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麥克阿瑟6:太平洋爲啥要設兩個戰區?

巴巴維維 2024-04-30 17:05:35
【人物篇】麥克阿瑟6:太平洋爲啥要設兩個戰區?

人們常說“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按照這個標准,麥克阿瑟應該是美國軍中最優秀的將領。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視日本爲“非人”,當然這是“目光向下”俯視看得出的結論。個子矮小、羅圈腿是日本人的標簽。自1937年全面侵華以來,這個亞洲唯一的工業強國用了四年的時間都沒有打敗工業基礎爲零的中國時,更加印證了西方國家的判斷。

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月,各國開始改變看法,昔日的“非人”變成了“超人”。他們平日只吃很少的食物,卻能在惡劣的熱帶叢林中保持高昂的戰鬥力。不僅是前線,美國民衆通過媒體的報道,也越發相信這一點。

麥克阿瑟成了這種潮流的“受益者”。媒體刻意回避了他在菲律賓的指揮責任,而是把他渲染成“從超人嚴密的封鎖中逃出來的英雄”。

媒體用這種基調報道麥克阿瑟,民衆也願意相信,畢竟美國需要這樣的強者站出來挽救危局。一些老兵發起請願,希望羅斯福將麥克阿瑟召回華盛頓,重新執掌陸軍。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5%的美國人認爲他是民族英雄。

在美國各地,很多地方州通過決議,將一些街道、水壩和建築物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些新生兒的名字也被父母冠以“麥克阿瑟”的字眼。

麥克阿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這一點毫無疑問。可就是因爲他和他背後的力量過于美化他,反倒讓人産生反感,從而忽略了他身上具備的那些優點。

麥克阿瑟另一個讓人反感的地方就是把太多個人榮辱摻雜到公務中。在遭到阻力後,他沒有選擇服從大局,而是采取各種手段抗爭。

1942年3月,當麥克阿瑟剛踏上澳洲土地時,他就致信羅斯福,希望美國能夠重視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力量。

麥克阿瑟的觀點跟華盛頓的戰略規劃並不完全一致。

他們之間的共識是重視太平洋地區,也重視澳大利亞的防務。爲此羅斯福、丘吉爾,以及澳大利亞總理科廷經過協商,決定將堅守北非的三個澳大利亞師中的兩個調回國內。馬歇爾也決定向澳大利亞增派了兩個步兵師,以加強那裏的防禦力量。

相比于共識,分歧更具有原則性。1942年3月16日,也就是麥克阿瑟還在逃亡的路上時,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作出決定:將現有的船舶集中用于歐洲,以幫助英國盡快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爲此,美國向太平洋地區投入的力量僅以防禦爲主,並不會向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集結發動反攻的兵力。

對于決策層制定的“先歐後亞”的戰略原則,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選擇服從(盡管他會很艱難),但麥克阿瑟則表達了強烈不滿。

另一件讓麥克阿瑟不滿的是太平洋地區的指揮權問題。他希望自己能全權負責對日作戰,也就是說盟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陸海空力量全部由他指揮。

但這一次站出來反對的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二戰期間,所有主要交戰國的陸軍和海軍都存在不合(最嚴重的當數日本),這一點美國也沒有免俗。金認爲,日本是島國,將來對日作戰一定是一場場海上較量,所以海軍將會是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角。既然如此就應該讓一名海軍將領出任這一戰區的最高指揮官,而不是派一名陸軍將領。

陸軍和海軍爭吵了一番,最後雙雙做出妥協,決定將太平洋劃分爲兩個戰區,由麥克阿瑟出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作戰區域包括澳大利亞、所羅門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尼米茲則出任太平洋戰區司令,作戰區域則包括偌大的南太平洋、中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地區。

麥克阿瑟不服,他甚至懷疑海軍有個密謀集團,專門跟他作對。這個密謀集團先是在菲律賓作戰期間剝奪了增援給他的部隊,現在他們又在搶走自己的權力。

當參謀長聯席會議給他指派了陸海空各兵種司令時,他也認爲是總部在架空他。

澳大利亞總理柯廷支持麥克阿瑟。前者正試圖擺脫大英帝國的貪婪和控制,所以選擇抱美國的大腿。在兩個人的首次會面中,雙方就建立了信任。臨別時麥克阿瑟將手臂搭在柯廷的肩膀上說:“總理,你和我一定能通力合作,把這件工作做好。你照顧後方,我擔任前線工作。”

