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1400件套文物再現戰國雄風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3-25 16:00:58

河北古稱“燕趙大地”,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兩大諸侯國燕國和趙國。鮮爲人知的是,在燕國和趙國的包夾下,還存在著曾稱雄一時的中山國。在史書中,關于古中山國的記載非常簡略,加上其文物、遺迹長期湮沒于地下,所以2000多年來,中山國成爲名副其實的“神秘王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中山王陵、中山國都靈壽古城、行唐故郡遺址等爲代表的考古遺存被陸續發現,氣勢恢宏的城池、規模宏大的墓葬和精美絕倫的文物使中山國的面容逐漸清晰起來。河北博物院的常設展覽“戰國雄風——古中山國”精選了1400件套文物,這些文物也成了打開“神秘王國”大門的鑰匙,帶領觀衆一起走進那段被時光封存的記憶。

觀展·解碼

中山王厝墓被盜多次

何以留下如此多的精美文物?

20世紀70年代,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的村民在地裏發現了很多不同尋常的瓦片,便與文物部門取得了聯系。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啓動,一個湮沒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中山國慢慢揭開神秘面紗。

然而在進入最重要的中山王厝(音)墓時,考古人員發現,主墓室已經被盜掘一空,還有被火焚燒的痕迹。就在他們要失望而歸時,一位工作人員一腳踩空,險些掉進一個窟窿裏。這驚險的一幕讓考古人員發現了別樣洞天:這個“窟窿”,是一間堆放著大量寶物的庫室。“中山王厝墓共設有三個庫室,庫室與主墓室不相通,這才爲我們留下了這麽多精美的文物。”講解員賈葉青說,展廳中絕大多數的文物都是從中山王厝墓的庫室中出土的。

這樣的墓葬結構在春秋戰國時期絕無僅有。專家們在史籍中找到了背後的可能原因。根據記載,古中山人“相隨椎剽,休則掘冢”。意思是說,當時的人們平時愛搶劫,閑下來會挖墳。“或許是在‘掘冢’的時候,中山人意識到只有一個椁室的設計是不安全的,所以才對自己的墓葬結構進行了改良。”

觀展·亮點

刻有中山篆的“中山三器”

1100多字銘文補正史書記

在文字的漫長演變曆史中,中山篆的存在有些特殊。目前,僅有三件器物能讓我們欣賞到這種字體的“絕世美顔”。這三件文物分別是中山王厝(音)鐵足銅鼎、中山王厝(音)夔龍飾銅方壺和中山王次(音)銅圓壺,被稱爲“中山三器”。它們同時在展廳裏亮相,是展覽中最重磅的文物。

“這三件文物共有銘文1100多字,記錄了古中山國的重要史實,確認了古中山國國都和王室世系,補正了史書阙如,爲研究古中山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參考資料。”賈葉青帶著記者一一品讀。

鐵足銅鼎,顧名思義,鼎身是青銅,鼎足是鐵質。“這樣的工藝非常罕見,意味著制作難度增加了很多。在那個時代,如何將熔點相差幾百攝氏度的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現在都還是個謎。”

該鼎的另一看點是外壁的銘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銘文記載了名爲司馬赒的中山國相邦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曆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這件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銅方壺上,四條龍攀附在四角,四壁上的銘文多達450字。根據銘文記載,古中山國伐燕勝利後利用燕國的銅器熔鑄了此壺,文字頌揚了這一赫赫戰績,闡述了鞏固政權的重要性。

銅圓壺的銘文位于腹部與圈足。其中,圈足記錄了制作工匠的信息和壺的重量;壺腹上刻有厝的兒子爲父親厝寫的悼詞,歌頌了先王的慈愛賢明,贊揚了相邦司馬赒伐燕取得的戰果。

“秦代一統文字之前,戰國文字缺乏統一性,但大多較爲質樸,中山篆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例外。”爲了方便觀衆欣賞字體的細節,博物館將“中山三器”上的文字放大後貼在了牆上,其特點一目了然:字體修長,既剛勁挺拔又婀娜飄逸,像一把把筆直的利劍。“因爲獨特的形體結構,‘中山篆’也有‘懸針篆’之稱。”

細心的觀衆可能發現,有的字的右下角標注了“二”字。“這是‘重文’了,代表同一個字在相鄰的位置出現了兩次,比如‘子子孫孫’的‘子’和‘孫’都各出現了一次,兩個字右下角都有特殊標記。”賈葉青說。

