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屯田制的産生,受其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軍隊後勤補給所致

院季說球 2021-11-26 09:22:22
開篇思考:

遼朝以契丹人居多,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遊牧方式,根本不能也不喜歡長期固定在一個陣地,然而軍隊補給問題也爲遼朝穩固政權受到影響,面對此環境,遼朝統治者是如何應對呢?

遼朝軍屯制度産生的背景,是因其軍隊補給方式所致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進攻方能夠對敵方城池,展開長達半年以上圍攻的戰例不勝枚舉。如春秋時楚莊王圍攻宋國都城達九個月;戰國晚期秦昭王也曾圍攻趙都邯鄲長達兩年之久;唐代安史之亂時,安史叛軍對潼關的圍攻持續了半年;南宋末期,元軍後一次攻打襄陽,圍城竟達五年;明末松錦大戰,清軍圍困錦州、松山等城也在半年以上。

春秋時楚莊王

這都是進攻方有著運轉良好的後勤補給線所致,相形之下,缺乏後方補給的契丹在圍困幽州二百日後,就因爲後勤不濟而導致阿保機深悔其來。這是現存史料記載中契丹發動的堅持時間久的城市圍攻戰。而通常情況下,契丹攻城是持續不了這麽長時間的。足見當時契丹軍隊因爲後勤原因,並不擅長持久作戰。

契丹舊有的補給方式,也會激化契丹軍隊與占領區百姓間的矛盾。打草谷是對占領區人民赤裸裸的掠奪,勢必激起百姓的反抗。公元947年,遼太宗滅掉了後晉,一度入主中原。然而他沒有很好的約束部下的劫掠行爲,中原百姓因不堪遼軍打草谷暴行而紛紛揭竿起義。

契丹人

在極短時間內,各地義軍便呈燎原之勢,並威脅到了屯駐河南地區的遼軍主力的退路——澶州,致使遼太宗在進入開封僅三個月後,就被迫倉皇北返,中原江山得而複失。遼太宗在退兵路上,總結統治中原失敗原因時說朕此行有三失:縱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財,二也;不遽遣諸節度還鎮,三也,流露出對沒有禁止軍隊打草谷行爲的深深懊悔。

不僅如此,契丹隨軍攜帶的大量牛羊馬匹,也會對行軍沿途的農田進行踐踏啃食,嚴重破壞當地農業生産,進而激起百姓的仇恨。遼朝統治者正是有鑒于此,自並吞幽雲伊始,遼太宗便诏征諸道兵,仍戒敢有傷禾稼者以軍法論。正是因爲這些弊端的存在,遼軍逐步轉變了補給方式,由此催生了遼朝軍屯制度。

契丹軍隊

遼朝統治者不屑專固一城,後因農業占據財政的重要部分而改變

搞清楚了契丹軍隊舊有的補給方式,我們再來看遼朝出現軍屯的原因。

東晉十六國時,曾有謀士勸大夏國主赫連勃勃南取關中,建都長安以爲根本。赫連勃勃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在這位出身遊牧民族的領袖看來,如果建立都城,就是給敵人提供了一個可供攻擊的固定靶子,是亡可立待的取禍之道,只有運動遊移,讓敵人不知己方行蹤,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赫連勃勃的這番言論,正是千百年來遊牧民族賴以克敵制勝的經典運動戰理論,也代表了遊牧民族對于城池作用不以爲然的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赫連勃勃的話也說明,一個遊牧民族政權,一旦據有城池,爲了保有城裏的財富與人口,就必須將其以運動戰見長的軍隊固定在城市附近駐守,即所謂專固一城。

大夏國主赫連勃勃

契丹作爲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在遼朝立國之初,自然是不用專固一城的。彼時遼太祖雖然建立了大量漢城,但皆是安排俘戶之所,並非遼朝統治中心,且均位于契丹腹地,不易受到外部勢力的攻擊。即令有若幹城池的丟失,也並不損傷契丹元氣。

