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古維新巨作奇葩訪“神州虎王”劉化雨先生攝影紀實

老攝 2024-05-08 00:09:54

傳古維新 以書入畫 筆墨傳神 巨作奇葩

訪“神州虎王”劉化雨先生攝影紀實

畫虎者,在國內並不罕見,但畫巨幅虎、百虎,畫出“神韻與氣韻”同在,並且執著一輩子畫虎者少。春暖花開時節,借著明湖美術館舉辦公益慈善拍賣會的良機,在愛心企業家、明湖美術館與博虎堂藝術館創建者、書畫家的鼎力支持者馬增強先生、明湖美術館董事長朱桂芳、館長薛洪的引薦下,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郝小學走進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靜谧氣派的博虎堂藝術館(山東省書畫學會華美書畫院),與神交已久被人稱爲“神州虎王”的劉化雨先生、一位謙和儒雅的畫虎藝術名家對話,感受他的畫虎情懷。

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郝小學,新媒體聯盟主席助理、教授、畫家李鳳梅,明湖美術館董事長朱桂芳、美術館黨支部書記馬麗、館長助理趙雪一行人受到了劉先生及夫人藝術館總經理孫玉珍的熱情接待。走進藝術館,即刻感受到它的獨具匠心,“書香門第”“天賜萬福”的古牌匾,兩對一大一小以木制作年代久遠的對聯和兩對巨幅現代書法作品的對聯懸挂中堂;紅木屏風、座椅,方幾上擺放的一對石門墩,加之一只仿真的老虎守護,傳統文化韻味濃郁,中國風濃烈,極具視覺沖擊力,給人留下難忘的第一印象。

過廳、茶室,書畫室、博古架上,到處擺滿了劉先生在探索畫虎藝術過程中收集的大量與虎有關的古典雕刻及古畫古瓷器,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能夠感受到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鍾愛,之傳承;對虎文化研究的極深投入;一余平米的大展廳中更是展出了劉先生不同時期創作的包括工筆、半工筆、小寫意、大寫意的虎作品及對應的書法作品(對聯),感受到他的繪畫、書法藝術的良好造詣和極深的國學、哲學修養,尺寸之大、氣韻之生動,墨色之娴熟,令人感到震撼。

大展廳正中央幾乎一面牆上,展示著他曆時多日新近創作的長十米高三米的巨幅國畫《天長地久納福祥瑞》。站在畫作前,他滿含深情地爲我們解讀了此畫的創意。他用九只虎來比喻天長地久納福祥瑞,蒼勁的古松旁,巨石之上,紅日的映照下,以兩只大虎七只小虎包括一只擡起前掌護臉靈動的畫面,寓意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後繼有人,偉大複興和更加強大,生生不息,屹立世界東方。

另一幅山水巨作《萬壑松風》,構圖奇絕,氣勢恢宏,雄壯華美,诠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新理念,中華兒女龍的傳人生活在美好環境裏,生活在和平安逸的偉大祖國是多麽得幸福,希冀世界和平。

欣賞了兩幅劉先生創作的巨幅國畫,一行人再次感受到的是震撼!感受到的是他深深的家國情懷與放眼世界的大格局。兩幅巨作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民族複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精神,立意深遠,氣勢宏大,藝術精湛,彰顯時代特征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必將成爲經典的傳世之作,令人贊歎不已,大家紛紛在此合影留念。

在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之後,坐在禅韻濃厚的茶室裏,劉先生侃侃而談,介紹了其六十余年來的學藝、創作經曆與體會。

劉先生畫虎是因爲它的美麗——那是一種自然的、潇灑的美,沒有什麽能替代的美;其畫筆在幾十年的磨練中,漸漸地變得執著而且锲而不舍;因其無法忘記虎的美麗,“我不知道放下畫筆時,我還會做什麽,只覺得只有畫老虎時,我的人生裏就變得充實,富有激情,富有靈感,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投入;創作中我有一種與老虎對話的感覺,當我畫出老虎的每一根毛和胡須時,那種投入,我仿佛能聽到它的呼吸。”

