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雲南丨第134件小事:大理雲龍白族吹吹腔散落在民間的唱跳藝術

雲南文旅發布 2024-05-13 16:19:04

雲龍縣素有“中國吹吹腔藝術之鄉”的美譽。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戲”“板凳戲”,主要流傳于大理州雲龍縣白族聚居區域,是以唢呐爲主要伴奏樂器,以鼓、钹、鑼、镲、梆子等打擊樂器相配合的一種古老民族劇種,是雲龍地區群衆喜聞樂見的獨具藝術特色的少數民族劇種,也是散落在民間的唱跳藝術,承載著白族兒女心中濃濃的鄉愁、深深的鄉情。2021年6月,雲龍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雲龍白族吹吹腔按藝術形態分有“袍帶戲”“武打戲”“生旦戲”“醜角戲”“生活戲”“現代小戲”等,講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有固定角色臉譜。唱詞別致,韻律獨特,表演時漢白夾雜,漢字白音,唱詞句式多爲“三七一五”格式,是白族民間特有的“山花體”格律,曲調字多腔簡,敘述性強,節奏較爲自由,形成又說又唱、講唱結合的韻律風格。表演分“文場”“武場”兩種。雲龍現存300多個傳統劇目,10座古戲台,8個農村業余組織的吹吹腔戲班,1個專業的吹吹腔藝術團。

雲龍白族吹吹腔較好地保留了傳統的藝術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通過吹吹腔表演,白族的戲曲文化、繪畫藝術、雕刻技藝等被較爲完整地保留下來,爲白族的曆史、民間藝術、文化精神以及中國民族戲劇的發展等領域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範例。在雲龍,無論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嫁娶,還是起房豎柱都要演唱吹吹腔,表現形式上既有古戲的傳承,又有現代戲的融合,在豐富群衆的文化生活的同時,彰顯出非遺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文 李美溶 整理

圖 雲龍縣文化和旅遊局、余曉嬌、楊子宣

設計 張楠

編輯 劉榕杉

本期責編 張靈潔 華芳

審核 馬波 劉麗

運維 雲報集團·文旅頭條新聞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電話:0871一63534744

郵箱:870715538@qq.com

0 阅读:0

雲南文旅發布

簡介:雲南省文旅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