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第一次被告發謀反是誣告,但第二次卻是證據確鑿

史海撷英 2024-03-29 17:28:37

史書上關于韓信謀反的記載有兩次,韓信第一次沒有謀反,是被人冤枉的,第二次謀反證據確鑿。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僞遊雲夢,會諸侯于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谒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谒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爲淮陰侯。”韓信原來的封地也被一分爲二封給荊王劉賈和楚王劉交。

如果韓信真的有謀反,劉邦會不殺他?謀反罪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赦免的死罪。在韓信之前,燕王臧荼、項羽舊將利幾先後起兵謀反,劉邦親自率軍討伐,這兩人先後被殺,封地被奪。謀反是不可能赦免的,除非就是冤枉,劉邦很清楚韓信到底反沒反。

韓信還在齊地的時候,蒯徹和武涉就勸他自立,韓信不聽,並說自己不會背叛劉邦:“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這是典型的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怎麽反?

再說了,韓信手下的將領無一例外是劉邦的親信,韓信要是敢反,估計大軍還沒開拔,就被手下將領給俘虜了。比如蓼侯孔聚、費侯陳賀,這兩人是韓信的部將,也是垓下之戰的孔將軍與費將軍。孔將軍和費將軍都是跟隨劉邦在砀地起兵的元老將領,如果韓信造反,他們是聽劉邦的,還是聽韓信的?當年劉邦因爲私自放走役徒而亡命芒山、砀山一帶,孔將軍和費將軍就開始跟著劉邦造反,這是多年的情誼,劉邦用人與控制人的水平一流,這都不是韓信能比的。“蓼夷侯孔聚以執盾前元年從起砀,以左司馬入漢,爲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籍,屬韓信,侯。”陳賀“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砀。以左司馬入漢。用都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爲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侯。”

成臯之戰時,劉邦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于是逃走了,單身一人與夏侯嬰乘車,向北渡過黃河,到達修武住了一夜,以使者身份進入韓信、張耳的營中,直接奪取了他們的軍隊。“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

劉邦

劉邦孤身一人就能奪了韓信的軍隊,以韓信的治軍水平尚不能防備,韓信要是造反會怎麽辦?

劉邦非常清楚韓信是被冤枉的,所以沒有殺他,只是把韓信削了爵位,奪了封地,相當于軟禁或監視。

從此之後,韓信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韓信確實沒有造反的野心,他只想封王拜將,過上王公貴族的生活,但現在幾乎淪爲階下囚,對韓信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大的。

《史記》對韓信變化的記載是:“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绛、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爲伍!’”韓信開始爲自己謀劃,韓信與陳豨辭別時,引誘陳豨,“陳豨拜爲钜鹿守,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爲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诏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後。”

當時劉邦不在,呂後與蕭何謀劃,由蕭何欺騙韓信進宮,然後再殺了他。“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绐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爲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韓信的第二次謀反證據確鑿,此時的韓信因爲被劉邦軟禁或監視,已經起了怨恨之心,有謀反的動機,也有謀反的行爲與謀劃,應當屬實。“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韓信

劉邦高興的是:韓信再也不是個威脅。劉邦憐憫的是:世上再無韓信。

以劉邦的政治智慧,韓信自從被抓之後,就再也不可能是威脅了。

韓信的謀劃本來就是劉邦所期待的,如果沒有確鑿證據,就以謀反罪殺韓信,恐怕天下不服,盡管劉邦也想殺韓信,但仍然沒有殺他。劉邦讓韓信活下來的唯一可能就是:劉邦想等韓信真的謀反再殺他。這就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師出有名,此時再殺韓信,天下沒有人敢不服,證據確鑿,名正言順。

韓信的悲劇從他向劉邦要挾假齊王就開始了,要挾皇權(王權),這種事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必死無疑的。劉邦隱忍不發,等打敗了項羽之後,再來對付韓信,韓信沒有成功的機會,他倆不是一個級別的政治對手。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