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美歐“一票否決權”,中國要求改革IMF,不能成美國手中工具

袁周院長 2024-04-23 10:13:58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華盛頓特區召開了第49屆貨幣與金融委員會會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會議上表示:“投票權比重調整,對于IMF治理、代表性和合法性都至關重要,各方應合作推動IMF投票比重改革。”

IMF成立于1945年,以促進國際貨幣合作、維持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爲職責,雖說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但其本質上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産物。長期以來,IMF已經成爲了美國建立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以及針對他國進行金融收割的白手套和工具。

之所以說IMF成爲了美國的工具,亦或是歐美的工具,主要是因爲成員國在該組織的話語權與資金繳納份額挂鈎。

IMF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IMF的性質不再像是一個國際組織,而像是一個跨國公司,股權占比大的國家有更多話語權,甚至能夠“一票否決”,所以IMF所出台的各項決議基本都是爲“大股東”的利益而服務。

就拿上次2010年10月改革後的數據來說,各國在IMF的出資比例如下,美國17.67%,日本6.56%,中國6.19%,德國5.78%,英法兩國各4.85%。所對應的投票比例也基本如上。

因爲美國是“最大股東”,且與其他盟國份額相加後,比例更是超過50%,所以在重大事務的表決上,美歐基本上享有“一票否決權”。

所以,IMF也成爲了美國實現金融霸權的重要工具。比如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就以IMF的名義加大了對亞洲國家的資本輸出,表面上看是爲了幫助這些國家擺脫困境,實際上是想要把控其金融命脈。

當時IMF向亞洲國家借款渡難關,但也提出了3點有利于美國資本的改革要求:比如實施經濟自由化,開放市場;實施財政金融緊縮;整頓金融體系,反對采取國家援助手段。只有滿足了這3點要求,受金融危機打擊的亞洲國家才能獲得IMF的美元援助。

當時有些亞洲國家病急亂投醫,默許了這3點要求,導致大批美國資本入侵。就拿韓國來說,金融危機期間,韓國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被美國資本控制,其中美國資本控股最低的也有51%。

資本的力量無孔不入,占領金融領域後,又向通訊、能源、交通等領域進軍,最終導致韓國徹底成爲了美國的傀儡。

近些年來,世界經濟形勢下滑,美聯儲再次揮舞起了加息的鐮刀,大量回收美國資本,這對韓國經濟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如今韓國的窘境有目共睹。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印尼、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國,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沖擊。尤其是阿根廷,自由主義的忠實信徒米萊上台後,試圖以經濟自由化來刺激經濟,實則是飲鸩止渴,走的是20多年前葉利欽的老路。

上個月,IMF啓動了下任領導人遴選程序,現任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有望連任,但是美國諸多政客對此表示反對,理由是格奧爾基耶娃沒有堅定的與美國一起站在“反華戰線”。但格奧爾基耶娃在歐盟的支持度很高,歐盟大多數成員國都表示支持她連任IMF總裁。

由此可見,美歐同盟內部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前歐盟急需擺脫美國對其經濟的影響和控制,我國在此時提出對IMF的投票權比重進行改革,其實也是想稀釋美國在IMF的影響力,不讓IMF成爲美國的“一言堂”。

其實中國呼籲IMF的投票比重進行改革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畢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不足,正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從經濟份額來看,2018年新興經濟體所占全球GDP的份額已經達到了58.5%。至于在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上,新興經濟體在2017年的貢獻率更是達到了80%,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但在IMF投票權比重中卻十分低微,這顯然不合理。

此次,在貨幣與金融委員會會議上,我國仗義執言,既是爲爲了我們自己,同時也是在爲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發聲,這更加體現了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正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4 阅读:1434
评论列表
  • 2024-04-24 07:47

    作爲最大的債權國,必須要求米國按照中國的意思進行改革

袁周院長

簡介:軍事專家,特約軍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