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抵制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內幕

雲飛四海 2024-04-22 15:48:03

第22屆奧運會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市舉行。在取得本屆奧運會舉辦權之前,莫斯科市曾提出過申辦1976年奧運會的請求。1970年,國際奧委會阿姆斯特丹會議對1976年奧運會會址進行表決,開始時莫斯科曾一度領先,急不可待的塔斯社不等最後結果出來,就搶先向全世界播發了莫斯科獲勝的消息,結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原先支持洛杉矶的泛美集團把票都投給了蒙特利爾,使莫斯科市快要到手的勝利就這樣喪失了。

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期間,莫斯科市又向國際奧委會提出主辦1980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請,曾舉辦過奧運會的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矶同時也提出了主辦申請,成爲莫斯科市的唯一競爭對手。1974年10月27日,國際奧委會在維也納舉行第75次會議,對第22屆奧運會會址進行最後裁決,基拉甯主席做出一項決定,最後的表決結果將作爲“一致通過”向外界宣布,投票情況不予公布。當時正是東西方緩和的高潮時期,美蘇兩個大國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兩國最高領導人多次互訪,美蘇關系正在走出“冷戰”的死胡同。這種國際政治風雲的大氣候對本屆奧運會舉辦地的最後投票,産生了重大影響,幾乎所有選票都贊成由莫斯科主辦1980年奧運會。這樣,已經有70多年曆史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其曆史上第一次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主辦。

1975年8月,莫斯科成立了奧運會籌委會,由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家建委主席伊格納索·諾維科夫出任組委會主席。他們興建和改建了許多體育設施,使莫斯科體育場館來了個大發展,大型體育場從原先的五十多個增到近七十個,人工遊泳池從三十多個發展到六十多個,體育館由一千三百多個增到一千六百多個。據外電報道,莫斯科爲主辦這屆奧運會耗費了90億美元。這在奧運會史上是創紀錄的數字。

位于莫斯科西南部的魯日厄克夫列甯中央體育場是奧運會的主賽場。這個中央體育場經過翻修和擴建,可以容納10.2萬名觀衆。場內裝有新型照明系統,可以進行現場彩色電視轉播;安裝了先進的通訊、信息、裁判、儀表等系統,能迅速公布比賽成績。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田徑比賽、足球賽將在這裏舉行。遊泳、水球、體操、籃球、排球等競賽場館,設在中央體育場附近。帆船項目則安排在愛沙尼亞首府塔林。這是一個有九十余年曆史的帆船運動基地。這次足球除半決賽、決賽在莫斯科中央體育場進行外,其他比賽分散在列甯格勒“基洛夫”體育場(可容八萬觀衆)、基輔“共和國”體育場(可容十萬觀衆)和明斯克“迪納摩”體育場(可容五萬觀衆)。

奧運村位于米丘林大街的末端。整個奧運村占地100公頃,按居民小區的形式興建,由18幢16層的大樓組成。樓房按單元房設計,每個單元2~3個房間,每間住兩人,總共可以安排四五萬人居住。按照組委會事先預計,將有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報名參賽,運動員人數要超過曆屆,達到12000人。此外,還會有3500名國際體育界人士、850名貴賓、7500名記者以及五十多萬國內外旅遊者。

然而,蘇聯進攻阿富汗的隆隆炮聲把許多本來准備參加本屆奧運會的國家堵在了奧運會賽場之外,給本屆奧運會帶來了空前的厄運。

1978年4月27日,與中國、蘇聯、伊朗、巴基斯坦接壤的阿富汗“武裝部隊革命委員會”推翻舊政府,組成了新政府,當時,親蘇的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任革命委會主席兼總理。在這個政府內,安排了蘇聯大批軍政人員充當顧問,他們幾乎控制了阿富汗政府各個部門和軍隊連以上的單位。1978年12月,塔拉基與蘇聯簽訂了爲期二十年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把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以條約形式進一步鞏固起來。但不久,這個執政後的人民民主黨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派系傾軋,親蘇的卡爾邁勒被迫流亡蘇聯。蘇聯政府不斷對新政府施加壓力,在一切外交手段無法生效後,蘇聯政府于1979年12月25日、26日兩天向阿富汗空運十萬軍隊,27日,蘇聯直接參與阿富汗政變。阿富汗主席阿明被處決,卡爾邁勒回到喀布爾,組織新政府。

蘇聯對阿富汗的軍事入侵立刻在國際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國家政府輿論紛紛譴責蘇聯的入侵行爲,要求蘇聯軍隊立即撤軍。世界局勢變得異常緊張起來。北約組織召開特別會議,密切注視事態發展。12月31日,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六國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協調行動。會議首次提到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1980年1月,北約理事會進一步討論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可能性。會上大家達成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一致意見。緊接著,美國總統卡特分別致函一百多個國家,呼籲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到月底,已有二十多個國家表示響應美國的這項呼籲。

