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狀態領先我100年的上海,在流行一種很新的“拼多多”

智谷趨勢 2024-05-10 19:45:14

上海,流行一種很新的“拼多多”

“上海……領先”,幾乎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固定搭配。

論經濟的領先,上海不僅是中國的榜首,甚至富可敵國,經濟總量與波蘭相當。

論時尚的領先,上海是中國奢侈品店最多、奢侈品消費額最高的城市,是時髦精的紮堆地。

精神狀態的領先,無論是把萬聖節玩成全民百變大咖秀,還是在小紅書引領遛電子狗潮流,上海人的精神狀態可見一斑。

現在就連婚戀方式,上海人也玩出了新花樣。

近年來,上海籬笆、寬帶山等本地論壇上,出現了不少類似“結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務拼多多”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

別誤會,“結婚拼多多”並非指結婚用品在拼多多上采購,而是指雙方共同承擔結婚開支,育兒上也平均發力,拒絕喪偶式育兒。夫妻雙方宛如公司合夥人,把婚姻當創業項目共同經營好。

一些持有相似理念的人還抱團組群,自我調侃爲“婚姻互助小組”、“AA制婚姻實踐組”。他們大多是高學曆、高收入群體,財務相對自由讓他們對現實問題多了幾分淡然,比如男女身體構造不同注定在生孩子這事上無法平分疼痛,但部分女性認爲“可以讓男士出月子中心的錢來平衡”。

“結婚拼多多”的理念,也出現在買婚房的環節。

曾經對于上海丈母娘來說,結婚必須有房,甚至有房無貸,而且最好是市區商品房雲雲。如今在上海高房價的背景下,人民廣場相親角的“准丈母娘”已經更加通透——“只要人好,阿拉可以婚房拼多多”。即男女雙方一起出首付,一起還房貸,共同創造小家庭的未來。

籬笆網上一個“我也喜歡(婚房)拼多多”帖子下,就有不少“准丈母娘”跳出來表示贊成,其中一位說:我家女孩,希望拼多多4:6,我願意出1000萬,男方1500萬,給孩子一個好的居住環境。

圖源:籬笆網

當然,結婚不僅是兩個人財務能力的整合,還要面對雞毛蒜皮的家務事。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一書曾描寫過這麽一幕:

幾乎我們所知的每一個哈薩克女人都終身沉沒在家務活的汪洋之中,也不知道她們都從哪兒找了那麽多事來做。而男人們從外面回來,鞋子一踢,就齊刷刷往炕上躺倒一排,就一直那樣躺著,直到茶水飯食上來爲止,真是可惡。

這可能是中國許多傳統家庭的寫照,但上海的年輕一代家庭,早已選擇家務夫妻倆“一起拼”,“上海男人愛做飯”、“上海男人做家務”成爲獨特風景。

早在2016年,上海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調查結果顯示,有31.3%的男性市民每天花費半小時到1小時做家務,32.5%的男性市民平均每天做家務時間超過1小時。當然,上海女性做家務的整體時長仍然比上海男性更高,但比起全國平均水平,上海男性“家務男”這一形象還是立得住的。

就連抗戰片《紅色》男主角張魯一扮演的余天,都塑造了一個典型上海“家庭煮男”形象,進可拔槍手撕鬼子,退可賣萌安撫嬌妻,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他走過菜市場的樣子,左手一條魚,右手一籃菜,嘴裏說著:“我媽等我回家吃飯,再等一會,魚和小菜就不水靈了。”

圖源:電視劇《紅色》

上海姑娘CC對“結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務拼多多”就舉雙手雙腳贊成,在她看來,“不是斤斤計較,是大家都公平一點,只有經濟公平了,地位才能平等。”

可見,“拼多多”不僅影響了年輕人的消費觀,也正成爲他們的一種生活哲學。

爲什麽上海誕生了拼多多?

萬事皆可“拼多多”的上海,是一塊創新的沃土,無數改變人們認知與生活方式的創新在此誕生,其中也包括國民級電商平台——拼多多,以及今天電商平台的標配“百億補貼”。

曾經,“上海出不了 BAT”的經典議題一度延續了十多年,外界也曾議論上海的科技和互聯網爲什麽沒有好的“創意”。

但是,一個質疑解開了,另一個疑惑又産生了——上海爲什麽能誕生拼多多?

