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債不是債”,狹義上可以做到,但廣義上是荒謬的

縱橫千古與八荒 2024-05-21 01:24:31

自從“內債不是債”這句話被某些“公蠢”們公開喊出,並在網絡上廣泛流行後,很多網民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以爲什麽新的特色經濟學貨幣理論被打開了。

實際上這句話它們只說了一半,後半句還是沒好意思說出來。它們的後半句也就是:大力增發貨幣來“沖銷”債務。注意,消化的主要是國債、地方債、國企債和等等的債務,而不是居民債務。當然具體執行時,會以再貸款、借新還舊、收購國債、收儲資産等形式來操作,但實質都是增發貨幣。

以下爲了行文方便,將這些主要想消化的債務姑且以不准確的方式稱爲“公共債務”。

類似這種增發信用貨幣來消化債務的方式,其實並不是什麽新發現的方法,而是信用貨幣時代長久存在的方法。

信用貨幣指的就是除了金、銀、銅幣等所有實物貨幣之外的紙鈔、銀行系統存款數字等形式的貨幣。現在世界各國日常使用的都是信用貨幣,它實質上是各國央行對民衆的欠條。貴金屬貨幣基本不再流通,人們一般就將信用貨幣直接俗稱爲貨幣。

信用貨幣憑借民衆對其的信任而存在。如果信任不存在了,信用貨幣立刻就會變成廢紙,即使用來如廁都會被嫌棄不好用。

在信用貨幣體系下,當局刻意通過不斷增發貨幣來稀釋公共債務是長期存在的機制和做法。

一定程度下溫和的增發貨幣,對經濟發展其實還是有促進作用的。因爲可以促使人們更加願意投資和消費,而不是守財存錢。

但是,一定不要忘了“溫和”這個形容詞。經濟學上一般認爲,溫和增發貨幣指的是超出經濟發展所需的3%以下。

有時候,爲了減輕債務負擔,當局也會較多的增發貨幣,主動注水來“稀釋”債務。

注水稀釋債務,是需要厚起臉皮來做的事情。臉皮薄點的,會以5%左右的程度來稀釋;臉皮很厚的,會以10%左右的程度來稀釋。

這樣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公共債務被稀釋的同時,本國資産和資本的價值也被稀釋了,貨幣的信用就會受損,使得本國貨幣變得不那麽“吃香”。體現在市場上就是本國貨幣的彙率呈現出貶值的趨勢。

雖然可以通過資金管制、外彙管制等行政手段讓彙率在公開的形式上保持穩定,但貶值的趨勢是改變不了的。

強行穩定形式彙率雖然有短期的好處,但也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它會使本國資本不再願意投資于實業,無心去做技術進步,而是總想著去做錢生錢並可以隨時變現的生意,甚至一有機會就想出逃。

本國資本爲什麽會這樣做?因爲他們一直在被稀釋割肉,疼呀。這種疼痛感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感受沒有那麽強烈,或者是無能爲力而麻木了。

同理,在這種情況下,外國資本也不願意進來去投資于實業了。

雖然“稀釋”已經有損于貨幣信用了,但還是可以在以後通過收水來挽回的。如果是迫不得已而爲之的短期行爲,大家忍一忍也能理解。

如果說注水稀釋貨幣還只是“揩油”民衆和資本來“化債”的話,那麽在“內債不是債”的口號下“沖銷債務”的行爲就是放出貨幣洪水來沖走債務了。因爲需要這樣沖銷的債務必然是巨量的和緊迫的,注水稀釋這樣杯水車薪的方式,起不到多少作用。

不過放洪消債的同時,被沖走的不只有公共債務,還有公衆對貨幣的信任。

從狹義來說,放出貨幣洪水的確能夠沖銷形式上的債務。不過,做任何事情都會産生相應的代價,放洪的代價也會比注水的代價大很多很多。

信用貨幣如果失去公衆信任的話,輕則物價飛漲,商品短缺,重則金融體系動搖。有形的債務好消,公衆心理上的債務能被輕易消掉嗎?從廣義的維度來看,放洪消債是荒謬的,實際上和打劫也差不多了。

能喊出“內債不是債”的口號,說明公蠢們的底線越來越低,也越來越不要臉面了。

公蠢當道的時代,口號隨它們喊去吧,但要真是依照執行的話,將會成爲落在普通公衆頭上的大山。作爲大多是普通公衆的普通網民,還應該跟著公蠢們喊這個口號嗎?那不是被賣了還幫著數錢嗎。

好在官方並沒有被這些喧囂所迷惑,還是在以積極穩健的原則來指導經濟的運行。

0 阅读:23

縱橫千古與八荒

簡介: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縱論千古,橫瞰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