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戲劇相遇與文化同行

人民日報國際 2024-05-17 13:10:49

  圖①、圖②:戲劇《浮士德》劇照。  田 野攝  圖③:戲劇《安·蘭德》海報。  圖④:戲劇《千裏江山圖》劇照。  圖⑤:戲劇《雷雨》海報。  圖③至圖⑤爲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組委會提供

  春夏之交的上海,被陽光、雨露和戲劇環繞。4月26日,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拉開帷幕。“國際靜安,全城有戲”。在鱗次栉比的樓宇間,人們走過一道道綠樹掩映的巷陌,尋訪戲劇佳作。《千裏江山圖》《浮士德》《暴風雨計劃》《低音大提琴》《等待戈多》……18天時間裏,24部國內外新創和經典戲劇如星辰般閃耀9家劇院,共展演104場,其中上海首演率達83%。戲劇,這一綿延人類文化史的藝術形式,在中外戲劇人的不懈探索下,煥發出蓬勃朝氣,恒常如新地講述著與國家、與生命、與永恒相關的諸般命題。來自世界的人們講著不同的語言,在戲劇中相遇、相知、相交。

  講述紅色故事,展現家國情懷

  4月26日晚的美琪大戲院,戲劇《千裏江山圖》徐徐展卷,用冷靜克制的敘述聲調刻畫出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共産黨人群像。導演王曉鷹說:“我想讓這部戲劇配得上一個奔湧的詞——風華絕代。”大幕落下後如潮的掌聲,見證了導演所言不虛,亦見證了革命理想依然具有時代意義,能夠激起觀衆心底奔湧不息的共鳴與感動。

  長篇小說《千裏江山圖》由作家孫甘露創作,曾獲2023年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故事圍繞身處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以黨中央從上海轉移到瑞金的曆史事件爲背景,描摹出共産黨人的英勇無畏,記錄下一場驚心動魄的地下鬥爭。而如何在有限的戲劇時空中將20多萬字的小說呈現于舞台,是巨大的挑戰。

  經過反複討論,王曉鷹和編劇趙潋最終將一部“立體”的小說立于舞台之上。戲劇《千裏江山圖》采用敘事體形式,將小說朗讀和戲劇表演有機結合:開場時,演員手持小說,在舞台上共讀《千裏江山圖》,並在朗讀過程中交替“入戲”,輪流成爲“書中人”,演繹故事情節。當切換到另一個視角時,演員換裝“出戲”,變回“朗讀者”。這樣的架構令劇情推進不依賴于場景切換營造出的線性時間流逝,而是在舞台中央的演員空間和側面的讀者空間中充分展開,令觀衆産生較強的代入感,邊觀劇邊“閱讀”這段隱秘而偉大的曆史。

  戲劇《千裏江山圖》將原著含蓄內斂的情懷通過詩化意象張揚開去,將偉大悲壯的犧牲精神濃縮爲一場聚餐、一次告別、一個擁抱。最後一幕中,全體演員面向觀衆,背對自己角色的影像,交替朗誦原著中的《一封沒有署名的信》:“有時候,我仿佛在暗夜中看見了我自己。看見我在望著你,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一直望著你,望著夜空中那幸福迷人的星辰。”漸漸地,他們彙入曆史上革命者的集體影像——人物融入了角色,最終融入了曆史。

  闡發經典作品,實現跨文化對話

  一直以來,對經典戲劇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的亮點。本屆戲劇谷上,各國戲劇人以世界經典戲劇爲支點,令當下與曆史互爲鏡像,將國別特質、民族特色與人類普遍精神圖景相融合,創作出多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例如立陶宛戲劇大師裏馬斯·圖米納斯帶領中國團隊重新創排的歌德不朽詩體劇《浮士德》、巴黎北方布夫劇場制作演出的莎士比亞晚期傳奇劇《暴風雨計劃》,以及希臘導演提奧多羅斯·特佐普羅斯帶來的愛爾蘭作家塞缪爾·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開山之作《等待戈多》,等等。