柯廷的嘴上也像抹了蜜一樣說:“我早就知道,選您爲最高統帥准沒錯兒。”

在麥克阿瑟抵達澳洲前,澳大利亞國防部就制定了一套防禦計劃,代號“布裏斯班”。這份計劃打算放棄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線,依托澳洲大陸中部的山脈爲天然屏障,然後從布裏斯班開始,向南一直到阿德萊德,形成一道防線。它將確保澳大利亞東南部1/4的國土安全,但其余的則隨便日本人處置吧。

根據這個計劃,澳大利亞不僅要放棄新幾內亞,還要放棄包括昆士蘭州、達爾文港等重要地區,那裏的設施也將被夷爲平地。也就是說,不等日本人打過來,澳洲就得自己給自己動一次外科手術。

在隨後召開的防務會議上,澳大利亞陸軍部長親自向麥克阿瑟介紹了“布裏斯班計劃”,然後他也承認,這份計劃有很多人反對。隨後麥克阿瑟走到台前說:“先生們,既然讓我發表看法,那我要說的是,澳大利亞的防線應該跨過北面的海峽,到新幾內亞去。”

說完他讓參謀長打開一張地圖,上面已經用藍色鉛筆畫好了布裏斯班防線。麥克阿瑟讓隨身參謀繼續用藍色鉛筆在布裏斯班以北2400多公裏外的新幾內亞歐文斯坦尼山畫了一條線。

麥克阿瑟主張把戰場搬到新幾內亞去,這樣就可以讓澳大利亞免受戰火之苦。

新幾內亞島上的歐文斯坦尼山橫亘在島中部,山勢陡峭,而且原始森林遍布。日軍雖然已經占領了歐文斯坦尼山北麓的萊城和薩拉莫阿,但他們要想南下奪取莫爾茲比港,進而攻占新幾內亞全境,將會面臨極爲複雜的地形環境。盟軍只要扼守住唯一一條公路,就可以在陸地上擋住日軍。

這是一份大膽的防禦計劃。預設的戰場不僅會給日本人制造難題,也給盟軍自己創造了諸多困難。新幾內亞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海岸線暗礁密布,島上到處是沼澤和叢林,歐文斯坦尼山山峰聳立,最高峰威廉山達到4694米。新幾內亞還有變幻無常的氣候,持續高溫、終日暴雨,以及因此帶來的熱帶疾病足以摧毀任何一個身體健康的人。

此外,美、英、澳都沒有新幾內亞詳細的地圖、海圖,也沒有對這座島嶼進行過地形勘測。而眼下盟軍要在這裏駐紮10萬軍隊,修建幾座機場,大批物資將從澳大利亞啓運,然後儲存在前線。

面對這樣巨大的工程,澳洲人最終選擇抛棄“布裏斯班計劃”,采納麥克阿瑟的意見。事實證明,麥克阿瑟的主張完全正確。

麥克阿瑟的部署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一名日本海軍高級參謀後來回憶說:“1942年春天,我們沒有想到麥克阿瑟會進軍新幾內亞,並在這裏保衛澳大利亞,因爲他們缺乏必要的兵力。”

日本的預判起初並沒有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澳大利亞本土僅有兩萬多人的防禦力量,大部分澳軍被英國抽調到歐洲和北非。1942年5月,澳軍第6和第7師啓程返回澳大利亞。剛剛在美國完成組訓的第32和第41步兵師也啓程運往澳洲大陸。柯廷在與麥克阿瑟舉行會晤後,也加快國內的動員工作,新一輪的擴軍計劃將會給前線輸送8個師的兵力。

此外,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向澳大利亞派出一個軍級司令部,由羅伯特·艾奇爾伯格率領劃歸西南太平洋戰區領導。美國海軍一支由6艘驅逐艦、2艘補給船和6艘潛艇組成的艦隊也抵達澳洲海岸。陸軍航空兵向澳大利亞派出了8個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隊,總計裝備有535架飛機,這些飛機雖然大多數是老舊機型,但好歹具備一定的規模。

就在盟軍的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時,日軍已經提前動手了。5月初,日本海軍第4艦隊在一支航空艦隊的增援下,搭載兩批登陸部隊南下,他們的目標是所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和新幾內亞南部的莫爾茲比港。

