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開始反美?馬克龍撤換馮德萊恩

楊風說華夏 2024-05-02 11:26:37

今天這篇文章,又是我們檢視過去的推論,並且再往前判斷全球局勢的時刻。

1 美國派駐歐盟主席?

據媒體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打算聯合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要撤換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馬克龍上個月在布魯塞爾公開批評馮德萊恩:“歐洲委員會主席的職責是捍衛整體利益,不能過度政治化 ...”

馬克龍如此批評,而且是在歐盟的“地盤”上批評馮德萊恩,這就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針對性強烈。

歐盟委員會主席將于兩個月後改選,五年一次的任期。

而下一任主席的熱門候選人據說是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德拉吉之所以在候選名單上,是因爲他在歐洲央行行長任內曾經說:“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歐元。這就符合了馬克龍口裏捍衛歐盟利益的條件。

顯然,馬克龍並不認爲。馮德萊恩在其任內5年的做法,是捍衛歐盟的整體利益,更多的是傾向于政治化,代表了美國的利益,過多介入美國和中國的大國競爭。也因此馮德萊恩在貿易談判和歐盟氣候轉型方面的表現,沒能夠堅持歐洲的利益。

不過,馮德萊恩辦公室的說法是,還不確定馬克龍是否真的想要換掉馮德萊恩,也或許只是想對馮德萊恩施壓。

馮德萊恩辦公室的說法可靠嗎?這種說法其實只是想把事情淡化,馮德萊恩還在積極准備2個月後的主席改選。

查看馮德萊恩這幾年的表現,幾乎可以說是美國派駐歐盟的代表,尤其是拜登于3年多前擔任美國總統後,馮德萊恩總是配合拜登政府的政策,極力推動歐盟和中國經濟脫鈎。2022年2月烏克蘭沖突爆發後,她總是推出激進制裁俄羅斯的主張。

2 歐洲將成爲強權勢力中的一極?

把這一事件說清楚後,我們繼續往下推演。

這兩年有關歐洲的看法,幾乎都是認爲歐盟受美國控制,注定翻不了身。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挂在嘴上的那句話:歐盟不是美國的附庸。

依照歐盟這三年的表現來看,馬克龍沒說錯,歐盟的確就是美國的附庸,跟隨美國的魔法棒起舞,沒有自己的主張。

馬克龍之所以會如此說,正是因爲他拒絕做美國的附庸,不想讓歐盟成爲美國的附庸。

然而事實上,這幾年在外界看來,歐盟就是美國的附庸,跟隨美國的魔法棒起舞。也因此,外界總是看扁歐盟,認爲歐盟必然會解體、解散,歐元也只是美元的附庸貨幣,或衍生貨幣。

不過,我的看法稍微不一樣。2019年的時候,對于歐洲未來的局勢,我曾經在節目中做出一些判斷和推論:

一,繼英國脫歐後,歐盟內部不會再有國家脫歐。

這句話可以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開始計算,爲期10年。如果10年內再沒有任何國家脫歐,這方面的預測就算驗證了。因爲從2016年開始,不斷有人唱衰歐盟,認爲歐盟終將解體。並且認爲,就連法國和德國這兩大歐盟國家,也會脫歐。

二,歐洲(英國除外)和美國的和諧關系,終究會被打破。歐洲會走向獨立自主,擺脫美國的掌控,甩開對美國亦步亦趨的跟隨。

三,當歐洲走向獨立自主後,歐洲將成爲世界強權勢力中的一極。

這三個論點是一層接著一層。我們之前提出一些論點,往後還會再繼續論述下去。以目前的局勢來看,歐洲在經濟和金融上是整合的,雖然還是脆弱,存在一些弱點,但至少框架已經建立了。

有了框架之後,剩下的就是如何強化的問題。一個具備強權基礎的國家或聯盟要如何強化,往前更邁進一步,有一些軌迹和模式。這方面請參考我們《後美國時代 大國格局,歐洲篇 (二)》。

3 歐洲覺醒的機會?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的前兩星期,楊風曾經做出一個預測,如果烏克蘭的緊張局勢長久持續下去,中國會是獲益的一方,而美國在初期所收獲的利益,會慢慢地吐出來。

爲什麽說,美國將于其後慢慢地吐出在初期所獲得的利益?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拱火烏克蘭沖突其目的之一是捆綁歐洲,甚至是收割歐洲,歐洲的利益將會嚴重受損。

當歐洲的利益嚴重受損,並且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歐洲國家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企圖擺脫美國的掌控。這將導致美歐在利益上的嚴重分歧。

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卻充分反映了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系。在各自國家都爲了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如果還是不敢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是受騙上當,就是力量不足,被脅迫了。

所以後來我們又說,歐洲之所以還沒能夠覺醒,是因爲吃的虧還不夠多。

這句話我是在俄烏沖突之前說的,俄烏沖突導致歐洲國家利益受損。有關這一點我們看得懂,難道歐洲國家看不明白嗎?

歐洲國家當然明白,只是因爲受騙上當,或是實力不夠因而被脅迫。這是迫不得已啊!

歐洲國家吃的虧還不夠,這是在兩年前說的。但就算現在知道吃虧了,就能夠因此覺醒,努力擺脫美國的掌控嗎?

