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馮姓淵源

積山國學堂 2024-04-18 19:44:50

一、起源:

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九位,在以人口多少爲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 27 位。馮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4000 多年前的夏朝,具體如下:

源于姬姓,據《元和姓纂》《史記·魏公子傳》《漢書》等相關記載,馮姓的始祖爲馮文孫,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晉國被封爲國君,他的孫子魏武子被封爲魏地的統治者。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爲諸侯,魏武子的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爲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

源于歸姓,歸姓起源于少昊之子,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歸姓起源于“少昊之子,食采于歸”,因此被稱爲歸氏。少昊是黃帝的長子,他在古代東夷族中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因此歸姓與東夷族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曆史的變遷,歸姓族人逐漸向四周遷徙,形成了多個分支。其中,最爲著名的是春秋時期的歸姓鄭國。鄭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爲姬姓,但後來逐漸融入了歸姓的血統。歸姓鄭國在春秋時期曾經盛極一時。馮姓的始祖爲馮簡子,他是歸姓家族的成員,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在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傳說黃河水神)的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曆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爲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爲該支馮姓第一人。

源于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有一部分馮姓源于鮮卑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爲姓氏者,漢化後稱馮翌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馮氏;還有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源于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裏人;源于蒙古族蓋珠氏和滿族烏蘇氏、富思庫氏的,這些部族的子孫在漢化過程中,選擇了馮作爲他們的姓氏。

其他的來源:如南北朝時期司馬氏家族遭遇難時,部分族人改姓爲馮。

總的來說,馮姓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既有來自漢族的,也有來自其他民族的。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也體現了姓氏文化的豐富多樣。

二:馮姓發展曆史和繁衍生息:

馮姓在各個曆史時期的發展如下:

先秦時期::馮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他的後代分別在魏、趙、韓等諸侯國發展壯大。最著名的就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夫馮亭,他因爲在韓國滅鄭後接受了上黨地區而遭到秦國的進攻,最終其子馮劫在前線被殺,子孫流亡各地。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也是馮姓的重要來源之一,標志著馮姓在中原地區紮根和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馮姓家族開始向南、向西、向北遷移,山西、河北等地成爲了馮姓的重要聚集地。在這個時期,馮姓家族的代表人物有馮谖,他以收債的方式引起了孟嘗君的注意,並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千古佳話《馮谖客孟嘗君》。

秦漢時期:秦統一六國後,馮姓族人在新的社會秩序下繼續繁衍和發展,到了漢代,馮姓基本資料得到了初步整理,馮姓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在漢朝時期,馮姓家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馮氏人物逐漸出現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如馮奉世、馮绲等。

馮姓家族的代表人物有馮異,他是東漢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被譽爲“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在這一時期,馮氏逐漸向南方遷移,並在楚國、南越等地定居下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馮姓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期間也有馮姓人士出任重要官職,家族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許多外族和少數民族融入中原,其中一些人選擇改姓爲馮,如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族中的拓跋觏因祖先官爵“馮翌侯”改爲馮姓,爲馮姓增加了新的血緣來源。另外馮姓進一步擴展到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遼甯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馮姓人口大舉南遷或北避遼東,這一曆史事件對馮姓的分布産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的馮氏人物如馮跋、馮素弗、馮太後等人逐漸活躍起來,並成爲北魏王朝的重要人物。此外,馮氏也有不少人物在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的穩定與繁榮,馮姓已經成爲一個較爲常見的姓氏,在政治、文化等領域都有馮姓人物的傑出表現。馮姓族群在各地建立了諸多望族,形成不同地區的馮氏郡望,如始平郡、杜陵縣等地。這一時期馮氏家族開始興盛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是馮盎家族,他們在唐朝初期成爲嶺南地區的統治者,並爲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馮氏也有不少人物在文化、科技等領域嶄露頭角,如馮宿、馮審、馮元常等。

宋元明清:宋元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馮姓人口繼續增長,並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明清時期,馮姓進一步繁榮壯大。一方面,隨著人口遷移和墾荒運動的進行,馮姓逐漸擴散到南方地區;另一方面,隨著滿蒙等民族的漢化進程加速,一些滿蒙貴族或平民也選擇改姓爲馮。宋代以後,馮姓在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占有一定位置,且在地方志、家譜編纂方面有所發展,記錄了馮姓各支脈的繁衍傳承情況。元明清時期,馮姓與其他民族融合更爲深入,尤其是滿族中有烏蘇氏、富思庫氏等改姓爲馮,使得馮姓成爲中國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馮姓人物在這一時期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明朝的文學家馮夢龍、清朝的抗法將領馮子材,還有如馮京、馮元飙、馮子振、馮铨等。

近現代以來: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馮姓人口繼續增長,並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馮姓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人才湧現;另一方面,隨著海外移民的增加和國際交流的頻繁進行,馮姓也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三:馮姓現況

根據2022年5月11日的數據統計,馮姓人口約861.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64%左右,在中國大陸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7位。

