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齡結構:勞動力減少了嗎?

安安小小姐姐 2024-05-12 12:10:40

在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以及農耕時代,我國現行疆域內的人口數量,長期以來,都排在世界的前列。

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戰後人口數量的急劇上升,給吃飯這件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以至于,過去兩千年多來,凡是改朝換代成功的宣傳口號,無一不與吃飯這件事最核心的因素——土地相關。

自我國進入工業時代以來,農藥、化肥、育種、農機等農業工具或技術的大規模推廣,讓吃飯這件困擾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問題,得到徹底性的解決,也讓更多的人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模式下解脫出來。

解脫出來的農民,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後,搖身一變,成了産業工人。這便是過去三十年多年間,發生在中國人身上最大的變化——8億農民湧進城市,從農民變成工人。

義務教育接近100%的普及率、熟能生巧的産業工人、刻在基因裏的吃苦耐勞、居住高度集中的年輕勞動力等因素,讓中國的制造業,産生了放眼全球皆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在集裝箱技術及大航海的加持下,中國制造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到之處,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其他國家的相同産業比了下去。

跟其他因素相比,35歲以下勞動力密集的996、007式工作模式,更能展示出中國人的優勢。這種現象,有一個大衆熟知的名詞,叫內卷。

如很多人所知,我們之所以內卷,其核心的因素,是數量足夠的年輕人,以至于在官方的招聘要求中,明確將35歲列爲准入的門檻之一。

勞動力人口的變化,可以從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來進行觀察。

我們整理了曆次人口普查的年齡,以及2023年全國人口抽樣的數據,得到曆年來0-14歲、15-64歲,以及65歲以上人口,占當年全國人口的比例情況。

長達70年的時間內,我國勞動人口,及非勞動力人口,在不同年份,有不同的分布比例:勞動力人口(15-64歲)維持在60%-70%左右,非勞動力人口(0-14歲、65歲以上)在30%-40%左右。

剛剛過去的2023年,我國每100個常住人口中,有68人屬于勞動力人口(雖然有些人在55歲便退休了,但按照國際統計方法,他們仍然屬于勞動力人口)。作爲對比,1953年這個比例爲60人,1982年爲61人,2000年爲70人。

人口總量在增長,勞動力人口比例沒有大的變化,這意味著勞動力數量在上升。用某些資本家的話說:”愛幹幹,不愛幹有的是人幹“。

或許,在特定的區域內,35歲以下的人口仍然很好找,比如年輕的城市深圳;如果把年齡放寬到50歲,哪怕在某些勞動力缺乏的地方,仍然不擔心勞動力數量的問題。

1 阅读:335
评论列表
  • 2024-05-16 10:43

    你不要只看勞動力的人口結構,還要看社會面的需求。如果社會面需求是120,勞動力100也不足。如果社會需求只有80,勞動力降到90也過剩了。

  • 2024-05-13 11:53

    貧富分化。!

  • 2024-05-25 10:28

    想太多。工資決定罷了

  • 2024-05-15 13:43

    老人近3萬萬

  • 2024-05-16 17:38

    就算勞動力有所減少了,那用工需求減少的更多,現在的就業形勢依然是很嚴峻的。

    安安小小姐姐 回覆:
    就業形勢在我國當下都是很嚴峻的
  • 2024-05-26 19:15

    人太多了吧

  • 2024-05-13 07:26

    曆史的必然

安安小小姐姐

簡介: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各類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