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命題啓動:考生需要重視這五大關鍵能力

美術尹尹 2024-05-13 14:41:54

新高考綜合改革以立德樹人爲根本,突出創新人才培養,重視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如何把握新高考命題方向?本文基于《中國高考報告(2024)》,重點解析了新高考的聚焦的五大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

在高考評價體系引領下,高考內容和命題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新精神,實現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的轉變,是近年來高考命題改革最顯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綜合改革最大的創新之處。這一改革聚焦于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及關鍵能力的培養,旨在通過試題的情境創設、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增強。

因此,深刻把握高考命題改革與關鍵能力及思維品質的內在聯系,通過思維可視化、過程化和規範化的培養,提升師生的應對能力,是新高考時代教育教學的必由之路。

高考命題重視考查五大關鍵能力一

高考試題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

1.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

信息識別、獲取與加工要求學生能辨識模型、圖表、數據、文本中的各類信息,從中提取關鍵內容,建立關鍵信息之間的邏輯關聯,並與已學知識進行嫁接整合,將熟悉的背景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複雜環境中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

高考命題,通過文字、圖形、表格等方式呈現試題,加大試題信息的廣度和容量,考查學生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材料中進行篩選➟分類➟概括➟連接➟轉述關鍵信息的能力。

其中:

篩選主要體現爲分析過程,包括區分有效信息與無效信息、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排除幹擾信息、識別關鍵信息等;

概括一般表現爲歸納過程,包括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一般等的歸納活動;連接主要表現爲推理過程,主要是指在關鍵信息間建立邏輯關聯,形成相對完整一貫的證據鏈條和關系;

轉述往往表現爲理解過程,包括圖文轉化、數形轉化、句式轉化、語義轉化、立場變換等。

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的考查,不論是文科試題還是理科試題,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那麽將越來越難以應對未來的高考。

2.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

邏輯推理與論證是指從已知的事實或理論(前提、條件或假設)出發,經由准確、充分的證據鏈(有效信息)和清晰、嚴密的邏輯鏈(相關性、因果性),推導出合理結論的思維過程。

邏輯推理與論證著重考查學生根據已有前提和證據邏輯一貫地得出可靠結論的能力,一方面強調邏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證據的可靠性。邏輯推理與論證一般包括以下要素:

前提(條件或假設)、證據(數據、文獻、史料、理論觀點等)、邏輯關系(歸納、演繹、因果、類比等)和結論(觀點或主張)。

通過比較、概括、推理、綜合等思維方法的學習運用提高學生的邏輯論證能力,促使學生思考時做到清晰、准確、規範、嚴謹,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是高品質思維的核心構成要素。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擅長論證,但有些人則不是這樣,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還將對高考成績産生直接影響。

良好的思考、推理和論證能力,都是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和規範訓練得到改進和提高的。規範、系統的邏輯訓練是具備良好推理和論證能力的基礎,我們至少應該對規範的邏輯形式及論證方法做針對性訓練,這些邏輯形式和論證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演繹法(如直言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構造性兩難等)、歸納法(如概括、簡單枚舉法、科學歸納法、統計歸納法等)、類比法(如類比的加強與減弱、類比的五要素等)、因果推理(如穆勒法)、識別常見的邏輯謬誤(如概念偷換、以偏概全、不當類比、虛假因果、因果倒置、錯置關系、稻草人謬誤、熏鲱謬誤、滑坡謬誤、否定前件謬誤、肯定後件謬誤、合成謬誤、分解謬誤、循環論證、證據偏見等)、論證的結構(如垂直模型、水平模型、共同前提、多重結論等)、論證的評估(如評估三要素:觀點、證據、邏輯;評估五准則:清晰、可靠、相關、完整、合理)、論證的構成(如圖爾敏模型)等。

3.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

科學探究是圍繞“科學問題”展開的一系列“求解”過程,是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要求學生合理組織、調動相關學科知識,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的活動,采用嚴謹求真、實證性的邏輯思維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一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據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內在聯系,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

二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抽象與聯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來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對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性方案;

三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活動。

與科學探究類似,思維建模(包括數學建模、物理建模等)能力是將思維過程模型化、可視化、可運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抽象、核心變量選擇、模型建構、理想實驗、科學推理與數學運算等環節。

