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雲南丨第138件小事:來普洱,帶走一份指尖上的藝術——“如意小馬”粑粑

雲南文旅發布 2024-05-17 14:33:43

“如意小馬”粑粑,也稱面塑、年模、面花,作爲民間手工技藝已有100多年曆史。“如意小馬”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可觀可看可玩可食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光的流逝,這種民間技藝也在不斷消逝,掌握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但普洱市墨江縣龍潭鄉天普村李偉村民小組的村民還一直將制作“如意小馬”粑粑的技藝傳承至今。

制作“如意小馬”粑粑程序雖不複雜,但需要手藝人有藝術天賦和足夠的耐心,所選用的是具有粘性的粳稻粳米作爲主料,輔以其他稻米作爲配料,將所選稻米按比例混合後用水浸泡10小時左右,上甑兩次“分蒸”,稻米蒸軟熟透後,放入碓窩舂碎成膠粘狀的粑粑,把粑粑用巧手捏成一個個小巧玲珑的飛禽走獸形象,再用毛筆蘸上五顔六色的有機染料在“小動物”身上勾勒塗畫,呆滯的“小動物”便活靈活現起來,“如意小馬”粑粑也就大功告成。

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文武鎮趕“朝山街”大集,李偉村民小組的藝人們趁趕集日前幾天就把“如意小馬”早早准備好了,等趕大集時到市場上交易出售。趕集人不論男女老少,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見到有賣“如意小馬”,都會買上幾個帶回家,送老人小孩、親戚朋友,寓意吉祥如意、萬事順利。一百多年過去了,“如意小馬”從五分錢一個變成了今天的五元,十元,十五元一個,價格變了百倍之多,可唯一不變的卻是手藝人的初衷、堅持和傳承。

從“如意小馬”的花紋,造型上看,“如意小馬”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理想生活的貢品,是當地鄉親們的一種精神寄托,現墨江縣龍潭鄉正積極借助“如意小馬”粑粑開發系列文創産品,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如意小馬”粑粑技藝、切實讓鄉親們得實惠。

文/圖 楊亞民

設計 張楠

編輯 龔怡丹

本期責編 張靈潔 華芳

審核 馬波 劉麗

運維 雲報集團·文旅頭條新聞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電話:0871一63534744

郵箱:870715538@qq.com

0 阅读:0

雲南文旅發布

簡介:雲南省文旅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