲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更重要的是,莫迪政府對GDP的操縱讓印度國內的外資企業對莫迪政府産生越來越深的懷疑,從而加劇了印度經濟發展的壓力。一直以來,印度都將其經濟增長寄托在外部投資上。然而,如果外國投資者對印度的數據和政策産生了懷疑,這無疑會限制印度的發展空間。外國投資者已經撤回了2萬億盧比的投資,這是印度自建國以來,外資撤離最嚴重的一年。

而且人均GDP這個只是發達國家的門檻,並不是達到了就可以成爲發達國家。想要成爲發達國家,印度還需要在社會福利、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生産力水平等等方面。

還有就是,印度人不喜歡高效率。

想要經濟高速增長,勞動效率提速是前提,但是印度人普遍沒有時間觀念,如果約好一個小時後見,他一個半小時後到就是准時。在印度,遲到半個小時,是很正常的現象。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也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印度上班族也喜歡遲到。

印度員工上班經常遲到,下班卻十分積極,往往是還沒到下班時間,就已經提前做好了下班准備。

還記得4.94公裏的博濟比爾橋嗎?

2002年開始動工,在2018年底才建好,在大橋開通儀式上,莫迪是這麽說的:“我可以自豪地說,現政府完全改掉了印度過去的磨蹭文化。”有中國網友調侃說:“開工時生個娃,完工就能抱孫子了。”

古代印度人的時間系統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意味著對人間世界的蔑視和對深邃宇宙的向往。

印度人通常把自己看得非常渺小,認爲人的一生僅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瞬,所以普遍不怎麽重視個人的時間概念。對印度人來說,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不足夠有力量。

此外,印度人在宗教思想影響之下,覺得時間對于人生來說是無限的,這輩子做不完,還有來生,下輩子轉世,還可以繼續做。每天的勞動所得,足夠當天的吃喝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印度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殺豬盤式的營商環境(2018年至2023年3月,印度引入469家外國公司,559家外國公司在此期間結束了在印度的業務。促使這些企業離開的因素包括市場監管缺乏透明度、市場需求不及預期、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勞動者隊伍技能不達標、頻繁的停電斷水推高運營成本等。同時,印度常對外國企業使用巨額罰款、凍結存款、沒收資産等手段。許多耳熟能詳的跨國巨頭都“難逃一劫”,谷歌、亞馬遜、諾基亞、三星均遭遇過數十億元的“天價罰單”,OPPO、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亦曾在這片土地栽過跟頭),土地私有讓基建寸步難行(根據印度官方數據,該國約80%土地爲私有,其余20%或是産權不明,或是政府或公司所有),嚴重缺水缺糧,這些都是深層社會頑疾,如果不深度改革,那莫迪要實現承諾恐怕只能重新定義發達國家的標准了。

2 阅读:46

金投網財經

簡介:金投網旨在爲讀者提供及時的財經資訊和專業的行情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