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府與東宮之間已勢成水火,爲何李淵還在左右逢源?

學典曆史 2023-07-24 11:52:07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舊唐書·高祖本紀》中也曾說過,“不有聖子,王業殆哉!”意思是沒有聖賢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帝王大業就很難成功。在史書中,李淵作爲開國之君,不僅處理不好兒子之間的關系,而且唐朝的創建都是靠兒子才取得成功的;所以曆史對李淵的評價不高。那麽李淵真的如此不堪嗎?並非如此。

李淵有能力不昏聩,而且在兩個兒子之間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意義不大。如,利用“劉文靜事件”打壓李世民、派李建成攻打劉黑闼積攢軍功以及民心等等。實際上,李淵也有意識地發現了,李世民在虎牢關一役中打敗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後,竟然身穿黃金铠甲,帶領士兵,招搖過市。

既然李淵已經發現兩兄弟鬥得如火如荼,都這麽明顯了,爲什麽不先打壓一方?究其原因是至親的不斷亡故,迫使李淵下不去手。

公元572年,父親李昺病故,七歲的李淵繼承了父親唐國公的爵位。根據史料記載,李淵有三個兄長;爲什麽最後是李淵繼承了爵位?因爲在那個嫡長子繼承制的時代,可能李淵的三個哥哥已經早亡了。

不久之後,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獨孤氏也離開了。似乎老天爺沒有眷顧李淵,但是應證了那句話,“上帝爲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爲你打開一扇窗。”那扇窗就是窦氏,李淵的發妻。

窦氏先後爲李淵生了四兒一女,幾近絕戶的家庭才重新興旺了起來;對于李淵來說,或許這才是一生中最爲幸福的時光。

不幸的是,公元613年,窦氏病逝;公元614年,年僅16歲的三子李玄霸不幸早薨;女兒也在公元623年去世了。親人的不斷離世,導致李淵特別在乎骨肉親情,無法下定決心;而且李淵晉陽起兵時,也曾猶豫過,秦王李世民也勸父親效仿漢高祖劉邦出逃芒砀山以觀時局變化,但李淵還是遲遲不肯反隋;倒不是擔心起兵的問題,而是長子李建成。

根據溫大雅編纂的《大唐創業起居錄》中,我們可以得知:

“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謂王曰:‘隋曆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裏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爲英雄所笑。’”

李建成還在隋帝國控制的河東之下,如果自己輕舉妄動,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兒子。李淵並沒有像漢高祖一樣,爲了自己,抛棄兒女;說明李淵還是很在意骨肉親情的。

由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功勞過大,李淵特意想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稱號“天策上將”,位列王公之上,可李世民依舊不滿足;于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發動了玄武門兵變,最終逼李淵退位。

《舊唐書·高祖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

唐高祖李淵不想走隋文帝楊堅的老路,因此立了長子李建成爲太子,可最終事與願違,怕什麽來什麽,終究還是避免不了骨肉相殘的悲劇。正如《舊唐書·高祖本紀》所說,“國運神武,家難聖谟。”意思是治國英明神武,治家卻難以謀劃得當。

李淵有兩個優秀的兒子,作爲父親而言,是幸運的;但是作爲君王而言,是不幸的;不管如何抉擇,可能都免不了流血。對此,大家怎麽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點贊分享;謝謝!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