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天真但不傻,一首《遠別離》成谶,看出了安祿山的謀反之心

清風明月逍遙客 2024-05-10 08:00:57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權相楊國忠爲名,在範陽(今北京城西南)舉兵二十萬,正式造反,直指洛陽、長安。十二月十二日,洛陽陷落。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自稱雄武皇帝,建國號“大燕”。十三日黎明,唐玄宗率楊貴妃姐妹、皇子、公主、皇孫及親近大臣,在萬余人羽林軍護衛下從延秋門倉皇逃出長安,此後“安史之亂”橫掃半個中國。

範陽即漢代的幽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範陽郡,屬方鎮建制,爲玄宗時邊防十節度使(實爲九節度使、一經略使)之一。節度使系方鎮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擁有皇帝授予的雙旌雙節,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

安祿山是突厥人,出生于營州柳城(今遼甯朝陽),最初姓康,名軋荦山(突厥語“戰鬥神”意思),以後隨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名爲安祿山。他的殘忍,多智計,善揣人情,解九蕃語的這些秉性與本領,使他在唐軍中竄升很快。33歲平盧將軍,37歲平盧軍兵馬使,39歲平盧節度使、左羽林大將軍、兼柳城太守。後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余萬衆,據天下兵力之半。今天的河北、內蒙古,乃至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廣大地區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他靠賄賂收買人心,費盡心思討好醉心于歌舞藝術的唐玄宗、楊貴妃,以肥大笨重的身軀將胡旋舞跳得“疾如風馬”,因此成爲楊貴妃的“養兒”,又同楊貴妃姐妹結爲兄妹;但楊貴妃的堂兄、奸相楊國忠並不買賬。他因與安祿山爭權奪利的關系,一直對後者存有戒心。他從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起屢屢奏告“祿山必反”;然而玄宗卻認爲他是爭風吃醋而更加寵護安祿山,聽不進任何不利于後者的話。

不過,在楊國忠正式發出“祿山必反”的預警之前一年,即天寶十一載,從長安重歸江湖的李白在漫遊了黃河中下遊流域與東南勝地之後,便移步北方,驅馬行走燕趙故地,在那裏盤桓了兩三個月(十月抵範陽,十二月方離開)。他此行的目的,是既打探安祿山虛實,又尋求建立軍功的機會。他深入安祿山統治的腹地——今北京城西南至河北涿州、天津薊縣一帶,看見安祿山對外四處侵掠(不斷興兵對奚人與契丹進行掠奪),對內橫征暴斂,用搜括來的民脂民膏擴充軍備,招兵買馬,日夜操練;各軍營森嚴壁壘,刀戈锵铿;城區內軍隊巡邏,殺氣凜人;百姓皆衣衫褴褛,形銷骨立,低頭不語,行色匆匆……

出于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感恩思想,李白不會去對他倆的私生活品頭論足,說三道四,但卻能看出當時安祿山的疠煙邪氣。他的詩《遠別離》便反映了這種心態: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龍爲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恸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于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這首詩寫于奸相李林甫死,另一奸佞楊國忠繼掌權柄之時。安祿山更受重用,氣焰正熾。李白這首歌詩,用的是樂府《遠別離》舊題,講的是潇湘二妃(娥皇、女英)與帝舜生離死別的故事,來寓言倘人君失權,則江山社稷乃至自身與家人均難以相安的道理。不料卻一語成谶,在兩三年後的“安史之亂”中以馬嵬之變而得到應驗。

由此可見,雖然李白在政治上很天真,但卻不傻。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