  4月26日晚在雲峰劇院上演的《浮士德》是導演圖米納斯與中國戲劇人一場跨越生死的約定。今年3月6日,他與世長辭。《浮士德》成爲他首次與中國團隊合作、親自創作排練並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制作人雷婷對我說,她仍然記得圖米納斯得知自己重病後在電話裏對她說:“婷,你放心,我死之前肯定給你把戲排了。”去年7月,《浮士德》劇組一行18人遠赴以色列特拉維夫,與圖米納斯彙合、排戲。他沒有告訴劇組,他在特拉維夫接受放化療。劇組也沒料到,他是半天放化療,半天來排戲。雷婷說,劇組是“奔著戲劇的光亮而去”。

  《浮士德》果然閃爍著戲劇的光亮。這部由中國演員用地道中文台詞演繹的《浮士德》不僅是歌德經典戲劇的再現,還是圖米納斯帶領中國演員重返近代德意志世界所完成的一次精神曆險。借由戲劇,時間、空間、語言與文化在異質性的交彙與交融中獲得了新生。青年舞蹈家尹昉在劇中扮演梅菲斯特,他用准確優美的肢體語言、飽滿清晰的台詞表達和靈光綻放的表演塑造出不同以往的舞台形象,頗具戲劇感染力。在他看來,歌德戲劇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其文本的複雜與多義永遠爲新的解讀提供可能,因爲“每個時代都能照見其中,每位觀衆都能在某些瞬間投射自我”。提起圖米納斯,他說:“排演伊始,我就像一張白紙,手足無措,在他的啓發與引導下漸入佳境。下半場,導演沒有再多指導,讓我自由發揮。‘生命短暫,藝術長存’,這是梅菲斯特的劇中台詞,也是圖米納斯的人生縮影。”

  臨終前,浮士德面對廣袤大海和滾滾波濤猶如頓悟般緩緩道出:“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才能享受生命。懂得了自由的可貴,才配享受自由。即使前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也值得這樣去走過生命的長路。”這一刻,戲劇演員王硯輝、遊曆大千世界的浮士德和導演圖米納斯的身影與精神完成了跨越時空的重合,凝聚成舞台中央上下求索的浮士德形象。

  由中國團隊呈現的《浮士德》洋溢著圖米納斯“新幻想現實主義”的鮮明戲劇風格:靈動、浪漫,同時凸顯劇作本身的凝重與崇高。在優秀導演的帶領下,深耕經典,反躬自身,通過創造性解讀呈現經典作品,我們的戲劇創作在獲得世界戲劇滋養的同時得到提升,在世界戲劇版圖中贏得一席之地。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戲劇谷特設“節中節”法國戲劇單元,《暴風雨計劃》、《複·調》和《安·蘭德》共同展現出法國當代戲劇的審美與品質。《暴風雨計劃》極簡的舞台設置和濃縮的寓言式故事如結晶體般折射出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在創作晚期“返璞歸真”所追求的純粹與自由,法國演員們則以輕盈流動、細致入微的表演完成導演和原著作者莎士比亞晚年“大道至簡”的戲劇理想;《複·調》介于戲劇與舞蹈、懸疑劇和個人精神獨奏之間,用俄羅斯套娃式的結構將觀衆帶入迷宮般的神秘世界,傳遞出法國藝術家瓦倫蒂娜·科爾特澤對搖擺不定的現實世界的諸多思考;《安·蘭德》的舞台既簡潔又充實:一支管弦樂團、一個半透明的帶有美元標志的玻璃櫃和身著黑色上衣、棕色褲子的安·蘭德,該劇勾勒了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安·蘭德的一生,並通過第一人稱視角探討了她矛盾叢生的思想、與資本主義錯綜複雜的關系和綿延至今的影響。

  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是一次戲劇的盛宴。在動人心魄的紅色故事和創造力爆棚的致敬經典外,人氣佳作、青年原創、兒童精品和學院特展等板塊也佳作叠出:獨角戲《低音大提琴》、中國國家話劇院創排的話劇《戀愛吧!契诃夫》、故宮博物院出品的歌舞劇《貓神在故宮》、上海戲劇學院教師版《雷雨》……本屆戲劇谷上,一輛專屬的“戲劇地鐵專列”滿載設計奪目的演出海報和飽含智慧的戲劇箴言在城市中日夜穿梭,中外戲劇人和觀衆們飽含對戲劇的熱忱與愛,搭乘這輛駛自春天的地鐵,前往鮮花盛開的夏日未來,戲劇的豐饒與美好一路同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