馮姓人口分布主要在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其中,廣東是馮姓第一大省,人口數量超過140萬。在台灣省,馮姓也有一定的分布,排名在第七十二位。此外,馮姓在商丘全市有多達30多處的馮莊及行政村落,是馮姓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四:馮姓名人

馮姓曆史上誕生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以下是其中幾位著名的馮姓名人:

馮谖:戰國時期齊國人,是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爲戰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

馮唐:西漢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軍事將領。

馮異(?—公元34年):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因其謙遜有禮,不伐己功,被譽爲“大樹將軍”。

馮奉世:東漢馮異之孫,曾爲左將軍、光祿勳,上黨潞縣人。征戰有功,封關內侯。因與宦官關系密切,受人非議。

馮道(882年—954年):五代十國時著名政治家,曆仕四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二帝,對當時政局産生深遠影響。

馮夢龍(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學家,尤以小說創作著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爲“三言”,爲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代表作。

馮子材:清末名將,曾在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

馮玉祥(1882年—1948年):中國近代著名軍事家、愛國將領,曾參與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並在抗日戰爭中做出過重大貢獻。

馮友蘭(1895年—1990年):中國現代哲學家,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代表作品有《中國哲學史》等。

馮景蘭:中國礦床學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爲中國礦床學之父。

馮沅君:中國近代古典文學史家、五四時期先鋒女作家、新中國首位女性一級教授。

此外,還有馮骥才、馮鞏、馮紹峰、馮提莫、馮小剛、馮德倫、馮遠征、馮雷等,他們在文學、藝術、影視等領域也都有著顯著的成績和廣泛的影響力。這些馮姓名人以其卓越的才華和貢獻,爲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們的成就和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各自的領域裏,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五:馮姓文化

馮姓作爲中國的一個大姓,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傳承。以下是馮姓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

姓氏寓意:“馮”字在甲骨文中像馬駕重載之形,寓意行動有力、承載重任,也寓含了馮姓子孫應該具備堅韌不拔、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

姓氏圖騰:馮姓的圖騰是以“冫”(冰)爲原型創造的。這個圖騰的創意來源于馮姓的起源之一——馮夷,他是古代黃河的水神,負責掌管黃河的水勢。由于馮夷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馮姓的圖騰便以“冫”(冰)爲元素,象征著家族與水的不解之緣。馮姓圖騰的具體形象爲一個站立的人形,頭部以“冫”(冰)爲標志,身體呈彎曲狀,雙手向前伸展,似乎在駕馭著水流。這個形象寓意著馮姓家族成員具有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時也象征著他們在駕馭生活、戰勝困難方面的能力。

另一支馮氏的姓氏圖騰由兩匹馬組成,一雄一雌。表示這是一個善于駕車的族群,而馮氏族正是擅長養馬駕車的氏族。馮姓的圖騰反映了古代牧馬文化的影響,它象征著牧馬民族子孫的繁衍昌盛。在圖騰中,兩匹馬分別代表了雄性和雌性,這可能暗示了生命力和繁殖能力。

郡望堂號:馮姓的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縣、長樂郡、京兆郡、弘農郡、河間郡等。堂號則有“始平堂”、“杜陵堂”、“長樂堂”、“京兆堂”等。這些郡望和堂號代表了馮姓家族的曆史淵源和地域特色。

家訓族規:馮氏家族曆來重視家訓族規的制定和執行。馮氏家規強調孝道、敬長、勤儉、誠信、謙讓、仁愛、守法等道德准則。這些家訓族規旨在規範家族成員的行爲舉止,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維護家族的團結和聲譽。例如,馮夢龍創作的《馮氏家譜》共九卷,記錄了馮氏族人的宗族世系、族譜源流、族規家訓、人物傳記等內容。《馮氏家譜》在家訓方面強調孝道、節儉、戒奢侈、謹遵法紀、戒賭博等道德准則,體現了馮氏家族的特點和價值觀。這也是馮氏家族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馮氏族人的行爲規範和品德教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學藝術:馮姓在文學藝術領域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廣泛的傳承。古代有馮夢龍、馮道等文學家和政治家,現代有馮雪峰、馮友蘭等作家和哲學家。他們的作品和思想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教信仰:馮姓家族中信仰各種宗教的都有,但以佛教和道教爲主。許多馮姓人士在曆史上曾積極參與佛教和道教的活動,爲宗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族譜家譜:馮姓家族曆來重視族譜家譜的編纂和維護。這些族譜家譜記錄了家族成員的世系傳承、生平事迹等信息,是研究馮姓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資料。許多地方的馮姓宗親會積極收集整理家譜資料,通過修繕祠堂、祭祖活動等方式維系家族情感,傳承家族精神。諸如《馮氏族譜》、《馮氏大宗譜》等記載了馮姓曆代祖先的事迹、遷徙軌迹以及家族規範,是馮姓文化的重要載體。

總的來說,馮姓文化是一個多元且豐富的體系,涵蓋了曆史、文學、藝術、宗教、姓氏圖騰等多個方面。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