1980年2月19日,美國總統卡特在美國退伍軍人團的一次會議上說,蘇聯必須在2月20日以前從阿富汗撤軍,否則美國就將抵制莫斯科夏季奧運會。

1980年2月初,美國總統顧問卡特勒由華盛頓飛抵柏林,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甯商談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事宜。卡特勒給基拉甯帶去了卡特總統的明確態度:要求國際奧委會推遲或取消莫斯科奧運會。

基拉甯本著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分開的原則,沒有同意卡特總統的要求。他明確表示:重要的是舉辦奧運會,而不是在哪裏舉辦。舉辦的決定一旦作出,所有的國際體育組織、各國體育組織以及成千上萬的人都應在法律和道義上對此承擔義務。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2月19日寫信給英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丹尼斯·福洛斯,要求英國運動員不去莫斯科參加夏季奧運會。她在信中說:“蘇聯以一個站不住腳的借口入侵了阿富汗,並且繼續占領著這個主權國家,這違反了國與國之間和人民與人民之間關系的所有准則。”她指出,如果運動員在這種情況下去莫斯科,那就可能會被看作是寬恕了這一國際罪行。

後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奧委會的147個會員中,有66個成員和十多個國家的五十多個單項協會未參加比賽,以抗議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

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面臨著極大的危機。2月12日,國際奧委會從體育運動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各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行動進行了冷處理。國際奧委會宣布:國際奧委會的主要負責對象是世界各地的年輕運動員,它應當保證奧運會按照國際奧委會的原則和規定每四年舉行一次,第22屆奧運會仍然在莫斯科舉行,並且把5月24日作爲接受或拒絕邀請的最後期限。這次聲明謹慎地指出:“國際奧委會特別注意到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困難處境,並希望它繼續努力使其運動員能夠參加比賽。國際奧委會同時也要求莫斯科組織委員會和蘇聯國家奧委會向本國政府最高領導通報給許多國家的奧委會帶來困難的有關情況。”聲明最後說:“國際奧委會無力解決世界上的政治問題,呼籲所有國家的政府,特別是大國政府,共同解決它們之間的分歧。”就在國際奧委會發布上述聲明的當天,美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表明堅決抵制國際奧委會的決定。

反對在莫斯科舉行奧運會的國家提出了許許多多的替代方案。有的人提出易地舉行;有的提出延期舉辦;有的人提出幹脆取消這屆奧運會。也有人主張把莫斯科奧運會降格舉行:不挂國旗,不奏國歌,沒有國家代表性,只是運動員之間的比賽。許多國家表示,如果蘇聯不從阿富汗撤軍,將不派政府代表或外交代表出席奧委會。面對洶湧而來的抵制浪潮,蘇聯方面采取了各種反抵制的手段。他們開動宣傳機器說,“體育運動和政治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抵制運動發起之初,蘇聯政府就派人四處遊說。最後,蘇聯表示願意向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的國家提供280萬美元的援助,來吸引更多的國家參加奧運會。

美國則帶頭聯合日本、西德、加拿大等奧運成員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美國、英國、西德、瑞士、日本、澳大利亞的許多人取消了參觀莫斯科奧運會的訂票。美國、比利時、西德、澳大利亞等國的郵政機構停止了印刷或發行莫斯科奧運會的紀念郵票。英國的布納醫藥公司撤銷了對莫斯科奧運會的贊助。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也決定停止向莫斯科奧運會供應飲料。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廣播公司還取消了轉播莫斯科奧運會的合同。美國政府甚至決定:在1980年7月19日開幕的莫斯科奧運會前夕的7月16日至17日,在美國東部的費城舉行國際田徑賽,激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國家的運動員參加。加拿大、西德、挪威、瑞士、意大利、新西蘭、肯尼亞、埃及、中國等20多個國家的運動員報名參加了在費城舉行的國際比賽。

美國不僅以舉辦費城國際田徑賽的方式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而且還曾密謀在非洲的科特迪瓦舉辦類似于奧運會的體育比賽,以達到與蘇聯分庭抗禮的目的。解密文件顯示,美國外交官曾經大力遊說前法國殖民地、位于西非的科特迪瓦勇敢地挑起大梁,主辦“奧運類型的體育賽事”。美國政府花費大量的精力遊說國際奧委會,希望支持他們的做法。不過這一計劃最終沒有能夠變成現實。所以,在莫斯科奧運會閉幕式上,美國拒絕按照慣例升起下一屆奧運會東道主美國的國旗。