部署在澳大利亞海岸線上的情報系統提前偵知了日軍的行動。在准確判斷出日軍的目標是莫爾茲比港後,麥克阿瑟命令潛艇部隊出動,並要求空軍事先派出轟炸機對萊城、拉包爾等地實施轟炸。

5月4日,日本海軍和美軍太平洋艦隊在珊瑚海爆發二戰曆史上首次航母對決,雙方均損失慘重。5月7日,空軍派出的偵察機報告,駛向莫爾茲比港的日本海軍編隊全部調轉方向撤走了。

一個月後,美日海軍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再次爆發海戰,日軍在此戰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至此日軍已經沒有能力在太平洋上隨心所欲了。

所以說,麥克阿瑟及他領導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一輪危機是海軍爲其化解的,盡管麥克阿瑟並不願意過多談及,但這是事實。

在5月主導進犯莫爾茲比港的是日本海軍,6月的主角則換成了日本陸軍。

6月12日,日本參謀部發布命令,由第17軍司令百武晴吉實施南進戰略。在海軍第8艦隊的協助下,由陸路翻越歐文斯坦尼山,奪取莫爾茲比港和新幾內亞南端的米恩港,進而完成進攻澳大利亞的准備。

與上次不同,麥克阿瑟沒有對日軍新一輪進攻引起足夠重視。他認爲日軍剛剛在海上遭遇慘敗,不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發動新的攻勢。另外他認爲日軍根本無法翻越歐文斯坦尼山,所以即便收到情報部門發出的警報,他還是對自己的情報處長威洛比說:“日軍經由陸上的行動,從後勤保障困難、通信聯絡不暢和地形複雜的觀點看,都是值得懷疑的。”

麥克阿瑟在此期間還反對海軍實施“瞭望台計劃”,該計劃旨在所羅門群島東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先止住日軍南下的勢頭,確保美澳海上航線的安全。行動的第二階段,盟軍將以瓜島爲基地北上,向日軍發起戰略反攻。

麥克阿瑟反對的理由是它過于冒險,可他提出的“直搗日軍南太平洋基地拉包爾的計劃”更大膽。這不得不讓海軍産生不滿——麥克阿瑟的意見往往不在乎戰場因素,而是考慮到個人權力的歸屬。

戰爭的魅力在于它隨時會給局勢帶來意外因素。7月,日軍開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移動的新不列顛島集結兵力和物資,准備南下。麥克阿瑟也只能放下跟海軍的分歧,准備應對日軍新的攻勢。

7月18日,由掘井富太郎率領的先遣支隊動身南下。接到澳大利亞偵察機發出的報告後,麥克阿瑟立即命令空軍起飛,對日軍的船隊和後方基地實施空襲。不過美澳聯軍的B-17轟炸機航程太短,沒能在作戰半徑範圍內搜索到攻擊目標。

7月22日,日軍首批3000人的登陸部隊在布納登陸,他們擊潰那裏的少量澳軍民兵部隊,在幾內亞東部海岸站穩了腳跟。

麥克阿瑟這一次遲了一步,當他派出的空軍采取行動時,日軍首批登陸部隊已經全部上陸,轟炸機只擊沉了一艘空的運兵船和一艘登陸艦,沒能給日軍登陸部隊造成多大損失。

掘井支隊在之後的幾天陸續集結了1.3萬人和1000多人的隨軍擔架手,完成進攻前的准備。

7月23日,日軍先頭部隊在暴雨中,沿著科科達小道開始翻越歐文斯坦尼山。日軍士兵除了攜帶的武器,每個人還隨身帶著小鏟和砍刀,他們鑽進原始叢林中,用砍刀一點一點地砍出路來,逐漸向南面滲透。

盟軍在科科達小道只有少量澳大利亞部隊駐守,由澳籍軍官威廉·歐文中校指揮。他手上只有幾百名澳軍官兵和幾內亞當地民兵,根本無法抵擋住日軍的推進。7月29日,他下令砍斷庫西馬河上的鐵索橋。

然而歐文並沒有阻擋住敵人前進,日本人在庫西馬河上迅速搭建了一座新橋,然後越過這道天塹,出現在澳軍的據點面前。至8月初,掘井支隊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歐文斯坦尼山最陡峭的部分,距離頂峰只剩下一步之遙,如果他們突破了這裏,就可以看到莫爾茲比港了。

