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對宰相的稱呼

三峰山 2023-11-21 10:22:46

宰相,是對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但他不是官職名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爲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爲宰相,宰相稱呼始見于《韓非子·顯學》。

丞相,官職名稱。丞相只有在掌握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爲宰相。就是除了帝王,他是最牛的官。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曆代稱呼也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尚書令、侍中、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時期,管仲是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設立宰相一職。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爲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爲上,稱爲“左丞相”,“右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漢武帝時,起用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事務,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

漢成帝時,建立三公制。改禦史大夫爲大司空,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爲三公,這是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丞相、禦史被分割爲三,三公實際是三個宰輔。

漢哀帝改丞相爲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爲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爲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爲最尊。

東漢初爲了加強君主權力,權歸君主,協以內廷尚書,三公僅爲備員。以後,大權又轉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僅成爲一種空銜。三公制一直實行到東漢末。

漢獻帝時,又設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三國時期

魏國稱爲相國,蜀漢延續用丞相,吳國最初也是用丞相,後來設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權限在各國也不同,魏國的相國鍾繇、華歆執政,不掌兵權,軍權由大司馬執掌。司馬昭擔任相國時封晉公,始執掌軍權。蜀漢僅諸葛亮擔任過丞相,執掌軍政大權,吳國的丞相開始也不掌軍權,陸遜任丞相時執掌軍政大權。

南北朝

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爲權臣自命,成爲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仆射、中書舍人。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爲錄尚書事。

隋朝

隋朝開始實行三省制度,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仆射爲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尚書仆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管仲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爲宰相。

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

宋朝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爲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豐改制前,設宰相三人,依次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設宰相兩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爲副相。

南宋初,再改宰相官名爲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爲副相。南宋孝宗以後,又以左右丞相爲宰相,仍複參知政事副相。此外宗、甯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元朝

元朝以中書省爲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爲左右丞相,再下爲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廢。後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稱輔臣,居首者爲首輔。內閣無相名,有相職;無相權,有相責,內閣大學士不是宰相。

清朝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爲閑職,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軍機處只是傳達皇帝命令的傳達室,軍機大臣也不是真正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爲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爲行政機關首長。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6 阅读:153

三峰山

簡介:自駕遊,跑步,足球,曆史,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