“虎”豐富了劉先生的生活,它不僅給予他許多的激情與感動,而且給予了許多的思考空間,畫畫時的充實,讓他更加平靜,這就是虎文化帶給其的富有。

雄威四起俯萬裏,長嘯一聲鎮百邪。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虎文化是屬于民俗文化一個種類,在繪畫的創作之中,畫虎被列爲花鳥類的範疇。中國人對虎的崇拜,民俗文化上講:虎有辟邪鎮宅的功用,主要目的是討吉祥的意思。《山海經》記載,虎是吃鬼的神獸,從曆史文獻和出土的文物包括民間傳流下來的物件中與虎有關的東西很多,玉器、金器、銀器、壁畫、木雕中都有虎的形象,一些民族到現在還奉虎爲神,敬虎爲始祖,如白族、土家族;民間至今有給小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的風俗,總之,虎在人們心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影響力。人們敬虎、愛虎的原因,不僅僅是因虎的美麗,還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虎文化是中國古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具有讓人心生敬畏之美的深厚文化底蘊。

深邃、自然、空靈的虎文化,強烈的吸引了劉先生。他愛虎,總是在一種忘我的追求中,刻畫著虎畫藝術的“寫意”之境,這裏包括著工寫兼備的內容和技法層面,也包含著意境的升華,同時追求經典是他的渴望,“求得天然,歸于自在”亦是他每天的功課,學無止境的創作感覺,使他的畫虎作品更講究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就工筆畫的創作論,如何能達到“神韻與氣韻”同在的筆墨效果,不僅僅靠筆墨積累,還要靠文化學養的積累。石濤說,搜集千山打腹稿,李可染說,畫畫首先要讀境兩本書,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傳統文化。

畫虎的感覺也是如此,他對大自然的山川流水、白雲霧霭要讀出了不同時間、不同地段的變化;通過對虎的細致觀察了解,他讀懂了北方虎與南方虎的不同,不光是毛色變化,還有眼神,姿態及個頭大小的差異,雄虎和雌虎在吼時的情緒變化;爲此,他領養過一段時間的小老虎,餵它時,就隨機將小虎的各種表情、聲音記錄下來。關于虎,他有太多的感情,它太美麗了,一種讓人震撼的美麗,無法忘卻的美,怎麽樣把這種美麗用中國畫的表現技巧畫出來,就要看畫畫的功力了,畫到什麽程度,才能形成形神兼備,這就要靠不斷地磨砺自己。

中國畫是水墨技巧藝術,如何達到筆墨傳神,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則是“法外求法,變中求變”的法門。這就是人們所追求“美”的藝術,其實,美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是需要美的,這種美在大自然中,也在人們的生活裏,畫家的筆墨就是爲“美”而設定的,如何發現美中至極的東西,這就要創新,就要變化,有變化就有了發展的空間。

畫虎藝術也是如此,從變化中畫出美的東西,讓人百看不厭,才有承傳後人的可能,古人曾說“文章千古事”,繪畫創作何嘗不是一代又一代相繼承傳的寶貴技巧呢?南齊謝赫說“圖繪者,莫不著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寞,披圖可鑒”,這足以說明傳統繪畫技法的寶貴,創作時既學習古人的東西,又要努力研究如何發展這些技法,並將這些傳統藝術發揚光大,這就要從水墨的研究中“變”化,這種“變”古人的技法爲自己的東西時,就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准備,變中求變,法外求法,順其自然地變,畫虎創作也是這樣的,必須有所拓展和創新,才能是創作。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學習掌握畫畫藝術的法門全在于積年累月的勤學苦練,況且中國水墨藝術本身就是具備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如何應用得法需要研磨洗練的功夫,如何將水墨技巧發揚光大,就需要變化。中華畫虎藝術家多用工筆,用水墨技巧來畫老虎,僅僅是一種探索。經典的工筆虎形神兼備,極見功夫;但這種畫法畢竟是一種線的密集運用,而墨的成份則少于筆的刻畫,如何放開潑寫,就成爲寫意虎畫的一個課題。