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的考查在數、理、化、生等理科學科中更爲突出,主要以各種模擬情境的科學實驗與科學場景,把科學研究活動中的重要步驟、核心環節、主要參數,以圖文、數據形式進行問題設置,考查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4.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自覺運用分析推理、邏輯論證、甄別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證據,得出自己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

對于高考試題而言,批判性思維考查形式一般表現爲:獨立提出問題、評估證據與理由、揭示隱含前提、開放與競爭性結論、構造替代論證、闡釋或評估可能的後果等。

概括來講,批判性思維以質疑和提出問題爲起點,以獲取證據、進行分析推理爲過程,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爲結果。心智開放、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必備品質,訓練有素的邏輯推理與論證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證據獲取、評估與運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維的必備技能。

辯證思維旨在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揭露事物內部的深層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聯系及其發展趨勢。創新思維是辯證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指人們革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們運用開放性、系統性、辯證否定和發散性的思維,提出新問題、創建新設想、發現新方法、得出新觀點,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各有側重,但兩者高度吻合乃至重疊的地方非常多,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相互促進,均強調獨立開放、敢于質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就是要引導高中教學改變追求唯一標准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重複、機械、固化的訓練模式。

5.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語言是指信息輸入和認知加工之後的具體呈現,它同時也是一個人學科知識、專業素養、思維過程、邏輯論證的具體表現。語言表達考查學生能夠運用規範和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進行清晰、有條理的書面表達,能夠准確地運用學科術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和學科知識。

可以說,語言組織與表達是思維世界的具體呈現。語言組織與表達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要素:核心概念、邏輯推理與論證的過程、事實證據、觀點與結論、專業的術語或符號等。

具體來講,它要求學生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能夠合理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准確傳達信息並進行交流溝通;根據不同的具體情境,選用口語、書面語等不同語體並靈活轉換;

熟練運用圖像、圖表、圖片表達思想和觀點,借助口語、書面語或繪圖等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靈活運用各種文本形式准確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和觀點;

能夠根據情境需要,運用外語進行交流;

理科試卷還特別要求運用專業術語、有邏輯地展示解題的過程,或者寫出實驗思路、撰寫實驗報告等。

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五大關鍵能力是相對于所有學科共性而言的,各學科在能力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上有所差異:

譬如,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往往在理科學科中表現顯著,而在文科學科中則不是那麽突出;

又譬如,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在文科學科和理科學科中的要求也存在顯著差異。

因此,我們對于學科關鍵能力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結合學科屬性和特征,來理解和把握學科關鍵能力。我們初步總結出了一個學科關鍵能力的清單,供一線師生參考:

語文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文學鑒賞與審美、語言構建與運用、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

數學關鍵能力包括數學抽象、直觀想象、數學建模、數學邏輯、數學運算、信息獲取與加工、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英語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語言理解與表達、批判性思維;

物理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科學探究、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化學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創新、模型建構與應用、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生物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科學探究與實驗、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曆史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唯物史觀、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政治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唯物史觀、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

地理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與比較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

高考命題體現思維品質的“三化”二

思維品質是指智力活動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其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了個體智力、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5個方面。

思維品質是人才培養質量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指標和核心要素。本輪高考綜合改革核心文件包括課程標准和高考評價體系等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和優先性做了充分的強調。要求把考查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聚焦于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的考查。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中國考試》2023年第7期發布的2023年高考試題評析來看,“思維品質”這一關鍵詞共出現21次,如“注重考查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突出對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創新試題設計,考查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注重思維品質,助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等,上述關鍵詞頻次分析和陳述舉例充分表明“思維品質”已經成爲當前高考命題和考查的關鍵要素。

思維品質是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在解決特定學科任務時所呈現出來的關鍵行爲表現,是能力、素養和價值的外顯形態。因此,強調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和優先性,與“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爲重、知識爲基”思維考查目標是一體兩面,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

一直以來,我們對思維品質缺乏統一、具體的認識和界定,將思維品質視作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之物,因此,在一線的教學和學習中,很多人采取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事實上,思維品質是可認識、可把握、可訓練、可測量、可評估的實實在在之物。我們在教學和訓練過程中,需要強調思維的可視化、思維的過程化和思維的規範化,也即我們所說的思維品質“三化”。

