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瀝,何時回歸?

南方+客戶端 2024-03-15 18:12:25

在工業大區佛山南海,大瀝鎮雖然經濟總量長期居前,但是總被冠以“商貿重鎮”的標簽。每每談到工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他鎮街,甚至一些經濟總體量比大瀝更低的鎮街。

在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堅持制造業當家的背景下,大瀝“工業跛腳”的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在全鎮GDP中,工業的貢獻僅占20%左右。無論從産業總值,還是龍頭企業規模、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集聚能力等方面來看,大瀝工業與其應該達到的高度的要求都還有一定距離,對全鎮邁向“千億大鎮”的支撐不足。

曾幾何時,大瀝也是以工業聞名,有著強大的産業基礎。大瀝有四個國字號的“金飯碗”,除了中國商貿名鎮,還有中國鋁材第一鎮、中國有色金屬名鎮、中國內衣名鎮,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大瀝工業發達的標志。只是由于行政區劃調整、土地開發碎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大瀝的工業優勢在近年來逐漸弱化。

格局必須改變,趨勢正在扭轉。未來,一個新的工業大瀝,將是工貿並舉的大瀝,是“金飯碗”含金量更高的大瀝。爲此,南方+與大瀝鎮經發、人社、黨建等部門以及泌沖、瀝北等社區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度交流。

格局之變:

曾經的工業重鎮“跛腳”了

南方+: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更是一座城市的經濟命脈所在。當前大瀝的制造業存在哪些問題?大瀝發展“錯過了10年”,在制造業方面有何體現?

朱少姬(大瀝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大瀝作爲傳統的工業強鎮,當前存在制造業規模不大、産值不高、結構單一等“跛腳”問題。在規模方面,大瀝的規上工業企業只有285家,全區排名居後。2022年大瀝稅收入庫金額前20的企業中,只有1家是制造業,前60名中只有6家是制造業。

在結構方面,大瀝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鋁型材、內衣等傳統領域。裝備制造業方面中南機械、三喬焊機等企業發展較好,但是沒有形成規模集聚。在科技創新方面,大瀝高新技術企業總共237家、專精特新企業21家,這些數據也都在全區靠後。十幾年來因爲土地空間、城市配套等多方面原因,大瀝的優質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的多、走進來的少。

鄧錦棠(南海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大瀝分局局長):我是2011年從區局來大瀝的。當時大瀝的經濟發展勢頭很蓬勃,制造業方面有不少工廠參保人數超1000人。但是目前,大瀝參保人數超過500人的企業只有3家,均爲制造業企業,但是其中一家的制造板塊並不在大瀝。參保人數超過100人的同樣不多,而且來來去去都是內衣等傳統産業,智能制造、先進制造較少。

我還經常和企業一起外出招聘,發現大瀝的制造業企業,有時候比珠三角其他許多地方、甚至內地省份都更難招人,因爲開不出高工資。這也說明我們這十幾年來制造業發展比較慢。

黎盛堂(大瀝鎮黨建工作辦公室主任):十幾年前我剛來工作的時候,大瀝是全國百強鎮前列,但現在,大瀝逐漸從標兵變成了追兵。

當前,大瀝制造業對人才的吸納能力有待提升。全鎮高層次人才中,40%流向醫療系統、45%流向教育系統,只有15%流向企業。相比之下,有的兄弟鎮街30%甚至40%的高層次人才進入了企業。我們去走訪調研的時候也發現,許多企業更需要車間一線的工人,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不大。這就說明,大瀝制造業的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

問題之思:

“跛腳”不只因爲土地

南方+:造成大瀝“工業跛腳”的原因很多。除了行政區劃調整、土地空間碎片化的原因之外,還有哪些?(相關鏈接:碎片空間,如何重整?)

