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美國電影,張雪峰也能上大分

抽屜電影 2024-05-06 06:56:18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KOL這個詞語俨然成爲了各路數據流量推崇者的新寵。Kol簡單來說就是意見領袖,也就是我們所慣常理解的網紅大V,新媒體時代的網紅大V可以是每一個人,只要他善于給自己樹立一個形象,且通過這個形象獲得大量的粉絲關注作爲基礎,那麽他在互聯網社區中的說的一些話就會成爲輿論的焦點,這就是爲什麽每次出現社會事件之後,網紅大V對于事情的發聲會具有多大的效用。

實際上在傳統媒體行業,這樣的人也是存在的,善于抓住人們眼球的並不僅僅是新媒體時代的網紅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講述的就是傳統媒體時代通過傳統的方式來抓住人們“眼球”的人。

《抓狂電台》講的是一個電台深夜節目主持人,他的做節目的風格屬于狂躁型,對于每一個打進來熱線的聽衆,他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角度去挖苦諷刺,且與不驚人死不休。然而這樣的節目效果卻異常的好。我們現在理解爲黑紅也是紅,而在他那個年代,他雖然沒有這個詞作爲背書,但是也能深谙傳播學基本原理。因此,這個主持人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某一天,當全國直播的機會展示在他面前的時候,主持人面臨了兩難的選擇,一方面,老板要求他有所收斂,因爲並不是全國的聽衆們都對于這樣的表演方式感興趣,所以,電台並不願意冒險,然而他卻不願意跟老板妥協,商量了很久之後,在那一刻,他依舊是選擇了我行我素,然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他創造性的將聽衆引入到直播間暢所欲言,再一次成功的掀起了大家的情緒。然而就在事業上的成功唾手可得之際,他卻遭遇了人生當中的一次危機,這一次,他沒有挺過來。

《抓狂電台》與觀衆們探討的是當時非常火的電台對于社會的一種影響,雖然很多人對于電台已經沒有太多的了解以及興趣了,但是我們當下的智能互聯時代,新媒體俨然已經成爲了替代電台存在的一個主要的公衆平台,如果說當年的電台還有門檻作爲約束的話,那麽今天的新媒體基本上是將這個門檻這地的去除了。

可能大家覺得這個門檻並不重要,但是一件已經存在事情總是有著兩面性的,而被去除掉的門檻自然也有著兩面性。一方面,他對于從業者有著基本的要求,報道的時候,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而不是爲了流量什麽都說。門檻就如同底線,然而當代的新媒體在這方面是沒有底線的,因爲門檻去除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成爲網紅,沒有了基本的約束,環境自然會容易陷入到混亂。我們可以想一想,當代的新媒體追求的僅僅是自我表達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論什麽樣的自我表達都不如流量來的實在,而對于流量的無限制谄媚,自然造就出來的大量的混亂的肮髒的信息,普通人要從這些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如大海撈針。而KOL則不同,他們可以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切入點,然後通過這個切入點給普通人帶來一種影響,就如同本片中的電台主持人所營造出來的“紅”一樣。這種“紅”在當代被稱爲人設,而這種人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聽衆們或者是粉絲們對于自己所關注的主持人或者KOL都有一種潛在的相信,即使是厭惡,也是一種反向的相信,如果沒有人關注他們,他們的存在自然會沒有價值。然而這種基于厭惡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不定時炸彈,沒有人知道,你某一天說的某一句話就會導致你翻車。

本片中,我們看到的是當主持人功成名就即將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激進的粉絲結果了他的性命,而這一點跟當代的廣大的翻車的博主們似乎是如出一轍。我們都知道新媒體的發展是依賴平台的,而平台對于KOL們來說則是一個包裝自己的機會,將自己打造爲一個讓觀衆們喜歡或者是討厭的角色,這樣就能引發流量的加持,最終流量會變現。然而他們似乎忘記了,流量也會反噬。

2023年川大張薇事件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當她作爲話題發起人的時候,自然是一呼百應的,然而當看到這個消息的大衆知道這是一個精心炒作的熱點的時候,發起人張薇這個時候就成爲了大衆情緒發泄的對象,最終原本順流而下短時間內就形成了逆流而上的驚天巨浪,最後的結果也是她自己被自己精心策劃的輿論反噬了。這與本片中的主持人的結局如出一轍。

當然,即使這部1988年的電影已經給了觀衆們足夠多的警示,然而當前互聯網時代的亂想並沒有因爲有一些這樣的作品而有所收斂,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然而人們卻並不願意從曆史中借鑒那些經典案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唯一,然而當風光被反噬之後,自然也不要奢求別人同情自己。

……

你好,再見

0 阅读:19

抽屜電影

簡介:每天爲你推薦一部經典電影,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