目前,三件器物上的銘文基本都已經被辨認了出來。不過,不同的學者對個別字的發音、理解還有一定爭議。

最早的建築規劃圖

揭示中山王“未竟之志”

在所有的展品中,一件錯金銀銅版兆域圖可謂是“死裏逃生”。它出土自被多次盜掘的中山王厝墓的主墓室,凹凸不平的表面、被燒過的痕迹,訴說著它曾遭遇的坎坷經曆。

它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建築平面規劃圖,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銅版建築圖,爲研究我國古代陵園建築和建築圖學提供了珍貴而准確的資料。

這樣一件國寶,爲什麽能從盜墓賊手裏“虎口逃生”?“很可能盜墓賊把它當成了普通的銅版,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

兆域圖,也就是古代的地圖。這張古代陵墓的規劃圖,長96厘米,寬48厘米,圖向與現今的地圖相反,爲上南下北。中心位置,是金片嵌成的5個正方形,三大兩小,分別爲王堂、哀後堂、王後堂和兩個夫人堂;北面分布著“诏宗宮”“正奎宮”等建築。“從兆域圖上不難看出,中山王厝墓實際上是一個未完工的項目。這裏原本規劃有一座國王墓、兩座王後墓、兩座夫人墓以及多個功能建築。還沒有建完,古中山國就被滅國了。”賈葉青說。

讓人驚訝的是,規劃圖上還標注了建築之間相隔的距離。“經過實地測算,我們發現規劃圖的比例爲1比500。它的發現,讓我們國家地圖有比例尺的年代從西晉提前到了戰國時期。”

規劃圖上的诏書也有看頭,3行42字內容大意是:修建陵墓時有違法進入墓穴者死罪不赦;不執行王命者罪及子孫。根據诏書內容,這塊銅版應該是一式兩份,一件從葬,一件藏于王府之中。中山國被滅國後,另一件文物已不知所終,只留下展出的這件孤品,向人們講述著古中山人的智慧。

“虎噬鹿”屏風底座

暴露古中山人雄心壯志

展廳中,幾件不同的動物造型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屏風底座: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錯金銀銅牛屏風座,都是難得一見的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又以“虎噬鹿”造型最爲精美。

湊近展櫃,文物的細節一目了然:猛虎身軀渾圓,色彩斑斓,躬身右曲,三足著地,一爪騰起,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張開的巨口之中。“所有的肌肉紋理都需要用青銅器來塑造完成,技藝十分精湛,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春秋戰國時期最精美的屏風底座。”

賈葉青特別講解了猛虎的頭部:老虎的右前爪抓著鹿,頭也正往右前方探出,這樣的造型十分不穩固;但是設計者巧妙地用三條鹿腿做了支撐,第四條鹿腿蜷縮著,將被咬後的痛苦展示得惟妙惟肖。“當時的設計者已經有了力的概念。”

曆史上,中山國多次受到他國的打擊,也曾被滅國後重新複國。專家推測,這件略有些血腥的器物或許體現了中山國的雄心壯志。“鹿是古代部落力量和財富的象征,老虎將鹿玩弄在股掌之間,或許是展現了中山國稱霸中原的野心。”

桌子界“天花板”

戰國應用鬥拱的唯一實例

展廳中,一件案面腐朽的案幾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其分量可見一斑。

這張古代小桌子的全名是“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僅存的案座讓人驚豔:最底部是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梅花鹿背有圓環,圓環的四個點上各站著一條龍。龍的造型比較特殊,一頭兩尾兩翅膀,尾巴向兩側環繞鈎住頭上雙角,翅膀向中央聚合成半球。每兩條龍龍尾相交的地方,鳳頭引頸而出。

“如果底座只做成這樣,肯定是不穩固的。所以當時的設計者把鬥拱應用在了造型裏,完成從底下半球形結構到上面方形結構的過渡。”賈葉青說,這也是目前已知的戰國時期應用鬥拱的最早實例,也是唯一實例。

從工藝上看,這張小桌子將金、銀鑲嵌在青銅表面,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于一體,代表了戰國時期錯金銀工藝的高潮。其精美程度,堪稱桌子界的“天花板”。

觀展·提示

●展覽地點:

河北博物院南區二層西側展廳

●參觀方式:

免費 可通過官網及微信公衆平台預約

●展期:常設展覽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