遼初權傾朝野的遼太祖之妻述律平,就曾以我有牛馬之富,西樓足以娛樂爲由勸阻阿保機不要南征鎮州。

據現代學者考證,西樓之樓,是斡魯朵一詞的疾讀。故述律後所說西樓之地,應當是一塊供遼太祖阿保機捺缽的豐美草原。在她看來,契丹的根本是牛羊草原,而非城池。這代表了一位草原本位主義政治家的見識。因而終其一生,她曾多次反對過遼太祖、遼太宗父子爲爭奪漢地城池而發動的軍事冒險。

遼太祖之妻述律平

但是隨著曆史發展,農耕人口占到了遼朝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農耕經濟所提供的賦稅,自然也占到了遼朝財政收入的大部。因之,遼太祖以降,遼朝諸帝都十分重視農業。翻檢《遼史》,遼太宗、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屢有勸課農桑,禁止踐踏莊稼的敕命。自遼聖宗起,皇帝常派人視察各地莊稼的長勢與收獲,甚至每每親自觀稼、觀獲。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契丹統治者仍然堅持四時捺缽的遊牧生産生活習慣,但作爲農耕人口聚居的地方,城池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他們的重視。遼朝一改以往僅把城市作爲掠奪財富對象的做法,而是留本族軍隊鎮守,以求長期保有和控制境內諸多軍、州城池。

遼爲了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開始修城池屯田制度

幽雲十六州作爲遼朝的財賦要地,更是受到格外重視,被遼朝視爲重地。爲了加強對那裏的衛戍,遼朝絕大多數宮衛都在幽雲地區,及平州設置提轄司作爲典軍機構,並設立南京都元帥府、西南面都招討司等高級軍事機構。北宋中葉出使過遼朝的大臣余靖,在他曾說遼朝燕中元帥府,雜掌蕃漢兵、以乙室王府守山後。

幽雲十六州

余靖所謂燕中元帥府,即遼在幽州設立的南京都元帥府,其所統轄的鎮戍南京地區的部隊,不僅有遼朝的漢軍,還有契丹軍,故曰雜掌蕃漢兵。而余靖所言乙室王府,就是遼朝的四大部族之一乙室部的官衙。

余靖的話表明,遼朝在原幽雲十六州地區駐紮了大量由契丹人組成的軍隊。一些大的城池,如上京臨潢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及平州等處,成爲了遼朝區域政治、軍事中心。尤其是對于南京這樣的名都大邑,遼朝可謂苦心經營、專固一城,不肯輕易棄之。宋太宗兩次北伐南京,遼均以重臣領重兵救援,與宋軍展開殊死爭奪。

此外,遼爲了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也效法漢人的軍事習慣,在邊地修建城池要塞作爲屯兵之所,稱之爲邊防城。對于重要隘口,遼朝也會派兵長期駐守。遼軍長期鎮戍于固定的城池、關隘、要塞,軍糧供應就成了問題。

遼朝對邊疆地區統治

契丹傳統的補給方式,是打草谷與隨軍放牧相結合。然而這兩種方式,均不適合爲長期鎮戍于固定地點的軍隊提供後勤補給。

遼軍絕不可能在本國境內的城池駐地恣意打草谷,因爲軍隊四處劫掠本國人民、塗炭生靈,不咎是自絕民心,自敗生業的愚蠢舉動,也是遼朝統治者所明令禁止的。遼太宗诏征諸道兵,仍戒敢有傷禾稼者以軍法論,便是爲了杜絕此種現象發生。

結尾:契丹軍隊無法在固定駐地長期放牧,當植被被破壞時軍隊給養就成問題

契丹軍隊也難以做到在固定駐地長期放牧。契丹騎兵一人三馬。考慮到軍中還有牛、羊、駱駝等牲畜,據此推算,一支兩三千人的契丹軍隊,隨軍牲畜便超過萬頭;即使是幾百人的小股駐軍,軍中牲畜也可以達到千數以上。

契丹軍隊

如此多的牲畜,出于軍隊鎮戍需要,只能固定在駐地附近放牧,而不可能像普通牧民那樣輾轉百裏,于各個草場之間四時遊牧。大批牲畜固定放牧帶來的後果,就是軍隊駐地附近自然環境由于過度放牧而遭到破壞。久而久之,植被破壞殆盡,隨軍畜群也會因草料匮乏而難以存活,進而導致軍隊給養難以爲繼。

參考內容來源:《遼史》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