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最年長女紅軍:60歲參加長征102歲去世,小女兒嫁開國大校

觀今品古 2024-05-17 20:36:49

前言

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衆多優秀的共産黨人士,以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投身到革命建設當中,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女性。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女性,她是一名藏族女性,是長征途中最年長的女紅軍,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爲“老媽媽”。在她的帶領下,全家都參加了紅軍。

那麽,這位藏族“老媽媽”究竟是誰呢?她的身上又承載著怎樣的感人故事呢?

花甲之年走長征

她就是來自四川的藏族女紅軍楊金蓮。楊金蓮的藏名是板登卓。

她于1875年出生在四川靖化縣(如今的金川縣)的一個貧苦農家,她的出生正處于清朝末期,地主的壓迫剝削和無盡的勞作楊金蓮從小也飽受艱辛。

在她成年之時,她遇到了他第一位丈夫,是一名以行醫爲生的姜姓漢族男子,他在地主的手裏將楊金蓮買下,婚後育有四個孩子,雖清貧倒也過得去。

就在第四個孩子剛剛降臨人世不久,她的丈夫意外離世,留下了她和四個年幼的孩子。

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要獨自撫養孩子,簡直是難如登天。爲了孩子們的生存,她選擇了再嫁,嫁給了唐洪山這個男人。

小兒子的名字也因此改爲了唐志泉,楊金蓮和孩子也再次有了依靠。

微薄的收入卻難以維持一家的生計,大女兒姜秀英被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在那個年代,說好聽點是童養媳,說難聽點就是一個丫鬟,完全就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她不僅有幹不完的勞作,還要面對主家的冷眼。稍有不順心就對她又打又罵,大女兒姜秀英在那家的生活並不好過。

大兒子和小女兒也爲了生存,給地主打工勞作。楊金蓮一家的景象也正是那個時代萬千底層貧苦家庭的縮影。

1935年5月,紅軍的旗幟飄揚在岷江上遊,他們在這裏創建了松理茂蘇區。對于這個貧窮的小山村來說,村民們頗爲忐忑。

他們不知道這些身穿軍裝的人到底是來幹嘛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了解到紅軍的到來是爲了解放百姓,給百姓更好的生活的。

楊金蓮的丈夫唐洪山也受到了紅軍的感召成爲了其中的一員。就在他們以爲好日子終于要來臨時唐洪山卻在一次反動派的襲擊中不幸犧牲。

這是楊金蓮第二次失去丈夫了。在紅軍的幫助下大女兒姜秀英被解救出來回到了她的身邊。于是楊金蓮便動員全家一起,加入了紅軍的隊伍。

由于楊金蓮是藏族人所以她一家人既會說藏語又會說漢語這使得他們在紅軍中成爲了一支特殊的力量。他們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隊開始了他們的征程。

藏族“老媽媽” 楊金蓮

楊金蓮參加長征之時已經60歲,是整個長征隊伍中年紀最大的人,她在紅軍中擔任“通司”(也就是翻譯)一職。

並且不僅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翻譯工作,同時她還積極地投身于發動藏族群衆的工作中,給他們宣傳革命思想。

隊伍裏的戰士們也非常敬佩和尊重她,同時更是照顧這位年長的老人,他們親切地稱呼她爲“老媽媽”。

盡管自己加入時年齡已經很大了,體力不如年輕人,但她跟著這些同志們爬雪山、過草地,極力地堅持,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最終走完了長征。

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年齡並不是障礙,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長征結束後,楊金蓮被分配到了紅軍總供給部。在那裏,她意外地見到了久別重逢的女兒們。那一刻,她喜極而泣,激動得無法用言語表達。

當她只看到女兒沒看的兒子的身影時,便詢問著自己的兒子是否被調往別的地方工作。得到的答案卻是兒子失蹤的消息。

蔡暢

小兒子在長征的途中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下落不明。雖然大兒子還活著,但他的雙腳在過雪山時被凍殘,一直到解放後,大兒子才和家人取得聯系。

在延安時,蔡暢爲楊金蓮起了一個新名字——“楊金蓮”。這個名字寓意著她如蓮花般純潔無瑕、堅韌不拔。

從此,板登卓便以楊金蓮這個名字行走于革命的道路上。她跟隨著組織轉戰山西、河北等地,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爲革命事業默默奉獻著,直至退休。

1977年11月,這位曆經滄桑的“老媽媽” 楊金蓮在102歲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

楊金蓮的兩個女兒——姜秀英、姜萍

楊金蓮的大女兒姜秀英之前因生活窘迫被送往別家當童養媳,身陷生活的泥沼,那段日子對她來說暗無天日。

她在那個家中遭受了無盡的磨難與屈辱,最後實在忍受不了逃了出來,在紅軍來到這片土地時,姜秀英迎來了生命的轉機,她被陳再茹搭救。

在母親的帶領下,她和家人一同加入了紅軍的隊伍,她被分配到保衛局擔任翻譯的工作。

陳再茹夫婦

1935年6月,隱藏在喇嘛寺中的國民黨軍官羅濟群等人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策劃了一場反革命政變,姜秀英被組織委以重任,派往參加戰鬥。