黎盛堂:近些年來,大瀝的城市建設、環境配套等方面沒有跟上經濟發展步伐,特別是在廢舊金屬回收産業集聚的區域,人才、稅收等貢獻不足。這些都影響了制造業的招商、引才。

朱少姬:大瀝過去的産業大多是自發生長,政府的規劃和強力引導比較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瀝的企業之間又缺乏抱團賦能,商協會在推動産業發展方面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例如近期我們接待外地來訪的一個行業協會,他們會主動探討新興技術、數字化轉型等話題,幫助會員企業對接資源,值得大瀝學習。

從制造企業本身來說,我們的成長性比較弱。大部分企業選擇做代工、出口等,這樣的模式由于受制于人,在經濟下行期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在自主品牌打造、金融杠杆運用、創新平台對接等方面,許多企業缺乏動力,相比于江浙地區來說意識差距很大。加上本土企業家普遍比較求穩、有的還存在“小富即安”的思維,所以規模也很難提上去。

在産業配套上,生産性服務業是容易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一環。比如外貿,大瀝本地的優質服務企業很少,大家就要去廣深尋求服務,相應的出口數據也就沒有留在本地。又如工業設計,順德有大型的工業設計園區,帶動制造業産品和企業的成長,這樣的機構在大瀝乃至南海都不多。此外,跟制造業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配套也不足,企業員工想休閑購物都要去很遠的地方。

再加上土地空間碎片化等原因,大瀝缺乏現代化、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同時大瀝高水平的科創研發平台不足,産學研互動不多,科技成果轉化較少,因此對企業科研板塊及總部的吸引力不強。導致在過去十年來,大企業在大瀝難以留得住,制造業企業在成長之後都選擇離開,也沒有一個新的大型制造業項目落地大瀝。有的企業早在行政區劃調整之前,就已經搬離了大瀝,例如亞洲鋁業、豪美鋁業、鳳鋁鋁業、聯邦家私等。它們不僅制造板塊不在大瀝,而且總部也不在大瀝。

徐偉嘉(泌沖社區黨委書記):“工業大瀝”一直都在,我們缺的是“高質量的工業大瀝”。過去大瀝的工業有過高光時刻,但是隨著市場、城市的變遷而逐漸弱化。這跟我們的基因有關系,大瀝工業剛開始發展就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形態,小企業、小廠房林立,他們需要的空間也不多。土地碎片化雖然是當前大瀝“工業跛腳”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大瀝工業本身的特點帶來的結果。2013年之前,大瀝引導一批制造業龍頭企業集聚發展,雖然後來受到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但是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孔偉頌(瀝北社區黨委書記):這跟全鎮整體的戰略方向有關。以瀝北爲例,工業一直是我們發展的重點,熱銷歐美的淋浴設備制造企業之一理想衛浴就在這裏成長起來。但是在大瀝“一脊兩翼”發展時期,瀝北缺乏制造業規模化發展的條件。既有的企業想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向外尋求空間和資源。2015年,理想衛浴由于擴大出口,規模需要接受海外客戶的驗廠,但是周邊沒有連片土地可以提供給它建新廠,所以才搬遷到區外。

切實之行:

呼喚高質量的“工業大瀝”

南方+:爲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近兩年來大瀝各部門和社區采取了哪些舉措?還有哪些計劃?

朱少姬:近兩年來結合全域土地整治,在“毛地”入市等新政策的推動下,大瀝引進落戶了一批優質的制造業項目,尤其是吸引了一批“瀝商回家”項目,例如深國際、遙望、嘉星、英銅、海基大消費等,涉及制造基地、供應鏈基地、産業園區等類型。我們還儲備了一批制造業項目,只要有合適的土地就可以很快落地。2023年,大瀝動工、摘牌、挂牌項目超3000畝,其中多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預計投資額達400億元,擬建設産業載體超540萬平方米。針對新落戶企業和存量企業,我們也將多措並舉推動它們開展數字化轉型、品牌升級、引入金融活水等。

2023年11月26日,大瀝鎮荟豐科創産業園招商中心落成。瀝宣供圖

大瀝新建的制造業載體,都不再是傳統的工業園區概念,而是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現代化主題産業社區。在這裏,便捷的交通配上高質量的生活居住、零售商業、休閑娛樂,再融入制造研發、創新創業、孵化服務,讓創業者、上班族不出社區就可實現“生産+生活”,“在城市裏遊山玩水、在公園裏工作生活”。

鄧錦棠:人社部門主要從人才引進、服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用力,推動制造業企業發展。我們暢通招才引智渠道,聯合南海區人力資源産業園等平台幫助企業招聘各種層次的人才。我們建立了8個人社服務站,並且以賽帶訓幫助企業培養人才,去年就培訓了3000多人。與此同時,我們推動企業與高校産教融合,在人才、科研等方面建立合作。例如三喬焊機,就通過我們對接了東軟、廣輕工的資源,解決了一批生産技術上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在工業園區和新興産業載體設立更多服務站,並進一步推動産教融合。

