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做錯了什麽成了亡國之君?真的文臣皆可殺嗎?

彼岸紫竹 2024-04-18 10:25:34

左光鬥的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左光鬥,是看《明朝那些事兒》,其中提到左光鬥死前的一段故事,大意是左光鬥被魏忠賢關進東廠的監獄,學生史可法整日守在監獄的外面,卻進不去。過了很久,史可法聽說左光鬥受了炮烙之刑,用五十兩銀子哭著求獄卒帶他進去,獄卒被他感動,讓他裝作打掃垃圾的人,帶他進了監獄。

在獄中,史可法看到左光鬥坐在地上,身子靠著牆,臉龐、額頭都燒得焦爛,辨認不出原來的面貌,而且從左膝蓋以下,筋骨全都脫落,俨然已經殘廢了。

史可法看到老師這個樣子,痛心不已,他跪在地上抱著老師的膝蓋哭泣。左光鬥聽出史可法的聲音,他眼睛睜不開,就使勁擡起手臂,用手把眼皮撥開,目光如炬看向史可法,說道:“你怎麽來了?這裏是你能來的地方嗎?國事破敗到這個地步,我老頭子已經完了,你卻輕身不明大義,國家大事以後誰來支撐?你還不快走,不要等奸臣構陷你,不然我現在就打死你!”

說罷舉起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扔史可法的樣子,史可法說不話來,快步走出了監獄。

左光鬥

左光鬥死了,史可法後來也死在了抵抗清軍的屠刀下,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

這段故事,無論讀幾次,我都是淚流滿面,久久不能停止。

我相信,任何熱愛中國曆史的人,先讀了左光鬥的故事,再讀崇祯殺魏忠賢,都會覺得大快人心,簡直可以拿來下酒,從而對崇祯皇帝充滿好感,然後爲他的結局惋惜。

史可法

崇祯皇帝錯了嗎?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這件事的幕後細節,來研究一下,崇祯皇帝將魏忠賢除掉,把閹黨打垮,錯了嗎?

我先說結論,30歲的時候我覺得打垮奸臣,大快人心。到了現在,我開始認爲這是一個大錯誤,錯在哪裏呢?錯在皇帝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犯了書生政治的錯誤。

什麽叫書生政治?就是把事情簡單化。

當年崇祯皇帝殺魏忠賢,並且鏟除閹黨,重用東林黨人,顯然是認爲如今帝國存在兩個政治集團,一個代表邪惡,一個代表正義。只要把代表邪惡的閹黨清理出局,讓代表正義的東林黨上台,帝國馬上就可以中興了,大明恢複生氣指日可待。

別說身在局中的皇帝,就算是400年後看曆史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期待的呢?

把壞人都清除掉,世界不就美好了嗎?問題是,這是標准的把政治鬥爭當童話故事看。

看看後來的發展。崇祯朝的17年之間,閹黨跟東林黨並沒有什麽高下之別,我們對東林黨的印象之所以好,是因爲東林黨通常是以在野黨的身份出現,所以會習慣性地以抨擊時政爲己任。

崇祯皇帝

這讓我們産生了一種期待,認爲只要東林君子們能上台,天下就能太平。

問題是真等他們上位後,所作所爲,與傳說中的閹黨相比沒有什麽不同。

畢竟並非人人都是左光鬥。

閹黨執政時,自然是無官不貪、無貪不官。可是,等到東林黨執政時,你仔細看看史料,會發現還是無官不貪、無貪不官。

所以,無論閹黨執政還是東林黨執政,帝國的財政危機都看不到解決的希望。帝國的邊防危機、底層叛亂也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大廈將傾,勢不可擋?

那是不是崇祯時已經大廈將傾,所以事不可爲,不能強求呢?

讓我們把時間點往前調一點,回到萬曆皇帝死後的那段時間,那是第一次美好的“衆正盈朝”的時代,那時朝廷中掌權的多半都是東林黨人。

然後呢?後金迅速崛起,占據關外大片土地。

天啓皇帝責問時,東林黨的反應是:這不能怪我啊,事情會搞砸,都是因爲種種原因啊。我們爲官這麽清廉正直,責任肯定不在我們身上,總之都是別人的錯。

總而言之,不管發生多大事情,也與他們無關。

天啓皇帝一看,東林黨這幫文化老流氓的姿態,當時就火了。我估計如果你是老板,你也會火。

可是東林黨控制著話語權啊,言官輿論一面倒地支持,皇帝無計可施,只好重用魏忠賢那種更混蛋的人,至少魏忠賢的人馬比較聽話,結果雪上加霜。

再後來,崇祯皇帝下重手打倒了閹黨,再度換上東林黨執政。結果呢,魏忠賢死後不到兩年,後金軍隊就打到了帝國都城之下。

面對這種殘酷的事實,東林黨還是一副這不能怪我的表情,難道你要回頭重用閹黨嗎?總而言之,這全是別人的錯。

崇祯皇帝一看東林黨又搞這種文化老流氓的姿態,當時就火了。不過這次有魏忠賢的殷鑒不遠,所以他也不敢馬上重用宦官,只能嚴格要求官僚集團,要求他們必須說到做,否則下場就是刑場。

然後就搞出那種冤殺袁崇煥的悲劇,然後就是17年換50個首輔的鬧劇的。

爲什麽?