4月份,剛剛恢複奧運會合法資格不久的中國奧委會發表聲明,表示堅決抵制奧運會。中國奧委會在北京召開的全體委員會議上作出決定:“只要蘇聯當局拒絕尊重奧林匹克的崇高宗旨,在1980年5月24日前不從阿富汗全部撤出其武裝部隊,中國奧委會將不派運動員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22屆奧運會。”從7月中旬到9月上旬,中國又邀請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西德、加拿大、新西蘭等國遊泳、跳水等水上運動隊以及香港遊泳、跳水隊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和比賽。來訪的美國遊泳、跳水隊,加拿大和新西蘭的跳水隊,西德的遊泳、跳水、水球隊,均爲本國的奧林匹克隊伍。因此,他們到中國的訪問和比賽被認爲是一種抵制行爲。

5月29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甯說,已有27個成員國正式拒絕前往莫斯科,5個國家在報名截止時沒有答複,只有85個國家表示參加。6月19日,國際奧委會宣布,拒絕者增加到42個國家,未答複的有20個國家,接受邀請的國家減少到83個。同日,歐洲13國正式決定不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的開幕式。7月16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甯勳爵宣布,西班牙人薩馬蘭奇出任第七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運動會于7月19日下午2點在莫斯科中央體育場正式開幕。蘇聯黨政領導及國際奧委會主要官員出席了開幕式。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甯主持了他任期內最後一屆奧運會。東道主竭力想把開幕式搞得五彩缤紛、隆重熱烈,他們甚至模擬希臘女神和希臘古老的馬車的行列,渲染和平友誼的氣氛。開幕當天,氣候不佳,主辦當局不得不出動6架飛機,在雲層中噴灑化學藥劑,驅散飄浮在體育場上空的烏雲。但是,另一片抵制的“烏雲”是無法驅散的。

因1976年蒙特利爾利用衛星傳遞的方法遭到了反對,本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奧林匹克火炬點燃恢複了傳統方式,進行火炬接力傳遞。6月19日火炬于奧林匹亞點燃,7月18日傳到莫斯科。7月19日持火炬進入主體育場內的是蘇聯三屆奧運會三級跳遠冠軍維克托·薩涅耶夫,他繞場跑一周後,將火炬轉交給了蘇聯著名籃球運動員謝爾蓋·別洛夫,後者最後完成了點燃塔上火焰的使命。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蘇聯上屆奧運會體操明星弗拉季米爾·安德裏亞諾夫。代表裁判員宣誓的也是蘇聯著名運動員、三屆奧運會摔跤冠軍亞曆山大·梅德韋季。

莫斯科奧運會成了奧運史上一次投資最大、收益最小的奧運會,被稱爲“一次殘缺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承認的147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公開抵制或拒絕參加的占2/5,參賽的僅有81個國家和地區。這個數字甚至低于20年前羅馬奧運會的參賽水平。運動員僅爲5872人,其中女子1274人;蘇聯運動員人數最多,爲534人。

美國、日本、聯邦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等國堅決執行抵制政策,沒有參加奧運會。英國政府決定抵制,但只有馬術、帆船、曲棍球等協會響應。國會辯論時,一些運動員身穿運動服在國會走廊裏靜坐示威,要求參加奧運會。英國奧委會不顧政府的壓力,仍組織了大型代表團,英國奧委會的行動對西歐許多國家的參賽起了鼓勵作用。瑞士、法國、丹麥等雖然參加了奧運會,但是決定在任何儀式上都不出現本國國旗,不演奏本國國歌,一切以奧委會會旗、會歌作爲替代。在奧林匹克會旗交接儀式中,因加拿大屬抵制國家行列,上屆主辦城市蒙特利爾市長只派了代表將奧林匹克會旗交給了莫斯科市。凡此種種,大大沖淡了會場的熱烈氣氛,也給關心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人們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本屆競賽項目仍爲21個大項,但單項數從上屆的198項增到本屆的203項。引人注目的是女子曲棍球首次進入奧運會大門,蘇聯第一次參加全部大項比賽。

抵制也使比賽成績受到影響。由于上屆奧運會非正式團體總分列前十名的美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拒絕參加,田徑、遊泳、體操、柔道所受的影響尤爲明顯,有的甚至不能反映當時的世界實際水平。

人們評論說:莫斯科奧運會金牌貶值達50%。因抵制而失去比賽機會,對運動員來說是終生的遺憾。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參加奧運會與其他高手同場競技是其運動生涯中的頭等大事,爲了參加奧運會,至少要作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准備,而一個優秀運動員出現成績高峰的時間和次數是很有限的,如果錯過了一次奧運會,也許在其整個運動生涯中都再沒機會站在奧運會這個體育最高水准的舞台上。

這次奧運史上最大規模的抵制運動,給許多人留下了終生的遺憾,錯失的機會永遠不會再來,所有的人都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了。這屆奧運會由于安保措施嚴密,沒有出現安全問題,但卻發生了運動員因爲奧運村提供的飲食不衛生而嘔吐腹瀉事件。愛爾蘭隊80名運動員中的60人,因爲細菌感染而腹瀉嘔吐不止,被送進醫院搶救,弄得各國選手人心惶惶。

0 阅读: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