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蘇械化的志願軍,爲何大量使用日本山炮?

熱情的小狐狸 2024-04-27 21:08:56

上甘嶺,這個名字在1952年的冬季成爲了中朝邊境的一個響亮標志,它不僅代表著戰爭的殘酷,也見證了戰術與智謀的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15軍和第12軍,這兩支被首批裝備蘇械的部隊,原本應該依靠蘇聯強大的火力支援來打響每一場戰鬥,但現實卻出人意料。

日式山炮在美軍的空中優勢壓制下,這種原本應該被淘汰的武器,卻意外地成爲了前線的常客。盡管口徑較小,射程較短,日式山炮在崎岖的朝鮮山地中卻顯示出了難以比擬的機動性和適應性,成爲志願軍火力支援的重要力量。爲什麽在蘇械化充分的志願軍中,還要大量依賴這些老舊的日本山炮?

上甘嶺戰役簡介

上甘嶺戰役展開于1952年10月,這場戰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山區,由于地形複雜且險峻,使得戰役的進行極具挑戰性。戰役的核心區域是一個典型的山地,充滿了起伏的高地和狹窄的谷地,這些地形爲地面部隊的機動和布防提供了天然的掩體和障礙。

盡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15軍和第12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已經裝備了來自蘇聯的新型輕武器,包括半自動步槍和輕機槍等,但由于初期蘇聯的軍事援助主要集中在這些輕型裝備上,兩個軍隊在重型火炮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短缺。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他們在戰場上依然大量依賴日式山炮,這些炮兵裝備雖技術老舊,但在苛刻的山地戰鬥環境中顯示出了意想不到的適應性和可靠性。

上甘嶺的地形複雜,山高坡陡,使得重型火炮的運輸和部署變得極爲困難。這種地形條件下,輕便的日式山炮因其攜帶方便、部署迅速的特點而成爲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日式山炮主要有41式和94式兩種,它們在之前的抗日戰爭中被大量繳獲,並在此後的數年間被中國軍隊改裝和重新利用。

日式41式山炮,口徑70毫米,因其結構簡單、操作靈活,在多山的朝鮮半島作戰中,能快速調整射擊方向和仰角,適應各種複雜地形。而94式山炮,雖然射程較短,但在密林和隱蔽地形中具有極佳的僞裝性,可以在敵軍接近時快速展開火力打擊,然後迅速轉移,極大地增加了火力的生存性和有效性。

在上甘嶺戰役中,這些山炮在無法使用重型榴彈炮的情況下,成爲志願軍保持火力優勢的關鍵。由于美軍擁有空中優勢,使得重炮部隊往往在開火後就會遭到空襲,而輕便的日式山炮則可以在樹林或地形起伏間快速隱蔽,減少被直接打擊的風險。

日式山炮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對抗步兵的直接支援火力,還包括對敵方工事的破壞。在連綿不斷的炮擊中,志願軍炮兵利用這些山炮對敵軍陣地進行了有力的壓制和破壞,特別是在敵方試圖修建新的防線或進行反攻時。每當敵軍工程兵部隊開始在某一區域進行工事建設時,山炮便會發起密集的炮擊,使得敵軍的工程設施遭受重創,進一步延緩其進攻步伐,同時也給予步兵部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戰術部署和休整。

蘇械與日式山炮的並存

爲什麽不用蘇聯的制式火炮,原因很簡單,在蘇聯步兵師的標准裝備中,122毫米榴彈炮是其火力的主要支柱,這種火炮以強大的破壞力和較遠的射程著稱。然而,這種榴彈炮的實際部署和使用在朝鮮的山地戰場上遇到了重大的挑戰。這些榴彈炮本身的重量就達到了數噸,需要大型卡車來牽引,這在平坦開闊的中歐大陸戰場或許適用,但在多山的朝鮮半島則顯得格外笨重和不便。

朝鮮半島的山地地形使得任何重型裝備的機動性都大爲降低。陡峭的山路和狹窄的通道限制了大型車輛的行進,而且這些地區的道路狀況往往難以支持重型卡車的運行。在敵方擁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這種重炮的運輸和部署風險極高。

因此,志願軍在戰術安排上不得不做出調整。在上甘嶺地區,志願軍的炮兵單位被迫選擇使用那些更爲輕便、易于隱蔽的日式山炮,而不是依賴蘇制的重型榴彈炮。日式山炮雖然在射程和火力上不及122毫米榴彈炮,但在崇山峻嶺中卻能迅速轉移和隱藏,顯著提高了生存率和實用性。

在戰鬥中,志願軍的炮兵經常需要在夜間或霧天移動山炮,以避免被敵機發現。他們利用山地的自然掩體,如岩石和樹木,精心僞裝炮位,有時甚至在幾個小時內多次更換火炮位置,以迷惑敵方的觀察和定位。這種靈活的戰術不僅有效保護了火炮免受空襲,也使志願軍能在敵軍嘗試進攻時,通過迅速的火力反應造成敵軍意想不到的損失。

此外,日式山炮的操作和維護相對簡單,這對于志願軍的炮兵來說是一個額外的優勢。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這些炮兵能夠迅速掌握日式山炮的使用技巧,有效地將其納入日常的戰術訓練和作戰計劃中。

火力支援的難題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的空中優勢顯著影響了地面作戰的態勢。志願軍在這種情況下,面臨著使用重型火炮的重大挑戰,因爲這些火炮一旦部署,很容易成爲空中打擊的目標。爲了應對這一問題,志願軍廣泛依賴于輕便、易于隱蔽的日式41式和94式山炮,這些火炮因其在山地作戰中的高效表現而得到了重視。

