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血仇,俄軍T-72終于打穿M1A1坦克:北約特種兵要接走澤連斯基

秦蓁的號 2024-03-09 10:43:42

30年血仇,俄軍T-72終于打穿M1A1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俄羅斯利波沃伊少將宣布,俄軍1輛T-72B3型坦克打穿了1輛烏軍美制M1A1型坦克。

俄軍表示,俄軍新新西伯利亞特種兵旅的1輛T-72B3型坦克以穿甲彈,對准1輛烏軍美制M1A1型坦克側面,一舉打穿M1A1坦克最薄弱的發動機艙位置。

俄軍發射的是2023年才生産的新型穿甲彈一舉打穿M1A1坦克最薄弱位置。爲30多年前的海灣戰爭報仇。

因爲,在海灣戰爭當中,數以百計的T-62,T-72型坦克遭到美軍M1A1型坦克碾壓性打擊。導致俄羅斯坦克出口産業幾十年以來,長期一蹶不振。

長久以來俄系坦克價格低廉、質量差、戰鬥力差似乎成了既定事實。除了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幾個老客戶,長期缺乏新用戶。

在海灣戰爭當中,美軍使用的M1A1型坦克貧鈾裝甲太結實,在對戰當中幾乎是零損失。再加上當時,伊拉克軍隊存在體系缺乏問題,

導致,伊拉克軍隊的T-72型坦克,在觀察能力比較差,沒有高檔的熱成像系統根本看不到敵人在哪裏。通殺,當時,T-72型坦克配備的3BM17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打穿深度只有310毫米,很難威脅到貧鈾裝甲版M1A1型坦克。

而在俄烏戰場上,全面升級了觀瞄系統,有全新型穿甲彈的俄軍T-72B3型坦,具備了打擊烏軍M1A1型坦克的兩大基本能力,第一就是看得見,第二就是打得穿。

現在在俄烏前線,M1A1坦克損失速度太快了,總共就31輛,一個多星期就損失了3輛。再打兩個月,估計就要損失殆盡了。

在俄軍反坦克導彈、無人機、地雷和坦克聯合打擊下。在阿瓦迪夫卡西面,烏軍的美國武器損失比較大,從M1A1坦克到M2步兵戰車全部都有損失。這都是帶陪葬的。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美國安全專家斯蒂芬·布萊恩表示,美國和西方援助的200多輛豹1、豹2和M1A1型坦克很快就會損失殆盡。

一旦,西方援助坦克損失幹淨,烏軍在前線有可能持續失敗。在俄羅斯軍隊大軍壓境,持續擊敗烏軍,烏克蘭內部絕望情緒下。烏克蘭高層有可能發生分裂或者政變行動。

爲此,美國安全專家布萊恩認爲,一旦澤連斯基政府陷入到困境當中。西方特種部隊將會把澤連斯基接出基輔,轉移到利沃夫。而由烏克蘭軍隊前司令紮盧日內掌管基輔權力機構。

爲何北約不直接下場?

有部分網友表示:區區一個烏克蘭就把俄羅斯拖在戰場上整整兩年之久,兩年以來,俄軍在這片土地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戰線卻並未向前推進多少。自诩軍事強國的俄羅斯,恐怕也只是言過其實。

如果北約天兵趁俄軍僵持于戰場之際大舉進攻,大概率會把俄軍打得落花流水,美國等西方勢力也能解決一個大麻煩,無需再因爲俄羅斯而整天惆怅。那麽爲什麽北約不直接下場,一舉把俄羅斯“錘死”呢?

由于俄烏戰爭沒有打出想象中的大場面,因此在部分人眼中,俄羅斯武器代差落後、國內技術落後、就連經濟也不發達。而不少小道消息直接表明,俄羅斯威懾型大殺器核武器也有問題。要是北約直接下場開戰,俄羅斯肯定沒有還手的余地。

其實這部分人只是看到俄羅斯的不足,卻並未看到其真實實力。俄羅斯疆域遼闊,17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著一億五千多萬人口,不僅有完整的軍工體系,武器彈藥儲備數量也足夠讓西方國家膽寒。更要命的是,俄羅斯核武器管夠。這種實力的國家,實在不能稱其爲“菜”。

反觀北約集團,唯一能打的只有美國,而英法德只是二流角色。一旦開戰,諸如立陶宛、加拿大、波蘭等國在戰場上只是累贅。除了能在前線當炮灰,幾乎起不到多大作用。

2018年,2021年多次北約和烏克蘭演習期間,北約擔任進攻力量,模擬進攻烏克蘭軍隊。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北約演習部隊慘敗。所以一旦北約直接下場,戰鬥能力不一定比烏克蘭強。

而美國是北約集團的主力軍,北約下場就等于美國下場。而美國的兵力也不是取之不盡,資料顯示,美國60%的軍力都部署在亞太地區,以威懾我國,並避免日韓盟友因爲我國的勢力自行崩潰,從而反水。此前,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裏強調,我國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因此這60%的兵力萬萬不敢動。

而剩余40%兵力,美國不僅要分兵去救以色列,維護國內有太集團的利益,還得在紅海海域對抗發動襲船戰的也門胡塞武裝。這一波操作下來,美軍能投入俄羅斯戰場的,最多不過20%。僅靠這一點兵力就想打贏俄羅斯,幾乎沒可能。

如果北約真不管不顧這樣幹了,俄羅斯立馬會宣布大擴軍,東方大國各種軍援也會及時出現。以色列立刻會死磕俄羅斯,韓國將被朝鮮瞄准……這筆帳,怎麽算都劃不來。因此在俄烏戰場上,北約集團不會直接下場,只敢通過不斷援助烏克蘭的方式把俄羅斯拖在烏東戰場上慢慢放血。

4 阅读:2700
评论列表
  • 2024-03-09 19:35

    出來單挑啊![點贊]

秦蓁的號

簡介:深圳衛視、東南衛視、廣東衛視、湖北衛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