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詩傑:華僑華人在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中如何發揮獨特作用?

華輿 2024-04-10 14:41:34

中新社海口4月9日電題:華僑華人在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中如何發揮獨特作用?

——專訪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2024年,以“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爲契機,中國與東盟各國將開展豐富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加強人文交流在推動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有哪些重要意義?華僑華人在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中如何發揮獨特作用?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近日到海南參加2024年第十屆海南文昌南洋文化節,其間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們常說“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您經常回到祖籍地海南參加活動,這樣的人文交流給您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翁詩傑:海南是我的祖籍地。近年來,我頻回海南參加智庫活動,拓展學術交流的圈子,也讓我對中國—東盟的關系,以及海南自貿港發展的機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體會。

海南文昌南洋文化節,更是我從未缺席的年度盛事。它是海外文昌籍鄉親返鄉聚首的節日,是與故鄉之間的約定,更是一場“共話未來”的聚會。

如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節已成爲海外新生代齊集祖籍地共商未來的平台。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不僅限于海南人,還應包括其他不同籍貫的華人,甚至是東南亞其他種族的朋友,讓更多人通過這個平台走進海南、了解中國。

  ▲4月5日晚,2024年第十屆海南文昌南洋文化節開幕,來自泰國海南會館的鄉親合影。駱雲飛攝

中新社記者:2013年,中國提出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攜手共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和東盟現已連續多年互爲最大貿易夥伴。您認爲雙方加強人文交流有哪些意義?

翁詩傑: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啓對話進程、揭開合作序幕以來,面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的曆史潮流,雙方把握時代機遇,共同維護地區穩定,共同促進發展繁榮,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光明大道,正在邁向日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構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不能光靠經貿關系作爲基礎。沒有人文交流的支撐,經貿往來不外是“以利相交”。要確保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行穩致遠,必須提速深化彼此間的人文交流,才能在互鑒互諒的基礎上建立堅實的互信。畢竟任何的信任赤字,對發展雙邊經貿關系始終還是個“罩門”。

新形勢下,進一步挖掘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巨大潛力,賦予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新的時代內涵,可爲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文支持。

東盟提出的“2025年東盟共同體願景”在廣義上與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我認爲,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爲基礎,以人文交流爲支撐,以開放包容爲理念的重要內容。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關系的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軟”助力,還需要民心相通的“和”動力。

  ▲2023年9月,在廣西南甯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菲律賓展區上演的竹竿舞吸引參觀者圍觀。陳冠言攝

中新社記者:東南亞是華僑華人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您認爲廣大華僑華人在推動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方面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有哪些優勢、如何發揮獨特作用?

翁詩傑:東南亞不同國家的華人社會,其生態、認同和心態各異,在推動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方面,其所扮演的角色,不妨按當地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程度順勢而爲。

在華人仍保存民族特征的東南亞社會,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文的普及與中華民俗的傳承,是推動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天然優勢。它克服了相當程度的隔閡,是建立“友華”社會的基礎條件。

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在東南亞頗受歡迎,例如媽祖文化、冼夫人文化等在東南亞地區傳播廣泛;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非遺文化與東南亞民間傳統手工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與高層次文化交流相比,貼近生活的民俗、美食、歌曲等,更能走進民衆圈子。而這不應只囿限于中文圈子,英語和各國官方語言應是不可或缺的媒介用語。當前,一些國家出現學習中文熱潮,即使不是華人也積極參與,這有益于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的交流和理解。

海外華僑華人傳播中華文化的途徑是多樣化的,華人社團、華文媒體、華文學校、華人企業、華人廟宇等,都是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他們通過開展各種內容和形式的中華文化活動,比如藝術、美食、中醫、節慶等,一方面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中華文化在哲學、倫理、道德等思想內容與形式上的博大精深。

  ▲2019年4月,在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新村增江新村內,48名馬來西亞華人女子梳起“媽祖頭”、身著藍色的大海衫和紅黑色褲子,一身裝束頗爲亮眼。陳悅攝

盡管華僑華人在東南亞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並不高,但其在一些國家的影響力顯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以其濃厚的華人文化傳統而聞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代的華僑華人已經與祖輩有了明顯不同。

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或許並非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但大多數年輕人都會被流行文化所吸引。比如,社交媒體上關于中國大陸的美食和娛樂信息,都影響著東南亞華人。因此,中華文化的傳播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科技化的傳播方式,通過電視劇、網絡視頻等形式,加強文化的交流和認知,讓文化走進民心。

  ▲2024年3月,海南瓊海,“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出。駱雲飛攝

中新社記者:您認爲,未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重點在哪些方面?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大僑鄉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翁詩傑:未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重點在于人民之間全方位的互動交往。從政府官員的對接,到觀光旅遊的互訪;從文化教育的交流,到經濟業界的協作,都足以構建非官方的“二軌外交”。

中國東南沿海的僑鄉是連接東南亞海外華人社會與中國內地之間重要的紐帶和平台,但其影響層面還跨不出早期的“僑社”。新一代土生華人的身份與文化認同,已産生根本性的變化。鑒于此,僑鄉的僑務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中國各僑鄉在聯系海外華人的同時,不應只局限于特定地區或特定籍貫,應廣開渠道,擴大聯系面。

海南正在建設華僑博物館,我認爲這是打開了僑鄉精神內核的密匙。早年,海南先輩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渡重洋,走向世界。他們始終秉承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勵志拼搏、敢爲人先的精神,湧現出一批成就卓越的工商企業巨子和華僑領袖。華僑博物館可以展示海南籍華僑華人“下南洋”的奮鬥史、回報故土的赤子心,讓這些不忘桑梓、愛國愛鄉的故事激勵更多人,以僑爲橋實現“雙向奔赴”。

  ▲2021年3月,航拍改造後的博鳌鎮留客村新貌。海南省瓊海市博鳌鎮有600多年曆史的留客村因有“海南僑鄉第一宅”美譽蔡家宅而名揚瓊島。蒙鍾德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爲推動包括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在內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哪些新思路?

翁詩傑:全球文明倡議爲世界提供了“和而不同”的智慧,能夠促進各種文化共存、和諧相處、互學互鑒。

中國的全球文明倡議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告訴我們西化並非現代化的唯一途徑,而是需要與本國曆史文化相結合,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具有文化自信,才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這也是“全球南方”最迫切需要的。

  ▲2月2日,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在福建福州舉行,東盟十國青年和中國青年登台演唱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主題曲《等你來》。王東明攝

全球文明倡議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客觀現實,又努力尋求各種文明間的最大公約數;既重視文明傳承,又鑒往知來,合力探索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這爲中國和東盟人文交流提供了啓發:尊重文明多樣性,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在實踐中,中國與東盟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不乏亮點。如,中老鐵路成功地將老撾從“陸鎖國”變爲“陸聯國”,雅萬高鐵鼓舞了東盟各國人民對高鐵建設的期待。除了物質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也影響著人文層面,對當地人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産生著深遠影響。

  ▲2023年12月,雅萬高鐵哈利姆車站,一對印尼母子與雅萬高鐵列車合影。李志全攝

近年來,中方智庫努力建立多國智庫聯盟,這是一種可喜的新氣象。然而,這僅是打破隔閡的起手式,要建立堅實的互信,仍需持之以恒地深耕。畢竟只有深度的民間人文交流互鑒,才是拓展公共外交的壓艙石,而這也正是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真正考驗。(完)

受訪者簡介:

  ▲翁詩傑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駱雲飛攝

翁詩傑(Ong Tee Keat)祖籍海南省文昌市,1956年11月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曾任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副議長、交通部部長,現任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