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豪擲7億“叫板”66歲董事長,國資站誰?

野馬財經 2024-04-13 19:01:43

有備而來,能否一招制敵?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武麗娟

來源 | 野馬財經

資本市場上,欲通過買入某上市公司股票、舉牌成爲該公司控制人的資金方,通常被稱作“野蠻人”。他們作風淩厲、資金實力雄厚,懂得利用規則、把握形式,甚至有時不惜破壞規則。“寶能系”姚振華就是最著名的“野蠻人”之一,其一度將王石逼到牆角,距離實控萬科僅一步之遙。

“野蠻人”看到的是標的的潛在價值,但標的管理層看到的卻是飯碗受到威脅,兩方少不了激烈的股權攻防戰。類似的案例時有發生,最近輪到了科林電氣(603050.SH)。

一個月前,海信集團控股的海信網能悄然發起攻勢,僅用時約20天就拿下科林電氣13.95%的股權,成爲持股比例最大的單一股東,同時掌握公司表決權的比例也達到23.52%,可謂來勢洶洶。

眼看局勢不妙,科林電氣奮起反擊。今年66歲、自2014年來一直擔任公司董事長的張成鎖,在自身持股比例僅11.07%的情況下,一邊結盟高管股東,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將手中的表決權比例增至17.31%;一邊遊說早在去年就已經潛伏在股東中的石家莊國投,後者連續增持後,4月8日持股比例達到7.79%。雙劍合璧後,表決權比例可達25.1%。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這邊海信對外傳遞出“從不當野蠻人”的信號,那邊張成鎖則聲稱“有責任保護好公司”,而且“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科林電氣”。

而隨著火藥味漸濃,科林電氣股價也持續飙升。2月6日至4月2日,科林電氣在35個交易日內股價漲幅達140.72%,其中3月11日海信入股以來,曾經曆3個漲停。截至4月12日收盤,公司股價報收27.01元/股,市值61億元。

海信打的是什麽算盤?誰又能笑到最後?

海信“明牌”入主,“閃擊”科林電氣

最初的風吹草動是在3月18日晚,當時科林電氣披露,海信網能已經獲得了上市公司10.07%的股權、19.64%的表決權,並還將以集中競價方式購買上市公司0.36%股份。

海信網能在公告中明確,本次權益變動的最終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

來源:科林電氣公告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海信網能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繼續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增持科林電氣不低于6%股份。

此外,科林電氣第四屆董事會已于2023年9月11日屆滿,海信網能表示,將依法行使股東權利,向上市公司股東大會提名新一屆董事候選人。

可以看到,海信網能的目標十分清晰,就是沖著科林電氣控制權來的,其入場的節奏也把握得十分巧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一周內。

科林電氣的股價可謂“上市即巅峰”,在此之前已經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迷,2023年6月分紅配股後,一直在15元/股(不複權)上下徘徊。今年年初一度跌至12.5元/股,此後雖有所反彈,但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同時,張成鎖最早曾于2012年與其他四位高管成爲一致行動人,但該《協議》已于2022年4月到期。這意味著,張成鎖的話語權相比兩年前有所削弱。

股價低迷、股權分散,海信網能覓得良機,果斷出手。

其先是在3月11日至15日,通過二級市場交易,海信網能將自己在科林電氣的持股比例買到4.97%,剛好不觸及5%的信披紅線;隨後又拉攏了科林電氣現任副董事長李硯如、總經理屈國旺,從二人手中受讓了3.19%股權、9.57%表決權。

李硯如、屈國旺不僅是現任高管,還是科林電氣的創始股東、除張成鎖外在科林電氣持股比例最高的兩名自然人股東。這兩人的站隊,讓海信網能更加勢如破竹。

很快,海信網能又受讓了另外五名十大股東外小股東的股權,就此讓自己的表決權比例逼近20%。

來源:罐頭圖庫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網能給李硯如、屈國旺的轉讓價爲25.5元/股,給其余五名小股東的轉讓價爲23元/股,均顯著高于交易日收盤21.07元/股的股價。

得知海信舉牌的消息後,市場情緒被點燃,科林電氣股價持續飙升。而海信網能也絲毫不拖泥帶水,繼續在股價高位連續增持,直接給自己買成了表決權比例最大的股東。

以海信網能增持日的最低股價計算,其近一個月來的協議轉讓、二級市場交易,已至少耗資7.36億元。

張成鎖的“防禦工事”

面對海信網能的“閃擊戰”,張成鎖的反應也很迅速。

此前,張成鎖與李硯如、屈國旺、邱士勇、董彩宏保持了多年的一致行動人關系,然而現在關系解除,李硯如、屈國旺兩人也被“策反”,給張成鎖留下的斡旋余地並不多。好在其背後還站著石家莊國投。

科林電氣原本就是石家莊本地的上市公司,從其官網消息來看,張成鎖與石家莊政治、經濟界多有交集。

來源:科林電氣官網

張成鎖和石家莊國投曾有實際合作落地。2018年,一家名爲石家莊彙林創投的私募基金成立,股權穿透後,股東中就包含科林電氣、石家莊城投,後者隸屬石家莊國資委。2022年,彙林創投股東發生變更,石家莊國投正式替代石家莊城投入主。