以農産品零售起家,以高性價比捕獲中國最廣泛群體“芳心”的拼多多,看起來是如此的樸實無華。而上海這座以洋氣和小資爲標簽的城市,是“東方巴黎”,是奢侈品聚集地,是時尚之都。一個沾著泥土氣,一個洋氣十足,看起來似乎格格不入。

但如果真正了解上海,就會發現,上海的精神內核本就是“拼多多”。

新周刊文章《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上海人》裏有個非常生動的案例:和閨蜜沒有一分錢往來的馬伊琍坦言,上海人從小就知道,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朋友間的借錢幫忙也只是救急不救窮。

來源:《圓桌派》節目

北京一位投資人的洞察也相當有趣:北京的創業者是演講家,上來先講商業模式;上海的創業者是數學家,上來先把賬算清楚了。

爲什麽會這樣?都說兩千年曆史看西安,五百年曆史看北京,一百年曆史看上海。

自上海開埠以來,各方勢力聚集,上海成爲了一個高度異質化社會。正如曆史學家熊月之《上海人解析》一書說,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現兩極並存特點,世界性與地方性並存,摩登性與傳統性並存,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雜。

只是,不同文化、利益如何共存?

答案就藏在上海的精神特質裏。外界公認,上海人是有分寸感,遵守契約精神的,是精打細算、量力而行的,是任何時候都處事不驚、保持體面的。

他們早早摒棄用人情綁架自由的習慣,將實用主義貫徹到底,這何嘗不是一種分得清、拎得清的人間清醒。

而誕生于上海的拼多多,很大程度上就是上海精神的實踐。

打開拼多多APP的界面,你看不到華麗辭藻堆砌的營銷文案,有的只是類似“9.9防水防油免洗桌布”這樣最直接的産品、功能、價格介紹,主打一個簡單實用。

與此同時,拼多多還戳破了“僞精致消費主義”的泡沫:

同樣質量的東西,幹嘛要花更多的錢買呢?

同樣是農産品,你可以爲精美包裝買單,也可以只爲包裝中的“內容”買單;

即便花錢買一些高溢價的大品牌商品,也可以有更實惠的方法。

中國之大,大到有人花10688元追最新款13英寸iPad Air,有人花200塊買白牌電視機已經是“置辦大件”。拼多多讓不同階層的人都可以精打細算、量力而行,買得好,也要買得值,不追求純粹的高消費,而是實用主義至上的理性消費升級。

中國有著全球競爭最激烈的電商市場,想在這片市場中站住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並非偶然,它戳中了中國最真實的商業痛點,美麗的消費泡沫下是真實的生活需求,是一個個普通人。

它讓“買不起79元眉筆是因爲不夠努力”的人們放棄內耗,與自己和解,不是79元的眉筆買不起,而是其他眉筆更有性價比。

上海誕生了拼多多,拼多多則讓更廣袤的“滬外”之地,開始變得“滬裏滬氣” ,讓更多人也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滬裏滬外,在拼多多雙向奔赴

肯定有人會不服,說上海精神本質就是“拼多多”,那上海人用拼多多嗎?

其實這個答案在幾年前就隱隱浮出水面了。早在2018年9月,拼多多一二線城市用戶的占比就已接近50%,意味著彼時有接近1.9億一二線城市用戶使用拼多多産品。

極光APP的一項統計也顯示越來越多一線城市的人在用拼多多。

上海的朋友們反饋:用,還很多人用,一開始是阿姨媽媽們用,現在滲透到中青年了!近兩年拼多多團購是一個拐點。

當然,每個區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一款APP也能用出自己的style。

對于上海人而言,《小王子》那句: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其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他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某一刻”。

就像電影《愛情神話》裏,街邊修鞋匠都有自己的coffee time,配合鋁飯盒裏裝的甜品,讓人感歎咖啡文化在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入骨髓”。