黎盛堂:企業人才工作是黨建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近兩年來,我們不僅推出全區首個鎮街級人才服務品牌“瀝+”、首個人才·益企服務專區、首個“荔南人才之家”,更是創新探索人才機制創新,推出“人才直聯日”、鎮級人才子女入學等一系列政策,並用前所未有的活動力度覆蓋人才生活圈。累計新增高層次人才159人,服務高層次人才1572人次,爲大瀝高質量發展和打造現代化活力新南海提供堅強人才支撐。接下來,我們還將在高層次人才引入、人才貼身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

孔偉頌:制造業對于社區發展非常重要,有制造業才有穩定的人流,高水平的制造業才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集聚,社區才有繁榮的基礎。當年理想衛浴搬走後,社區下定決心,首先由經聯社“自掏腰包”,進行湖馬工業區約33畝連片改造。2021年,我們落地了佛山首個“毛地”入市的“工改工”項目,實現湖馬工業區二期164畝連片改造,將建成盛世騰飛智造園。去年9月,盛世騰飛智造園首期17萬平方米封頂;10月,瀝北桂和路工業區以出讓流轉代建物業並返租的形式公開競投成功。今年,我們將繼續推進現有項目,爲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

徐偉嘉:社區發展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環境賬、治理賬,我們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期待,也有信心。近兩年,我們落地了裕田未來科技城、華南藤編産業園等項目。過去我們做“包租公”的時候可以對企業高高在上,現在我們對每個項目都有專人、專班去跟進。雖然我們的土地比周邊一些地方要貴,但是企業家看中我們的産業土壤、營商環境。今年,我們將推動已經動工的裕田項目順利開展,爭取代建返租部分年內封頂;新摘牌的藤編項目在上半年完成辦證手續並動工。

【采訪手記】

發展工業,任何時候都不晚

世界每一天都在向前進步,逝去的時間無法補回來,錯過的機遇不可能再把握。但是正因爲每天都是嶄新的,所以許多事情只要人們願意努力,就總能取得成功。

改革開放後,大瀝從非常薄弱的基礎上起步,很快就成長爲鋁型材、內衣等産業擁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重鎮。這與特殊的時代背景分不開,更與大瀝人骨子裏的創業精神分不開。雖然曾經有一段時期因爲多種原因,大瀝的制造業優勢出現了弱化,但是近兩年隨著全域土整等工作的推進,大瀝制造業重振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如今,大瀝的GDP已經達到600億級,正在向千億級加速邁進。隨著“工業大瀝”的回歸,“千億大瀝”將有更堅實支撐。

【撰文】熊程 瀝宣

4 阅读:1281
评论列表
  • 2024-03-17 23:32

    大瀝工業早己空心化,只在發展城市建設

  • 2024-03-16 03:14

    珠江治汙,逼走不少廠算誰頭上?整理好的工業區全部劃給獅山算誰頭上?瀝桂一體被逼停止算誰頭上?現在好意思來說這個

    Vincent__Kong 回覆:
    最搞笑的長虹嶺 一手一腳帶大的孩子 准備有回報自己的時候拱手相讓給隔離 [點贊]
    巴精 回覆: Vincent__Kong
    就是整理好的工業區,分不了一點紅利,還搭進去一大塊肉
  • 2024-03-17 16:21

    沒錢了就想起工業咯

  • 2024-03-15 19:30

    大瀝區域優勢明顯,發展許多産業都會有優勢,集中力量出擊,加油[點贊],建設美麗大瀝

  • 2024-03-17 15:32

    鎮街合並,並沒有促進産業發展,大瀝落後了

  • 2024-03-19 00:40

    安監,環保功不可沒

  • 2024-03-16 09:40

    鋁材廠都搬走沒剩幾間了,大瀝還有什麽優勢?

    用戶16xxx39 回覆:
    內衣[呲牙笑]
    認蒸你就熟了 回覆: 用戶16xxx39
    內衣重鎮嗎[笑著哭]
  • 2024-03-18 08:56

    發展金融才是王道,貸款給落後地區搞工業,一舉兩得[得瑟]

  • 2024-03-18 10:14

    靠近廣州,還有房地産,房價比廣州便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