明代畫家戴進的《羅漢伏虎》,唐伯虎的《色劍圖》就是將虎的形象寫意化的典範,戴進的寫意虎粗筆淡寫,唐伯虎的寫意虎具象與意象都在誇張地用筆用墨,給人的感覺雄渾厚實,筆的力度大,這和當時畫家了解虎的感覺有密切關聯。寫意虎的傳神之韻,成爲一種文化遺産,近代畫虎藝術家,則取虎的寫實形式,以虎爲模特寫虎的神采,比如張善仔、劉奎嶺、胡爽奄、慕淩飛老一輩畫虎藝術家,通過對虎的觀察理解,把虎的形象寫實化,惟妙惟肖的工筆細描,讓人看到如真虎一般。畢竟,虎畫藝術是用傳統水墨刻畫的,寫意虎以簡練的水墨形式書寫出老虎的神韻,又有了很多的變化,人們看到的小寫意虎和工筆寫的虎都是以筆墨的洗練程度完成畫虎的意境與場景。

上世紀七十年代畫虎藝術家湯文選就開始用純水墨寫老虎,他畫的水墨老虎雖然篇幅不大,但更接近寫意性,而且簡練、生動。其實工筆虎和寫意虎的區別,前一個是要靠耐心,構好框架後,一筆一筆的刻畫,越細心越好;後一種手法是要靠學養、功夫,特別是以書入畫的功力,沒有書法功底,大寫意虎是畫不好的,因爲起筆落筆,幾乎是一氣呵成才能寫出虎的神態和氣勢,這全靠水墨放開了寫,不緊不松恰到好處,才能形神兼備。湯文選先生說過:“我之畫虎,無意畫其凶殘暴戾,而是著重表現一種生物的合理性,一種老虎特有的內在威嚴,一種人格化了的各種情節和神態。作爲我自己的精神寄托,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其實,用水墨藝術表現虎的各種形態,更有助于活用傳統水墨,形成洗練的文化內涵,大寫意虎的創作,也是借用傳統的精典意境發揮“收得住,放得攏”的以書入畫筆墨章法;以書入畫的創作模式是中國畫的特色語言,濃淡、厚薄、輕靈、娴熟都是大寫意虎最見功力的創作根基;一幅大寫意虎全憑墨的靈活運用彰顯出老虎的千姿百態,全憑對水墨的理解與掌控。這看似簡單,卻要許多功夫,在墨的變化中展示出來,而且全憑潑、寫、揮灑的娴熟程度,就如傳統畫中的大潑墨洗練、傳神,具有灑脫自如的書寫功夫,才能畫好大寫意虎的“精、氣、神”,這裏最大的秘訣就是以書入畫的功夫,也可以說中國的書法功夫到了什麽境界,就會有什麽品像的大寫意虎。

梁楷,石恪的畫以簡約著稱于世,其意境是在“刪繁就減”中形成的,所以他們的畫作《六祖伐竹》《潑墨仙人》成爲傳世之作。成功之處就在于簡練、幹淨。多一筆不行,少一筆也不行。力道、粗犷、雄偉、爲後人效法;簡筆和潑墨,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蘊、學養、閱曆。大寫意虎也是如此,對水墨的理解、掌握,形成的思考,靈感都會影響創作過程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如何掌握筆墨的洗練,全在于對傳統水墨的理解程度,怎麽樣的潑寫出來,關鍵看書法功力。

畫與寫其實是兩種概念,畫虎和寫虎,前者是一種積累的功夫,後者是一種洗練的功夫,兩者相輔相成,合二爲一,才能達到潑灑自如,化境入境的寫意之境,而“寫意虎”看似簡單卻是畫虎者對虎文化理解後的綜合表現,又存在一種“放得開,才能收”的“住”的書寫風格。這裏包括了氣韻、結構、創意位置,又表現了對水墨的理解以及對書畫技巧的理解;就是書法與畫法的積累功力,這種功力是有傳統脈絡和心得體會的。

