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領域代表委員建言如何讓文物更好“說話”

華輿 2024-03-07 15:30:41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文博領域代表委員建言如何讓文物更好“說話”

中新社記者

一年來,從四川三星堆的青銅縱目面具到江西景德鎮的“無語菩薩”,從浙江良渚古城到河南殷墟遺址,民衆在各類博物館、文物遺存間輪番“打卡”。如何讓文物更好“開口說話”,惠及大衆?如何以文物遺存賦能文旅産業?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

讓博物館會“說話”

河南殷墟博物館新館已經開門迎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與老館簡單文物陳列相比,新館造型是青銅鼎,連門把手、內飾圖案、迎賓文字都充分發揮殷商文化元素。三樓專題展展出甲骨主人的“朋友圈”,“音頻交互裝置呈現亞長墓出土3件銅铙的測音成果,讓3000年前的聲音繞梁于今”。

“未來一年或兩年,我們會把重要文物放在‘精細考古實驗室’室內清理,觀衆通過外面的玻璃幕牆可以看到裏面的工作場景。”何毓靈說。

▲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中新社記者 李超慶 攝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文化宮副主任們發延表示,近年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讓文物“說話”,但對文物古籍內涵挖掘闡釋力度不足、展示傳播形式有待豐富創新。他建議,加強曆史文物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體驗等服務。

一部手機“接千載”

“要加強文物數字化標准建設和文物數字資源共享。”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說,目前研究院推出了“雲遊敦煌”小程序、“數字藏經洞”等,在“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遊節目全球共享,“一部手機遊敦煌,就可以思接千載”。

“建議從國家層面盡快制定頒布統一的文物數字化標准,從采集、整理、存儲、加工、使用全流程納入標准規範,讓數字技術更好助力文物‘活起來’。”汪萬福建議。

青少年觀展更友好

今年春節,南京市博物總館旗下的六朝博物館,以龍年主題迎接遊客,吸引不少放寒假的青少年。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介紹,該館結合館藏文物和南京文化,創新設計了“探秘六朝”等數十個社會教育和研學課程,“帶著六朝文化深入社區、學校近距離宣傳。”南京市博物總館旗下7家場館去年開展社教活動1781場。

“文物研學”火熱也讓宋燕發現了新問題。“博物館的展陳設置、燈光明暗度、展櫃高低,以及解說詞的內容不完全符合小朋友的需求。”對此,宋燕建議制定“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參考標准。“展覽可以3D打印部分展品形象,提供給盲校孩子觸摸展品的機會,優化‘小講解員’志願者項目等。”

以文物爲軸興文旅

一年來承包衆多網友頭像的“無語菩薩”,來自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很多人過去一度認爲景德鎮的意義只在于生産瓷器,但隨著發展理念轉變,如今當地多了綠地和公園,曾經的黑煙囪則成了文創産業園的新地標。

▲夜色下的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遊客漫步街區中。(資料圖) 劉力鑫 攝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建議,建設景德鎮文物保護專區,進一步做好景德鎮老城區裏弄肌理的保護工作。可建設古瓷片交易中心、文物商店,當代陶瓷藝術版權交易中心等,制定符合景德鎮未來産業、社區、文保的發展規劃和路徑。

何毓靈則期待,殷墟博物館新館和已有的殷墟宮殿區、殷墟王陵區,及在建的考古文旅小鎮形成互補和互動,“讓我們能夠一邊考古、發掘研究,一邊充分地展示並且活化利用,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展示鏈和信息鏈”。(完)(參與記者:阚力 丁思 張素 李晗雪)

作者/蘇碧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