追根究底,就是書生真是太理想化了,崇祯因爲一直在書齋中長大,17歲時忽然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他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只看過史書,還是選擇性地看儒家道德政治觀點下的史書,那是常會被各種高大上的道理所蒙蔽,把國家大事想得太簡單,太理想化。

結果就是他一當皇帝,馬上就把魏忠賢一夥打得萬劫不複,這本來沒有問題,這些人Z本來就該清除。問題是如果天真地認爲只要把閹黨清除了,天下就能太平了,只要讓最能代表人民群衆根本利益的東林黨上台,帝國就會中興了,那就實在太天真了。

可惜等崇祯皇帝發現真相的時候,他只剩下“諸臣誤我”跟一棵歪脖子樹了。

消失的贓款

清朝有一句話叫作“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意思是說乾隆死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辦了大貪官和珅,馬上就擁有了一大筆財富。

其實如果細看嘉慶朝的時政,你會發現這筆錢沒起太大作用,不過這是後話。

回頭看看明朝末年崇祯打倒偌大的閹黨集團,一共抄出多少贓款呢?史料沒有記載。

最可能的原因是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如果看魏忠賢倒台之後那幾年的明史,會發現,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閹黨贓款這回事。每次有財政危機時,官員們開口閉口就是“請皇上出內帑解決”。

從來沒人說過,應該拿閹黨的贓款去解決。

這不很奇怪嗎?剛剛打倒了那麽貪汙的閹黨,錢呢?

說到這裏,你腦海中可能馬上會浮現周星馳跟陳百祥去鳌拜家裏抄家的過程,但是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加不堪。

其實,東林黨跟閹黨都是官僚集團的一部分,所以基于東林黨的利益,他們希望皇帝讓閹黨下台,然後讓他們上台。但是絕對不希望官僚集團集體被打倒。

所以說起閹黨的罪行時,東林黨從來都是一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住謝天下”慷慨激昂的憤青形象,但等到崇尚皇帝真的動手鏟除閹黨時,辦理具體事務的東林黨成員,卻是一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爲什麽?因爲大家都綁在一起,查得太清楚就難看了。

所以,東林黨檢舉閹黨貪汙腐敗罪時,每一件都是聳人聽聞到了極點了,等真的打倒閹黨後,卻沒有一個東林黨成員主張追查閹黨贓款,一個都沒有。

貪汙成風

在天啓年間,爲魏忠賢建造生祠之所以成爲一種風氣,當然是大家想要討好魏忠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可以趁機貪汙公款。

畢竟打著爲九千歲建造生祠的名義,可以在預算上一路開綠燈,誰敢阻止爲九千歲錦上添花的孝心,那就是跟自己的身家性命過不去。

問題是費用小則幾萬兩銀子,大則十幾萬兩銀子,建築工程自古以來就是搖錢樹,主持工程的相關責任人能不從中大撈特勞嗎?

事實上,建造生祠的費用大部分都被經手的官員貪汙了。雖然爲魏忠賢建造生祠的人,後來大都難逃被懲罰的命運,畢竟他們的犯罪證據可是不動産跑不了。

但是在此過程中,貪汙公款的問題顯然沒有人關心。因爲打倒閹黨後,大家關心的只是人事問題,至于帝國財政問題,那是皇帝家的事情,與我無關。

大明財政危機

要知道,閹黨被清除出局後那幾年,大明帝國財政危機那是愈演愈烈。面對此情此情,崇祯皇帝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爲魏忠賢在的時候,據說年年有大工程,據說全是貪官,但是帝國財政系統依然能正常運轉。

等到崇祯皇帝上位之後呢,閹黨被清除了,所有大工程都叫停了,換上大批憂國憂民的老官員,帝國的財政系統反一日不如一日。

閹黨被清理出局後,曾經有一個監察部門的中層官員冒著天大的風險,出面揭發:今天的朝廷依然各種潛規則橫行,貪汙腐敗半公開地存在沒人管。

要知道,這一切,可是在萬惡的閹黨被清理出去後的事,要知道,這可是發生在東林黨再度“衆正盈朝”的崇祯初年。

清理閹黨之後大約兩年,敵人就打到了帝國都城之下。

您看著辦吧

然後崇祯皇帝就奔潰了,崩潰的不是敵人太厲害,而是“自己人”的態度。

那些官員們面對這種絕境,還是你推我,我推你,推在一起和稀泥,最後連個具體責任人也找不到。

每次上朝,不管皇帝怎麽憤怒,下面都沉默不語,一副“您看著辦”的態度。

其實到此時,崇祯皇帝已經覺悟了,書生解決不了問題。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沒有後來雍正皇帝的那種幸運,他沒有幾十年時間去學會如何鬥爭官僚集團。

他的帝國已經火燒屁股,所以他就只能簡單粗暴。

接下來的幾年,只要文官把工作幹砸了,就是死路一條。皇帝的態度很明確,敢當官就千萬不要找借口,因爲找了也是白找。

當然,這並不會有效,否則董卓也不會失敗,所以崇祯皇帝只能一再失望,終是絕望。

據說崇祯在臨死前說的話是“文臣皆可殺”,據說臨死前他又想起了曾經被自己逼死的魏忠賢。

這到底是誰的錯?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 2024-04-18 15:40

    日本鬼子的文人間諜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懷疑自己的曆史!

    彼岸紫竹 回覆:
    跟日本人有啥關系?
  • 2024-04-18 18:43

    崇祯登基到上吊,一直面臨兩個問題,朝廷沒錢,百姓沒錢!

    彼岸紫竹 回覆:
    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