今年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同樣“咖啡味”十足,拼多多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起咖啡吧”主打“買總台咖啡送雲南鮮花”,5天送出6000支玫瑰。右手咖啡,左手玫瑰,論腔調還得是上海人。

雲南鮮花背後,還有不爲人知的“滬漂”故事。

雲南是上海重點幫扶的地區,每年上海五五購物節總少不了“雲南好貨”的身影,上海人以實實在在的購買力,加固著滬滇“親情”,雲南鮮花的走俏就是一個縮影。

中國每10枝鮮花裏,就有7枝來自于雲南。在鮮花江湖打拼了20多年的雲南鮮花經銷商楊攀說,上海一直以來都是店鋪銷量最高的城市,滬上“花癡”對玫瑰的偏愛特別明顯,香槟、洛神、艾莎都是熱銷的玫瑰品種。

雖然從雲南到上海相距兩千多公裏,但鮮花從昆明種植基地直發,坐著飛機來到上海,平均38個小時消費者就能拿到花了,這在以往簡直不可想象。

花期和節令的共同作用下,時間是鮮花流通中的最大變量,過去不少鮮花人都有眼看著滯銷鮮花被運到垃圾站的血淚史。

借著互聯網的東風,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重寫鮮花詩與遠方的故事。比如以農業起家的拼多多,2023年啓動了“農雲行動”,持續投入優勢資源,推動了全國100個農産帶更快“拼上雲端”。

以鮮花爲代表的雲南特産正在“雲蛻變”,第一步,拼多多幫助已經起步且具備良好供應鏈的商家,完成“從1到100”的跳躍;第二步,培訓年輕新農人上平台開店,完成“從0到1”的起步;第三步,對不同鮮花進行的秒殺補貼,給予商家“零傭金”、增強流量曝光等政策扶持,幫助他們打開生意銷路,也讓消費者隨時可以在平台上買到9.9元的平價鮮花。

電商的便捷性和價格優勢,讓“花癡”集聚的上海輕松實現了“鮮花自由”。楊攀介紹,以前大部分買鮮花的都是男性用戶,且在特殊節令送禮場景,如今買鮮花的70%以上都是女性,鮮花已經從“節令化”走向“日常化”。今年以來,他的拼多多店鋪訂單明顯上升,日銷峰值可以達到3000單。

除了鮮花自由,“藍莓自由”也正成爲滬上日常。在種植端,這幾年藍莓正經曆著一場本土化狂飙,而拼多多推動藍莓供應鏈“上雲”,産業端和平台端共同努力下,藍莓不僅讓普通消費者買得到、也買得起,“貴族水果”成了“國民水果”。

拼多多數據顯示,上海市民對藍莓展示出了極大消費熱情,今年以來訂單量較2023年同期翻了四倍。這種熱情延續到了今年五五購物節的直播中,還沒等主持人開口推薦,藍莓就售出了幾百盒。

滇貨入滬,只是這出“滬漂”故事的一章,另一章裏,“滬字號”如山林大紅、橘朵等品牌通過在拼多多布局,順利從滬上“漂”到滬外。

山林大紅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見的熟食品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布局包括拼多多在內的線上據點,在上海五五購物節前時間”一周之內,其拼多多旗艦店銷售額實現了翻倍增長,滬外人也嘗到了上海味道。

線上線下,滬裏滬外,拼多多在消費者和品牌之間架起了雙向奔赴的橋梁。

結語

過去,人們總說,河南什麽樣,中國就什麽樣;

現在,也許可以說,拼多多什麽樣,中國最廣泛的群體就是什麽樣,因爲它是中國最分散的生産與最分散、最多樣化的需求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而未來,某種程度上,上海什麽樣,中國可能就是什麽樣。因爲上海是中國與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在這裏既可以回望中國的百年曆史,也能暢想新理念、新科技、新潮流交融的未來世界。

今天上海流行一種很新的“拼多多”,而中國廣袤的“滬外”之地又何嘗不在流行“拼多多”文化,它活躍在用戶的每一筆拼多多訂單裏。而這一切終將成爲這個時代生動的注腳。

0 阅读:10

智谷趨勢

簡介:決策者的首席財富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