前線的戰局引發了澳大利亞國內的擔憂,媒體開始散播失敗的言論。在澳軍高層中,一些悲觀論者得出結論:新幾內亞將失守,日軍很快會從海峽打到澳大利亞。于是重啓“布裏斯班計劃”的聲音再次響起。

麥克阿瑟此時手上沒有多余的兵力,計劃從本土調來的兩個美軍師還沒有抵達,部署在幾內亞的澳軍部隊大多集中在海岸線一帶,防止日軍經海路偷襲。

此時他只能寄希望于日軍經過長途跋涉,會因後勤供應不上導致進攻力量迅速枯竭。萬幸的是他的預判成爲現實,掘井的先遣部隊在叢林中耗盡了體力,然後在澳軍的節節抵抗下,進攻陷入停頓。

8月25日,另一支1500人的日軍部隊突然在幾內亞東端的米恩港登陸。麥克阿瑟立即派出空軍攔截。在灘頭,守軍憑借優勢兵力將日軍趕下了大海。

8月29日,日軍第二次在米恩港登陸,他們與守軍在海灘上激戰一個星期,最終丟下600多具屍體逃回了海上。

在此期間,艾奇爾伯格率領美軍的兩個師在幾內亞登陸,麥克阿瑟終于等來了反攻的時刻。他命令布蘭西指揮澳軍第6和第7師從正面迎擊掘井支隊,命令艾奇爾伯格指揮美軍第32和第41師沿著海岸線向右翼出擊,直接奔向日軍的側後。

在另一處戰場上,美日海軍正在瓜島海域對決。日軍大本營逐漸意識到那裏才是雙方的決戰場地。日軍第17軍司令百武晴吉接到大本營的指示後,也調整進攻方向,將准備進攻莫爾茲比港的部隊抽走,然後送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去。

最尴尬的是掘井富太郎指揮的部隊,他們陷入在幾內亞的叢林和高山中,前進的道路上有重兵攔截,側翼則出現大批敵軍。每次戰鬥都是在絕望中被迫選擇撤退。11月19日,掘井的先遣支隊在暴雨中率領部隊向北撤退到戈納。至此,日軍被盟軍圍困在布納——戈納一線,僅能從海路得到己方的支援。

麥克阿瑟對前線的進展並不滿意。當日軍退守戈納時,他從布裏斯班乘飛機來到莫爾茲比港,與艾奇爾伯格、布蘭西,以及空軍司令肯尼舉行會議。他告訴艾奇爾伯格:“我要讓你到布納當司令官,並授權你撤換那些不會打仗的軍官。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讓中士指揮一個營,讓下士指揮一個連,總之只要能打仗誰都可以。”

臨別時,他又對艾奇爾伯格說:“我要你奪取布納,否則就別活著回來。”

麥克阿瑟的恩威並施並沒有産生奇效,前線的戰鬥依舊膠著。在滿是叢林和沼澤的戰場上,戰鬥是依靠盟軍攻下一個一個地堡,甚至是散兵坑來進行的。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日軍開始把同伴的屍體當做建築材料,堆放在工事外面。屍體散發的惡臭讓日本人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作戰。

1942年12月8日,前線給麥克阿瑟發去了捷報——澳軍第7師終于南下了戈納。

12月13日,美軍在布納也突破了日軍防線。麥克阿瑟沒能戰鬥結束,就迫不及待地給華盛頓發去了戰報,宣布“巴布亞戰役”已經勝利結束。

巴布亞戰役盟軍先後投入3.5萬人,傷亡8000余人,其中陣亡超過3000人;日軍累計投入1.7萬人,傷亡1.2萬人。

這場戰役幾乎跟瓜島戰役同步進行,兩處戰場相距也不遠。從規模上看,巴布亞戰役不及瓜島戰役;從意義上看,有人強調是巴布亞戰役導致了日軍在南太平洋戰場的全面失敗。

這樣的評價太過誇張,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麥克阿瑟第一次在戰場上擊敗了日軍。戰鬥結束後,麥克阿瑟不禁感慨道:“在巴丹死去的冤魂今晚可以安息了。”

0 阅读:75

巴巴維維

簡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