日式41式山炮,重量僅有540公斤,極易由人力或小型牲畜拖拉,使得它能夠在崎岖的山地中快速移動和重新部署。這種山炮的設計簡單,維護需求低,非常適合在技術設施和後勤支持有限的前線使用。盡管它的射程僅有2900米,但這在狹窄的山谷和陡峭的地形中足夠用來對抗步兵和輕型裝甲目標。

而94式山炮則更爲輕便,重量大約400公斤,射程可達4800米,提供了更好的火力覆蓋範圍。這種山炮的高度和仰角調節機制靈活,使操作人員能夠迅速適應複雜多變的戰場地形,有效地進行火力投射和調整射擊方向。

在實際作戰中,這些日式山炮通常被分散部署在前線的多個隱藏位置,以防止被敵方飛機一網打盡。操作隊伍經常在夜間或黎明前後移動火炮,以降低被敵機發現和定位的風險。一旦定位完成,山炮可以迅速開火支援步兵單位,對敵方進行有效壓制,或在必要時進行反擊。

這種靈活的部署策略極大地提高了山炮的生存率和效能。在敵方的空中偵察和轟炸機試圖打擊志願軍重型裝備時,這些輕便的山炮由于易于隱藏和迅速移動,往往能夠幸免于難。此外,由于日式山炮的射擊噪音較小,射擊時産生的煙霧也較少,這些特性使得它們在戰場上的隱蔽性更高,難以被敵方直接觀察到。

志願軍炮兵利用地形的優勢,精心選擇射擊位置和時機,最大化地利用了山炮的戰術價值。例如,在敵軍進攻時,炮兵會選擇在敵軍必經的山谷或狹窄通道進行交叉射擊,利用地形造成的回聲和煙霧效果,增加敵人的混亂和傷亡。

日式山炮的戰術價值

雖然這些日式山炮在技術指標上不及蘇式榴彈炮,但在特定的作戰環境中,它們的表現卻異常出色,尤其是在進行快速反應和高頻率射擊時更顯得非常適用。

志願軍45師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其山炮部隊的活躍表現尤其引人注目。據記錄,這一師的山炮單位在高峰期每日的彈藥消耗量達到了驚人的3.38個基數。這一數據不僅反映出戰鬥的激烈程度,也顯示了日式山炮在連續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山炮的輕便性使得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快速部署和撤離,這在敵方擁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尤爲重要,能夠有效減少被敵方空中力量發現並摧毀的風險。

到1953年6月27日,一線的志願軍部隊,包括1軍、24軍、23軍、46軍、60軍、65軍、67軍,以及2師、炮7師、炮8師,共計擁有日制41式山炮彈64827發,日制94式山炮彈70983發。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日式山炮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的廣泛使用及其重要性。這些彈藥的大量儲備和使用,確保了志願軍在火力支援上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敵軍發動重點攻擊時,這些山炮能夠提供持續而有效的火力覆蓋。

日式山炮的操作團隊通常由經驗豐富的炮手組成,他們精通快速瞄准和射擊技巧。在戰鬥中,這些炮手能夠根據戰場形勢迅速調整射擊參數,針對敵軍的動態變化做出即時反應。這種高效的操作在無制空權的條件下顯得尤爲關鍵,因爲每一次射擊後,炮兵都必須迅速變換射擊位置,以避免被敵軍的反擊定位。

安江.第一門日式山炮繳獲記——大楊莊戰鬥[J].黨史縱橫,1996(4):27-28

12 阅读:5574
评论列表
  • 2024-04-28 03:48

    實用就是好東西

  • 記憶 10
    2024-05-01 17:38

    文章看似不錯,實則外行,山炮參數錯誤太多,41山炮,94山炮口徑都是75㎜,射程爲6.4千米和8.3千米,日本確實有一種70㎜的山炮,名字是92式山炮,射程2.9千米,文章配圖都是41式山炮,可見作者對日式山炮知識極度貧乏

    hellfire 回覆:
    94式山炮536公斤
  • 2024-05-03 07:59

    抗美援朝大量使用日式火炮的根本原因是“窮”!使用日式火炮,炮彈可以自己生産,挽馬、馱馬使用國內現有的能湊合。蘇式火炮好,得花錢買。絕大多數較大口徑炮彈國內沒可用的鋼材、猛炸藥,沒有生産設備,更沒有工人及技術人員,無法生産。牽引車得買、挽馬得買、馱馬也得買……國家貧弱、工業化程度低,勝利只能靠軍人動腦子最大限度的發揮手裏落後的裝備性能,更多的時候要用命去拼。

  • 2024-05-07 22:43

    日式山炮設計就是人扛、馬拉的,小日本都沒那麽多汽車拉炮,朝鮮山多,用就剛好了。

  • 2024-05-02 18:37

    老毛子整天在東歐大平原上撒歡,頂多想想怎麽對付翻漿季,對複雜地形考慮不多,又崇尚威力,裝備普遍粗大笨重

  • 2024-04-28 09:57

    不僅炮小好機動,炮彈小,也好機動補充

  • 2024-04-29 15:01

    關鍵彈藥補充也容易!

  • 2024-04-29 19:25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適合戰場需要的就是最好的[點贊]

  • 2024-05-08 22:18

    所以武器沒有正不正義的,主要看使用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