只有在思維可視化、思維過程化、思維規範化的指導和要求下,我們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准確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1.思維可視化

“思維可視化”是指要將思維或能力清晰地整理和呈現出來。這首先要求我們打破思維的模糊性,將思維能力進行清晰的分類和界定,正如前文我們反複強調的五大關鍵能力,就是思維可視化的一種具體操作。

我們將關鍵能力清晰地劃分爲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針對特定學科,要結合學科屬性和特征對其關鍵能力進行界定,如語文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語言建構與表達、文學鑒賞與審美、批判性思維等,數學包括學術抽象、直觀想象、數學邏輯、數學建模、批判性思維等。

其次,思維可視化要求讓思維的過程和形式能夠看得見,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推理過程呈現、關鍵步驟分析、核心構成要素等方式,讓思維的過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現出來。思維可視化對培養和訓練我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尤爲重要。

2.思維過程化

“思維過程化”是指要對思維或關鍵能力進行分解,尤其是要對它的過程進行分解,嚴格界定每一個思維或關鍵能力的過程形式、關鍵方法以及構成要素,讓思維成爲一種可認識、可學習、可操作的實在之物。

思維過程化要求我們規範、准確、有效地解釋和呈現試題的過程要素和思維要點,至少包括了要素、結構、步驟和結果四個方面。思維過程化是一種典型的系統思維和科學思維,它要求我們對人類思維中的交叉、模糊以及混沌等做切割,強調思維的清晰、准確和穩定。

例如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一般可分解爲關鍵信息定位、關鍵信息概括與提取、信息邏輯關系連接、信息轉換以及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

又如數學建模能力一般可分解爲提出問題、提出假設、確定變量、選擇模型以及模型求解與評估等思維過程。

思維過程化是思維可視化的前提,只有將思維過程進行有效的分解和界定,思維可視化才成爲可能。

3.思維規範化

“思維規範化”是指我們的思維或能力必須是專業、正確和准確的。每個人都會思維,但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正確、規範的思維。人類思維中充斥著各種邏輯謬誤、非理性、偏執和錯誤,規範、准確的思維是需要經由嚴格系統的訓練才可達成的。

比如,我們很多人在做邏輯推理和論證分析時,根本分不清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的基本構成、邏輯形式與邏輯規則(如大前提、小前提、推論、大項、中項、小項以及各自的位置等),也無法辨識直言三段論中的邏輯謬誤,完全是憑經驗憑感覺望文生義式套用“大前提、小前提、推論”等概念術語,錯誤連篇,勢必帶來邏輯混亂的推理與漏洞百出的結論。

我們無法想象不具備規範、專業的邏輯基礎知識(如演繹邏輯的直言三段論的式與格、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構造性兩難等,歸納邏輯簡單枚舉法、統計歸納法、科學歸納法、類比法、穆勒法等,論證的識別、論證的結構、論證的構建、形式邏輯謬誤、非形式邏輯謬誤、證據的真僞、證據的評估與選擇等),而單憑經驗或樸素的認知能夠寫出高質量的邏輯推理論證分析出來。

又比如,在進行批判性思維分析時,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指向與實質要素,以“解釋隱含前提”爲例,隱含前提一定是那些對解題具有直接影響且不能從題幹中直接得出的前提或假設,這些被隱含前提往往構成了解題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如直言三段論中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我們很多的分析就是套用一下“揭示隱含前提”這個帽子,既沒有真正有效地揭示出關鍵的前提,更不知道揭示出的這個“前提”有什麽用。

再比如,在進行科學探究或思維建模時,我們很多時候也只是在套用科學探究或思維建模的帽子,沒有對科學探究或建模的過程與要素等進行准確、清晰的界定和剖析,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具體的科學問題、形成猜想與假設、獲取和處理關鍵信息、設計相關實驗方案與確立關鍵變量、基于證據得出結論並作出解釋等環節,這些重要環節或過程的分析都必須具體、准確、專業。

以上這些都是思維不規範的具體體現,這種不規範的思維是思維品質低劣的典型表現,它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這種不規範的思維也無法有效地應對新高考。

思維規範化要經過系統、專業、持續的訓練過程,我們必須在高考評價體系和課程標准的指導下,加強關鍵能力的規範性訓練。

文章來源:本文摘自《中國高考報告(2024)》、思維智彙  作者: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