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誅盡開國功臣,安排親王領兵卻留下制度漏洞,導致子孫相殘

讀萬卷書破萬裏浪 2024-04-08 08:07:55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定鼎天下建立明朝的第2年。在南方,昔日在鄱陽湖以巨艦稱雄的陳友諒,在浙東沿海馳騁的方國珍,還有布販子起家、割據東南的張士誠等人都已經成爲過去。在北方,剛剛逃回內蒙古大草原的元順帝遭到了常遇春大軍的攻擊,只得再次向更偏遠的應昌逃亡。割據四川的明玉珍、明升父子雖然還想繼續抵抗,但已經只是苟延殘喘了。

朱元璋在位時,對開國名將展開多輪清洗

大明王朝已經在全國各地逐步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即使高麗、安南等藩屬也接受了元朝滅亡的事實,停用了元順帝的年號,而開始把大明王朝作爲中原正統的繼承人。生性多疑殘忍的朱元璋在南京坐穩龍椅之後,立即開始著手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將領們進行清洗,使一批批開國名將相繼調零。

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對功臣進行了最後一輪大規模清洗,多次北征蒙古的大將軍藍玉被控謀反,家産被抄、夷滅三族,受連累者1萬5千余人,其中還包括1位公爵、13位侯爵和2位伯爵。至此,明初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僅有老病纏身的湯和、只會守城不會進攻的耿炳文等老將還碩果僅存。

朱元璋設立親王領軍戍邊的制度

將帥一級被誅殺殆盡了,但兵還得有人帶、有人指揮啊!當時能夠讓朱元璋信任的,也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孫子們了。但爲了防止出現西漢“七國之亂”那樣骨肉相殘的慘劇,朱元璋在制度上詳細規定了什麽情況下親王可以接管指揮,在什麽情況下軍隊指揮權要被撤銷,基本上這一切都需要以朝廷的授權與否爲准繩。

對一個在地方的王爺來說,他們平時可以調動的軍隊只有自家的親兵,稱之爲護衛兵,“每王府設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萬九千人”,看似不少,但和地方都指揮使司的部隊相比,在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因此這些部隊主要是用在給王爺們擔任出行警戒和看家護院之用,要想憑借這麽點兵力謀反,純屬癡心妄想。

在北方藩鎮中留下了藩王叛亂的制度漏洞

除了護衛兵以外,地方王爺有時也能指揮明朝的國家正規軍——守鎮兵。按照朱元璋的設計,這些軍隊平時由國家選派的忠誠將領指揮。但“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並從王調遣”。也就是說,一旦遭遇大規模外敵入侵和民衆叛亂,王爺們就有權接管當地所有軍隊的指揮權。

朱元璋估計至死也沒有想到,他設計的這套制度卻有一個致命的漏洞。鎮守北方邊境的諸位王爺常年對陣機動能力超強的蒙古騎兵,隨時都是緊急狀態,也就無法准確計算他們的指揮權何時應該授予、何時應該收回。而駐守北方邊境,也就是所謂九邊重鎮的大明軍隊,也恰恰是當時全國戰力最強悍的軍隊,總兵力接近80萬,其中就包括當時最精銳的朵顔三衛騎兵。

朱棣整合北方藩王力量奪取天下

最初駐守九邊的,是朱元璋的8個兒子和1個孫子,如果這9位龍子龍孫都能盡職盡責、爲國守邊,勢力始終保持均衡的話,那麽單一邊鎮的叛亂也不至于顛覆國家政權。但這9位王爺中,恰恰有8個是草包,而鎮守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卻雄才大略,在對元朝殘余勢力的戰鬥中屢戰屢勝,威望極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于南京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並立即開始著手削平各地藩王。燕王朱棣眼見削藩的大刀即將落在自己頭上,只能以“清君側”爲名起兵反叛,以王府800禁衛奪取了北平及附近地區的軍權,並整合北方邊鎮力量,一舉攻克南京,奪取了天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