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在荟萃”看新時代美術館的傳媒推廣

文旅中國 2024-04-22 15:03:42

編輯

▲ 武漢美術館工作人員帶領觀衆賞析與武漢長江大橋有關的3件珍貴藏品  中國美術館供圖

中國美術館“美在荟萃——全國美術館珍藏作品彙展”開展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5家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館集中展示了代表性收藏成果和突出的地域美術特色,各館利用各種新穎的傳播手段提升了美術館品牌吸引力。

美術館作爲傳播文化藝術的重要場域,近年來逐步將數字化傳播作爲重點。隨著數字化媒體的發展,美術館的傳播方式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傳播渠道上,由傳統媒體轉向媒介融合;傳播內容上,從常規單一走向多元創新;傳播效能上,促進藏品的活化利用,擺脫了長期以來藝術殿堂高高在上的印象。

讓藏品“會說話”

全媒體傳播生態提升了美術館信息的觸達率,各形態的數字媒介文本滿足了觀衆對時效性、學術性、互動性的各種需求。

此次參展的各美術館通過網絡平台、短視頻、直播、動畫等多種途徑宣傳自己的看家寶藏,展出中國美術史上的典範之作和名家經典作品。如江蘇省美術館利用平台優勢,展現江蘇兩個重要藝術群體“新金陵畫派”和“金陵書法四老”的36件力作;湖北美術館以館藏大漆藝術爲主,從200余件漆藝藏品中遴選出近20件集中宣傳推廣,突出展現了地域美術特色。15家美術館將庫房中的藏品變爲“會說話”的作品,不僅在展廳中,更在廣泛的信息網絡中與觀者形成美的互動。

隨著數字技術的嵌入,觀衆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介入到對展陳空間的體驗中,增強了展覽的互動性、趣味性。如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策劃的線上展覽,古老的漢畫像石、民間的剪紙藝術,虛實空間的協同演進,賦予了觀衆自由的觀賞形式,展品變得“當代”起來。

通過多渠道建構和運營全媒體矩陣,進行移動化、可視化、生活化數字傳播已成爲當下美術館數字化工作的特點。例如,在“美在荟萃——全國美術館珍藏作品彙展”中,中國美術館在官方網站、微信公衆號、學習強國、文化和旅遊部政府網站平台、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百家號、人民號、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央視頻等12個平台矩陣報道該展覽相關信息,對不同類型的受衆進行了充分覆蓋。

除了常規展訊推送,中國美術館還特別策劃了“美時美刻+”系列欄目,在知名品牌的基礎上細化,第一期遴選了15家參展機構15件精品,導語“這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走近這些經典美術作品,領略大自然賦予的宏偉與甯靜……觀衆朋友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春天的詩”,一下就拉近了美術館與觀衆之間的距離。

廣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重點美術館也紛紛在官方網站、微信公衆號、微博、小紅書等自媒體平台發布此次展覽的信息,利用碎片化的空間滿足受衆使用移動設備進行“淺閱讀”與“輕閱讀”的需求。江蘇省美術館還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了展覽的系列微紀錄片《循脈而行》,向大衆介紹了展覽的策展理念及看點,淺顯易懂的講解讓大衆在觀展前就擁有了一定的“文化資本”,使大衆更有興趣也更有信心走進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策劃“活動回顧|在京城感受嶺南風貌,同品甜蜜生活”,用充滿趣味性的話題吸引觀衆,再通過館藏作品進行科學教育,拉近了美術館與觀衆之間的距離。

助力“沉浸式”看展

當前,美術館建設強調公衆的參與和互動,公衆不單單是觀看藝術作品,而且還要參與藝術的創作和討論,在領略藝術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感。美術館進行觀衆拓展,不僅要從公共教育活動本身著手,也要注重與觀衆的信息溝通,比如如何讓信息更暢通地傳達給潛在觀衆、如何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等。

依托“美在荟萃——全國美術館珍藏作品彙展”,廣東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和武漢美術館4家全國重點美術館推出特色公共教育活動,運用聲光電、3D技術、多媒體等爲廣大觀衆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

湖北美術館的公教活動“如‘漆’而至”,在“各美‘漆’美”導賞活動中,志願者爲觀衆梳理大漆藝術的發展脈絡與時代特征,還把自己手工制作的漆藝書簽贈送給觀衆。江蘇省美術館爲觀衆獻上“宣紙的光影之美——版畫拱花技術體驗課”。公共教育專員帶領觀衆參觀正在展出的江蘇省美術館藏“新金陵畫派”“金陵書法四老”作品,之後由版畫藝術家爲觀衆講解水印版畫中“拱花”的發展曆程與藝術特點。武漢美術館工作人員帶領觀衆賞析與武漢長江大橋有關的3件珍貴藏品。通過多媒體的展陳,觀衆了解到武漢長江大橋的曆史意義和獨特魅力。

這些典型實例充分體現了美術館行業通過增強文化自覺,注重專業性與通俗化相結合所産生的巨大社會收益,是美術館拓展線上結合線下藝術傳播途徑的一種有效方式。

構建完備的數字化傳播體系

顯然,數字媒介的發展給美術館的藝術傳播注入了新勢能,有效拓展了美術館的傳播範圍,産生了更廣泛的影響。目前美術館的數字化傳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數字媒介語境下,美術館須構建更加完備的數字化傳播體系,將藝術與技術創新性融合,使經典美術作品創造性轉化,激發大衆對藝術的興趣,推動美術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各類型美術館若要不斷提高藝術傳播的質量,不僅必須做到對展覽主題解讀到位,還應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策劃出符合本館定位的藝術傳播內容題材。特別應注意的是專業性與通俗化的巧妙結合,美術類傳播較之于普通大衆類傳播,其傳播受衆具有一定的專業化需求,傳播面向範圍不僅需要廣泛而且需要定位准確。因此,美術館要提高相關傳播內容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塑造、維護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跨界效應等來擴大傳播範圍。

美術館藝術傳媒推廣不僅要求美術館傳播編輯運營隊伍訓練有素,還應具有獨到和長遠的策劃眼光。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數字化素養,對美術館的傳播受衆可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建構用戶畫像,精准傳播,在傳播內容上可通過數字化敘事增加感染力。此外,還應該加強對SORA等新鮮素材的學習和捕捉,深入調研了解受衆最需要獲取的主題內容和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策劃制作出人民群衆樂于接受的美術館傳播內容。

(作者爲中國美術館藝術傳媒推廣部主任、研究員)

責編: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