就如詩人追求詩意的雅格,其意境的營造,則是出自一種心靈融彙于自然美的靈感;畫畫也同樣追求一種“通透靈秀”的意境。書寫的創作風格是有:放的開、收的攏的彰馳順序,這其中包含著:學養、修爲和技法的積累,說到底就是一種文化積累的深厚度,基于此把以書入畫的格局,把握得很有分寸;就如說話一樣講究分寸得法,讓人聽了舒服,而且有一種美感。

劉先生談的大寫意虎也是一種水墨技法的變化,刪繁就簡的格局,給人的感覺寫虎之形,展虎之勢。這其中對虎文化的理解,對水墨技巧的娴熟程度與創作感覺的“繁簡”有度,則是大寫意虎必須把握的分寸,這正是一種對水墨理解的思考。

大寫意虎是將工筆虎創作格式提至于書寫的變化格式,其意境的營造則是用水墨的變化,達到以形寫神的效果,是書寫功夫的娴熟與火候達到什麽程度後的書寫變化,不用勾添色彩及刻畫虎形的畫法,是用潑墨寫出的虎形象,如大寫意虎頭,大寫意上山虎,子母虎,下山虎以及群虎,山水景物的烘托刻寫也如畫工筆虎一般相同,只是在刪繁就簡中寫虎之象形。

中國傳統文化,曆久彌新,形成璀璨恢弘獨具風韻的書畫藝術,傳統水墨融彙各時代的風氣汲取並接受諸如哲學、禅學、道學、詩詞等固有文化的滋養和影響,不斷拓展水墨藝術空間,可以說華夏文化曆千載之延展,創造了無以倫比的輝煌,中國的繪畫藝術,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水墨藝術更是在不斷發揚光大,達到“翰墨千秋,貴法天真”的藝術境界,大寫意虎也將在不斷洗練之中,成爲中國畫壇不可或缺的藝術經典。

劉化雨先生正是通過幾十年的愛虎、畫虎的筆耕不辍,思考創新,將小寫意、大寫意、工筆畫法和書法在相融中“變中求變”,將老虎的神威誇張般地寫出來,刻化的老虎具有既威猛可人又令人敬畏的神韻,真實之美躍然眼前,彰顯大千世界真、善、美的韻意,創建了獨具劉氏風格的虎文化精華筆墨語言,突破曆代名家爲虎創作時的模板,不愧被人尊稱爲“神州虎王”,他爲中國虎畫藝術走向世界增添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人生在世,畫出耀日人生”,這是劉化雨先生的座右銘。他表示,要在繪畫事業尤其是鍾愛的畫虎的一生追求中,不斷升華自己,爲赓續和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爲建設文化強國奉獻一份力量。他感謝多年來馬增強先生、朱桂芳女士及社會各界予以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相濡以沫在繪畫藝術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孫玉珍之助,是她讓自己在藝術與人生中雙贏。

祝願劉化雨先生藝術奇葩綻放,藝術青春永駐,在古老的虎文化傳承中,翰墨千秋,貴法天真,創作出更多更美的呼之欲出,經典傳世之作。

劉化雨藝術簡介:

1954年生于濟南,字博虎,號山君牧人,中國虎緣齋書畫研究院院長,博虎堂藝術館館長,畫虎大師張善仔的再傳弟子,其深得畫虎名家慕淩飛畫虎的真傳,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他先後在中華百絕博覽會、中國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深圳博物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新中國60周年70周年慶舉辦百虎畫展、全國畫虎名家展,在多地舉辦個人“百虎”畫展。曾被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濟南電視台、《世界日報》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等數十家媒體以“神州虎王”爲題進行采訪和報道,在國內外書畫大獎賽中獲獎甚豐,《百虎圖》等作品多次榮獲特等獎、金獎、一等獎。

作品入選曆代名家書畫辭海,世界名人名錄等。1997年12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迎虎年 劉化雨巨幅百虎畫展》,這是迄今爲止,山東畫虎美術家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舉辦個人畫展,絕無僅有。

作品欣賞:

陶瓷作品鑒賞:

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郝小學,教授、畫家李鳳梅以現場直播、多媒體報道了本次博虎堂藝術館之行。

1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7:00

    再賀![點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