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市場戰火不斷,運營商如何“卡位”

锵锵通信 2024-05-08 14:34:50

近幾年國內雲計算市場風起雲湧,隨著雲市場增速逐漸放緩,預計2024年的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雲業務盈利問題,不僅是雲廠商的普遍困擾,更是運營商當前亟待攻克的難題。唯有成功解決盈利問題,運營商才能在市場中占據更爲有利的地位,並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

高增長背後的隱憂

要說國內雲計算業務增長哪家最牛?非運營商莫屬。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大會上,中國移動介紹,移動雲2023年收入突破800億、4年增長40倍,綜合實力穩居國內雲服務商第一陣營。並構建“3+2+1”算力終端産品體,雲手機用戶規模超千萬、雲電腦銷量超270萬,推出東視西渲、東數西訓、數據快遞等20余項任務式服務樣板。

憑借強大的基礎設施,雲網融合的先天優勢,和下沉至縣域的運維團隊,加上多年來運營商與衆多客戶堅實的客情關系,三大運營商緊抓千行百業“上雲”機遇,成功在雲計算市場“闖”出一片天。對比其他雲廠商的營收增速,運營商“三朵雲”保持著斷崖式的領先優勢。

然而,盡管運營商近年來市場規模和營收增長成績有目共睹,但想要實現真正的盈利並非易事。盈利難題一直是雲廠商所面臨的共同挑戰,作爲後起之秀的運營商雲,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在整體環境需求減少和公有雲市場降價競爭的雙重影響下,“三朵雲”的營收增速相較于往年開始呈現放緩態勢。2023年,天翼雲未能達成預期的千億營收目標,而聯通雲的增速也下滑至41.6%。

同時,全球經濟下行環境下的地方財政緊縮,2024年運營商面臨的是更大比例的墊資和更滯後的回款,什麽時候能給運營商回血仍是時間問題。

此外,作爲總包商,雲業務營收爆發的背後,運營商們很有可能面臨著爲互聯網雲大廠“打工”的尴尬處境。

在此局面下,運營商若要在雲業務上實現盈利,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

新增長點已現端倪

當下,以ChatGPT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引發了全球算力需求的進一步增長。長遠來看,通用人工智能的訓練與推理將成爲國內公有雲市場的最大可見增量。

人工智能龐大的預訓練費用讓一衆廠商止步,而雲計算正好可以提供這些資源。對于運營商來說,智能算力將成爲其雲業務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近年來,運營商的資本開支已逐步向算力傾斜,“東數西算”推動運營商進行層次化算力網絡布局,三大運營商均已形成區域中心-省級資源池-邊緣雲節點的算力網絡體系,中國移動的“4+N+31+X”算力集約化梯次布局,中國電信的“2+4+31+X+O”算力布局,中國聯通的“5+4+31+X”的布局都在持續優化。

三大運營商也在加速布局智算中心建設。近日,中國移動對外宣布,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體智算中心——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呼和浩特)目前已投産使用。該智算中心項目部署約2萬張AI加速卡,智能算力規模高達6.7EFLOPS(每秒670億億次浮點運算)。據了解,中國移動已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貴州、內蒙古、甯夏、黑龍江、湖北、山東等投産首批12個智算中心節點,算力規模達11EFLOPS。具體涵蓋數據處理、模型開發、模型訓練、模型推理等作業。

總之,面向未來,運營商只要把握住數據要素、算力網絡的布局機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技術研發及産業合作,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更廣泛的實際應用場景,推動其雲業務再創一個增長奇迹完全是有可能的。

0 阅读:9

锵锵通信

簡介:做最新行業發展時評、立足品牌視點微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