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土拍又收緊了……

菜根 2024-05-04 19:44:41

又一記大錘狠狠落下。

繼官方“去庫存”指令發出後,相應的落地政策也跟著來了: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城市,暫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讓。

文件明確,對于超期未動工兩年以上的閑置住宅用地,該收回的要依法收回,繼續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應。

截至今年3月,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統計,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城市有41個,其中就包括武漢和無錫這兩個之前集中供地的二線城市。

而減少供應量,等于直接將樓市去庫存的任務狠狠紮進土裏。

說起來,這政策也算是老瓶裝新酒。

早在2019年,自然資源部就曾經發過類似文件,對城市庫存分檔更細,要求也更加嚴格。

但因爲後來很多城市並沒有嚴格遵守,甚至還在持續災難式供地,導致這項政策一直沒有落實到位,而這波政策重申,主要也是基于目前地産庫存的新高。

截止2024年2月末,全國商品房的庫存量高達759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9%,遠遠超出了2015年的71853萬平方米。

3月末稍有下降,庫存量爲748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6%,其中住宅庫存394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3.9%。

庫存量高居不下,導致去化周期也在不斷變高。

根據上海易居研究院數據統計,截至3月份,在100個被納入統計的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即存銷比爲25.3個月,其中有41個城市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

從數據端能直觀看出,目前的市場仍然處于一個去庫存的大周期當中,從城市供需關系的結果看,土地供應仍大于市場需求。

以武漢來說,2022的供地面積爲993萬㎡,2023年更是幹到了1387萬㎡,大環境走弱的情況下,光是拍地同比就增加了近40%,對比它成交量就弱多了。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越是缺錢,就會加大供地,在這種情況下,樓市越差、賣地越多、群衆越不敢買房,最終只能是把路走死了。

再具體說下這項通知,整體概括爲2個要求:

一是超過36個月以上庫存的城市就不要供地了;二是18個月至36個月庫存內的城市只能“替補”不能新增。

至此,其實就已經把土地庫存敲死了。

因爲庫存18個月以內,就已經處于良性的供求區間,12個月內是供小于求的局面,而控制在12到18個月,則是樓市想要維持供地水平的均衡階段,這時候大概率也會出現“內熱外冷”的分化行情。

當然,拍地是減少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土地財政收入的銳減。

那麽,對于普遍缺錢的地方政府來說,他們會怎麽做?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今後的土拍中,地方城市一定會推出核心地塊,推高地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他們的核心資産實現增值,才能真正自負盈虧。

長遠來看,土拍只會越來越卷,好地也會越來越多。

對于暫停供地,香港比內地早一步就脫光了。

在今年1月初,香港的賣地名單上就只有1塊工業地皮,並宣布今季不再推住宅地。

對此,香港那邊也是非常坦誠,之所以暫停供應住宅用地,就是近月市場投地氛圍較爲冷淡,全年商品房供應和市況飽和,就是目前商業樓面的空置率仍然在較高水平。

再直白點,市場行情不好,咱就開源節流呗。

根據中原地産的統計,去年香港整體樓宇買賣一共有58035宗,總成交4779.03億港元,成交量連續2年下跌,成交宗數創1991年以來新低,成交金額也是創2013以來的10年新低。

這時候,香港是裝也不裝了,直接收緊了住宅、商業用地供應,給樓市墊了層保溫棉。

如果說暫停供地是一種節流,那麽吸引人口就是另一種開源。

近幾年香港的常住人口也是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2020年減少了4.65萬人;2021年減少了8.71萬人;2022年減少了6.83萬人。

但隨著香港推出優才、專才計劃後,香港人口便出現了快速的反彈,到2023年中,香港人口749.81萬人,同比增加了15.2萬人,增長幅度高達2.1%。

放至全國來看,這個增長幅度也是最高的,2021-2022年,內地人口增長最高的長沙和杭州,增幅也不過是1.77%和1.41%。

這一出手,直接讓香港扭轉了過去2年多的人口下滑,將流失掉的人口重新補了回來。

參考香港的經驗,暫停供地只是減少庫存的前置條件,但庫存該怎麽去,卻不僅僅只是暫停供地。

那麽,現在該如何消化現有存量住房呢?

其一,是亟需破除限購限售,加快市場流通速度。

想要去庫存,就得將真正想買房的群體釋放出來,比如近日北京放松五環外限購,天津宣布取消120平方米以上的限購等,核心都是鼓勵有錢人多買。

截至目前,一二線城市中,廣州、天津、蘇州、成都、蘇州等衆多城市都已經取消或局部取消了限購,接下來就看其他一線城市的跟進了。

其二,是靠持續吸引人口,創造最根本的內需。

光減少供地,難以解決最或缺的購買力問題,以香港來說,在經曆一系列曆史性變化後,它正在迎來新一輪居民置換,留下的大多是內地的優秀人才,這時候對香港來說,它便是不缺購買力的。

要有足夠的人口才能支撐起一個城市的購買力,所以,搶人口仍是大勢所趨。

其三,是針對不好賣的存量房,國資下場,收購將其轉爲租賃房和保障房。

除了靠正常銷售途徑處理庫存,有些難賣的房子還需要政府的推動,比如說由政府牽頭引出的“以舊換新”模式:

就是將市民手中的二手房置換國資公司指定的新房,而被收購的舊房就可以用于人才公寓和保障房供給。

國資親自下場,因爲更有公信力,相對更容易激發市民的內在需求。

接下來,仍是大水漫灌式的放開。

在4月30號的會議上,官方除了提出“去庫存”的大指標,還提出了要優化增量住宅,提高今後的商品房品質。

我覺得,這對于大多數人都算是一個好消息。

首先,是以後各地政策將越來越松。

比如買房就能落戶、取消限價限購、降低購房成本等,對于二三線的中産家庭來說,這或許是重整資産的好時機。

由二線置換到一線,不管是子女教育還是個人資源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是商品房的品質會越來越內卷。

現在不少城市已經都在行動,比如贈送面積、調低容積率、放松車位等,以提高産品力來吸引購房客戶,相當于變相的降價更容易讓客戶接受。

更高的住房得房率、更多的贈送面積、更寬尺度的陽台進深……這些能得到的最直接的東西,事關幾乎所有購房者的利益。

最後,是選擇越來越多了。

隨著新房的持續內卷,不管是選擇核心地段的房子,還是郊區的剛需房,當品質有了標准,我們大可以放心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總之,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期待未來的好日子。

0 阅读:3

菜根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