由于她精通藏語,便利用這一優勢向周圍的僧人們喊話傳達真相,用激昂的話語激發他們的正義感,使他們明白了真相,紛紛站在了革命的一方。

姜秀英也在此次任務中表現出色,成功瓦解了敵人。

姜秀英還是一位勇敢堅毅的女性,在長征爬雪山的途中,面對衣著的單薄、天氣極度的嚴寒,讓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

姜秀英的腳趾也被凍壞了,但她一聲不吭忍受痛苦堅持行進。一次,在行進的途中遇到了敵人的襲擊,子彈呼嘯而過,她不得不尋找遮蔽物躲避。

這時她的腳趾不小心撞到了旁邊的岩石,腳趾骨折了。

危急關頭,姜秀英心一狠,將自己的斷趾拿斧頭砍掉,疼得她幾乎要昏厥過去,僅用一些柴灰來抹上自己流血的傷口,便繼續趕路了。

經過無數次的考驗與挑戰,姜秀英最終成功地走完了長征路,與家人團聚在了延安。

姜秀英

抗戰勝利後,她繼續留在中央工作,後來,她定居北京,照顧年邁的母親。在1997年姜秀英去世,終年84歲。

小女兒姜萍也同樣優秀,在參加長征時,姜萍年僅十四歲,她不僅是一名出色的翻譯,更是紅軍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向導。

別看當時姜萍年紀小,但她的功勞刻不小。紅軍踏入到藏區後,不明真相的藏民們家家關緊房門,把所有的糧食吃的全部都藏起來,也不予溝通。

一群陌生軍隊的突然到來令他們感到害怕,紅軍這時也陷入到了困難的境地,籌集不到糧食,無法行進。

姜萍

姜萍這時就發揮了作用,她與大哥、小弟一起,去做藏民的溝通工作。

他們用藏話溝通,解釋紅軍的到來沒有惡意,不要害怕,還給他們宣傳革命思想,挨家挨戶地敲門做著藏民的思想工作。

藏民們也逐漸明白了紅軍是一支正義之師,是爲了人民而戰的隊伍。

在姜萍的努力下,藏民們紛紛打開了家門,拿出了自家的糧食支援紅軍。

有的甚至將自己的孩子也塞到紅軍的隊伍當中,想讓自家孩子也參軍給國家做貢獻。

一次部隊們經過長途跋涉身體已經累到了極點,于是在當晚就就地在一個小鎮休息。

疲困不堪的大家很快就睡著了,等第二天一看,他們發現這間屋子裏全是百姓的人頭,而另一間則躺著他們的屍體。

曾經的繁華不複存在,這些百姓成爲了敵人殘忍屠殺的犧牲品,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這個小鎮也變成了一座空城,這個場景姜萍記了很多年。

在陝北的延安,姜萍繼續著她的革命生涯。她在後勤工作中默默奉獻,爲紅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傅家佑

之後她結識了丈夫傅家佑,兩人攜手共度了余生的歲月。傅家佑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而姜萍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榮獲了多個獎章。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2014年9月15日,姜萍因病離世,94歲的走完了她的一生。

結語

在曆史的畫卷中,楊金蓮和她的女兒們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她們不僅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智慧,更以自身的經曆告訴我們生活的真谛。

楊金蓮,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她的生活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但她始終以樂觀和堅韌的態度面對。

她作爲一位母親,她不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孩子們心靈的港灣。

因此,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女兒們: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要保持一顆堅強的心,勇往直前。

楊金蓮的大女兒,繼承了她母親的堅韌與獨立。她爲自己的信仰而努力,不畏艱難,不怕失敗。

在她的眼中,沒有什麽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即使自己身處險境,也能當機立斷,尋求出路。

她的這種精神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人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氣。她告訴我們,只有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小女兒姜萍在長征途中即使自己年紀小,也從不喊苦喊累,跟隨著大哥一起,充當紅軍的翻譯和向導,給藏民們傳播革命的火種,宣傳革命的思想。

回到延安後姜萍也仍舊在後方工作,從服裝廠的小工人,一步步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爲小隊長、工廠指導員。與丈夫一起定居武漢,在後勤工作。

在1951年時,還收養了日本投誠的夫婦的孩子,將她視如己出,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對待,並將她培養成立優秀的爲祖國貢獻的醫務工作者。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華和潛能,只有勇敢地去發掘和實現它們,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同時,我們還要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用真誠和善良去對待他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更要學會從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

無論生活如何艱難,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堅強的心,勇往直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投身革命志難移 驕骨玉肌耀天地——記黨史上的三位川籍女英雄. 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楊金蓮:紅軍長征中年齡最長的女英雄.中國軍網

0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