而恰好在2023年9月,這種交集落到了實際的股權關系上。科林電氣發布的三季報十大股東中,石家莊國投首次現身,持股比例4.95%。同時現身的還有背靠棗莊市財政局的棗莊同興,持股比例4.5%。

這個時間點十分微妙,2023年9月,也正值科林電氣第四屆董事會屆滿,因此雪球上也有投資者認爲,石家莊國投與棗莊同興,可能都是新請來的合作夥伴,也可能都對董事會席位有想法。

來源:雪球

無論當時引入石家莊國投作爲股東的想法是什麽,這一步棋算是救了張成鎖一把。

得知海信入股後,張成鎖迅速與其余三名持股高管結盟,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但即便如此,張成鎖能達到的表決權比例也僅有17.31%。只有加上石家莊國投的持股,其與海信網能才有一戰之力。

從市場透露出的消息來看,石家莊國投與張成鎖目前的態度也很強勢。

石家莊國投在連續增持後,截至4月8日持股比例已達到7.79%。張成鎖則公開表示:“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科林電氣,也非常看好科林電氣的發展”、“作爲公司董事長,我有責任保護好公司,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多做貢獻。”

其實,相比舉牌,海信還可以與科林電氣坐下來談收購。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爲,友善收購不會因此拉高二級市場股價,相對成本反而較低,而且收購完成後也更容易接管上市公司控制權。而二級市場增持說明雙方難以達成共識,無法實現友善收購,雙方甚至會逐漸失去理性,最壞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不過,沈萌表示,除非被收購方管理層執著于掌控上市公司的權力,否則競購只是因爲價格無法形成共識,因此後續不排除雙方另起協商、調整價格,避免兩敗俱傷。而且科林電氣的股價不會無限制上漲,雙方仍可能會在理智範圍內尋求妥協,假如增持的成本最終接近甚至超過談判,那麽雙方也更容易尋找到彼此妥協的價格交點。

劍指3000億,海信能如願嗎?

海信在消費者心中,印象最深刻的産品莫過于電視。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場邊廣告圍欄上,海信打出的“世界第二 中國第一”的廣告語曾引發廣泛關注。

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電視已經越來越難激發消費熱情。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13.6%,零售額同比下降2.3%,市場規模已連續4年下滑;另據洛圖科技數據,2023年,全球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2.01億台,同比下降1.6%,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

在此背景下,拓寬第二增長曲線之于海信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特別是海信2019年曾喊出“2025年營收達到3000億”豪言,而至2023年,集團營收剛剛邁過2000億元大關的情況下,想要實現目標,海信就更需要爲業務尋找增量。

2022年以來,海信已經兩易董事長,周厚健退休後,先是由林瀾接替,2023年又換爲賈少謙。可見抗在新掌舵者肩上的重擔。

從曆史來看,海信很習慣借助收購的方式,拓寬公司的資本版圖。目前,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囊括海信視像(600060.SH)、海信家電(000921.SZ)、乾照光電(300102.SZ)、三電控股(東京交易所上市),還有一家信芯微正處于IPO階段。4家已上市公司除海信視像外,都有海信收購的痕迹。

其中,海信家電源于集團2006年收購的家電企業ST科龍,海信後來將家電業務裝入該公司;2021年-2023年,海信又先後收購了日本汽車熱管理龍頭三電控股、以及上遊LED芯片廠商乾照光電。

目前,海信集團業務已覆蓋電視、冰箱、空調、廚衛、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地産等多領域。

而深耕輸配電設備二十余年的科林電氣,目前落地的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充電站等EPC(工程總包)項目,恰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相關,是海信近幾年的發力重點。

來源:罐頭圖庫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曾在2023年6月在央視財經《對話》欄目中透露,已將汽車電子定爲第二增長曲線之一。

家電圈中,將業務觸角伸向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不在少數,美的、格力都是大潮中的一員。畢竟家電企業在制造能力、技術儲備,以及電子電器的渠道營銷等方面具備完整的配套能力。結合自身優勢切入新賽道,也算是順勢而爲。

在此背景下,海信增持的舉動就更好理解。家電行業專家丁少將表示,這展現出海信認爲,通過與科林電氣的協同,以及産業資源上的賦能,能夠加速或者推動其未來的發展。

在丁少將看來,海信有既定的,多元化發展、科技化轉型的戰略方針。在沖擊3000億營收目標的牽引之下,科林電氣所在的新能源賽道又是非常熱門的賽道,海信之前在汽車産業,具體包括汽車電子、小汽車空調等方面還有一定布局,如果成功控股科林電氣,在新能源板塊會有更強的競爭力。同時也體現出公司産業鏈的思維。

不過,海信這次的對手也不是吃素的,爲了拿下科林電氣,海信還願意額外付出多大的代價?海信背後是青島國資,兩方國資下場角力,最終能達成怎樣的結果,也值得市場期待。

你還對哪家上市公司被舉牌增持、爭奪實控權的故事印象深刻?評論區聊聊吧!

野馬財經

0 阅读:85

野馬財經

簡介:關注金融創新的財經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