這時候還需要一味藥,需要在外部環境出現制衡的力量。而現在就是時候。

今年初的時候,我們推出一個觀點,2024年是中美情勢翻轉的一年。也因此,我們另外提出一個觀點作爲提醒《說清楚!中美博弈,誰節節敗退?》。目的是要提醒一些人,把眼睛睜亮點,要看清楚當前的形勢。

這意思是說,美國同中國相爭、博弈六年了,但中國仍然屹立不搖。從而形成對美國的強大制衡力量。

而美國在烏克蘭戰場上還是搞不定俄羅斯,這又形成一個對美國的制約力量。

加總起來,中俄兩國在外部環境形成對美國強大的制約力量,這就讓歐洲國家有了機會,敢于走出自己的路。

這時候,一些歐盟的組織就顯得格外重要。恰好,6月份歐洲議會將進行改選,重新選舉歐盟委員會主席,正好是歐盟擺脫美國影響力的時機。法國和德國身爲歐洲兩個最大的國家,自然要極力爭取在這個位置上安排“符合”歐盟利益的人選。

說更明白一點,如果法德兩國在這個位置上的扶持、安插失敗了,那會是一大挫折,就得再等五年。

同樣的,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美國也不希望馮德萊恩在這次的選舉中落選。這一次對雙方來說,都是勢在必得,不容許有些許閃失。

4 歐洲整合還欠缺什麽?

之前我們也說過一個觀點,歐洲要在大國格局中崛起,需要較爲漫長的時間。

參考一下歐盟成型的曆史過程。歐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

1958年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再轉變成歐盟,

然後再逐漸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上的聯盟。

如此說來歐盟成型總計花了41年的時間,才發展到今天的歐盟。

1999年1月1日,歐元區正式成立,這是歐洲的單一貨幣體系,歐洲進入金融貨幣的整合,雖然一些國家如瑞典、丹麥,以及後來退出的英國並沒有加入歐元體系。

那麽歐洲的整合還欠缺什麽呢?

歐洲在貿易、經濟、政治和金融上已經整合了,現在欠缺的是一個統一的軍事體系。也就是馬克龍所說的建立歐洲軍隊。

歐洲經過這麽多年的努力、整合,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不會輕易放棄或解體。

5 歐洲整合的最大障礙是..

其實歐洲整合最大的障礙是美國,是美國帶頭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雖說北約是一個共同防衛體系。但實質上卻涉及到許多層面。美國透過北約這樣的共同防衛體系,以及七國集團(G7),深入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和金融等層面,牢牢掌控歐洲諸國。

不可否認,美國這一招非常厲害,硬是借由北約和G7這兩大組織,每每在關鍵時刻影響、推動歐盟,走向美國爲其設定的範疇。

這方面可以從2022年爆發的烏克蘭沖突中得知,美國利用這兩大組織在歐洲各國所發揮的影響力,那是同時體現在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上,非常厲害的一招。

因此,歐洲整合最後的一步是擺脫美國的影響。要擺脫美國的影響,就得要在軍事國防上自主。這是歐洲在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歐元區成立之後的最後一個整合步驟,也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

歐洲如果過了這一關,那是海闊天空!

如果過不了呢?或者說不容易過關怎麽辦?

前面提到,歐盟想要走向自主,還需要兩味藥,一個是需要再多吃一些虧,才能夠深切體會,才能夠覺醒。第二味藥是外部環境的幫忙,當外部環境能夠制約美國的霸權力量,歐洲才有機會、才有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持續兩年多的烏克蘭沖突讓歐洲國家吃了不少虧,這方面接近滿足了。而美國六年來同中國激烈博弈,卻扳不倒中國,中國成爲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依照美國的說法)。

這兩味藥到了今天幾乎都滿足了。于是,就有了這一次由法國總統馬克龍帶頭。想要拉下對美國唯命是從的馮德萊恩。

6 結論

有關兩年前我們對烏克蘭沖突會形成刺激歐洲覺醒的說法,到了今天出現了驗證的機會。

如今的世界局勢,歐洲有烏克蘭沖突,中東地區又有巴以沖突,南海和台海則是波谲雲詭。這三個地方的地緣沖突都有美國的參與,或是在其中策劃。

然而,在歐洲大地上正燃起一團火,燒向美方對歐洲的掌控。可以說這是四團火同時燃燒。拜登政府要如何應對呢?

2024年是中美博弈情勢翻轉的一年,這意味了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根基,將從此逐漸搖動。

最後再跟大家提一點,這又意味了,當中國面對美國戰略壓制的時候,中國將不再孤單。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中俄合作,中俄伊、上合組織、金磚組織、東南亞國家、RCEP等之外,美國的歐洲盟國也將松動。

這三年來最大的一個爭議是,美國將聯合歐洲對付中國,這是美歐聯合一體對付中國的鬥爭。此一說法最大的賣點是,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總量相加,是中國的兩倍,必然可以鬥倒中國。

然而,根據我們今天的說法,美歐聯合一體將難以進行。這樣的結果繼續發展下去,日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立國家,而美國和盟國的聯盟行動將逐漸松動。

那麽,這是不是論語說的:“德不孤,必有鄰”呢?我們會在日後跟進、分析。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裏,我們下期再會!

更多原創好文章,請微信搜索公衆號楊風。

0 阅读:4

楊風說華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