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證券量化、高頻交易、融券的發展錯位的曆史與成因之我見

海澤鈞 2024-04-11 18:41:19

2010年11月23日,證監會宣布核准第三批14家試點證券公司:安信、長城、平安、國都、國元、中信建投、中投、興業、方正、長江、宏源、齊魯、西南和中金公司。直到今日,融券最高的金額2023年大約1000億左右;目前430億左右的規模。

2004年,光大保德信基金發行了第一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光大在量化領域確實是走的比較靠前,發行了第一只量化基金,也在2013年搞出來了第一次大型量化烏龍。當然,這是後話了。這只基金雖然打了量化的旗號,但不敢完全放手交給量化,至少在基金宣傳材料裏面還是量化+主觀。基金一方面通過多因子模型選出未來預期收益比較高的股票,另一方面讓投資團隊審查一遍數據以外的信息(還是別碰莊股之類的)。所選用的多因子模型主要是基本面因子和趨勢因子,這也是未來大部分量化基金選用的因子類型。

說點白話給小白投資者解釋下,基本面因子就是看看公司基本面的情況,主要就是財務數據,看看現在這個股價是高估還是低估。趨勢因子就是看看現在股價的走勢有沒有形成一個上漲的趨勢。如果價格合適,上漲趨勢形成,就買買買。這只基金首任基金經理也是外國人,是一位叫何如克的英國基金經理。不過這只基金從誕生開始就充滿了非議,前兩年跑了個負超額,大量負面報道不絕于耳,比如:“光大保德信的經驗似乎在告訴我們,簡單照搬洋教條的結果可能是“水土不服”。即使這些教條來自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美國。”但其實基金從2006年開始就開始取得正超額,跑贏業績比較基准。可能老外的模型搬過來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吧。什麽東西都不好生搬硬套,新策略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不用急著沖進去,可以讓子彈飛一會。

當前廣爲人诟病的中性策略也就是高抛低吸,大約成于08年後,從華爾街歸來的華青數學家們的傑作;其實這個中性策略也沒什麽了不起,核心就是“高抛低吸”。量化沒什麽神秘的;就是數學概率的集合。

13年中小盤也就是創業板的啓動,將中小盤量化中性策略打的粉碎;很多量化都賠的厲害。

18年年末也是如此。量化有兩個特點:一是強化趨勢。量化如何使用,是使用上漲趨勢的量化策略,還是下跌趨勢的量化策略,還是中性量化策略?是基金經理決定的。

诟病的高頻交易,是2010年左右開始的。高頻交易有兩大特征:高換手和低延遲。高換手就是交易頻繁,低延遲是指對信息的響應和傳播速度極快、交易速度快。高頻交易速度到底有多快?國內證券市場是毫秒級別,期貨市場是微秒級別,而海外更是已經達到納秒級,這在普通投資者眼中幾乎難以想象。高頻交易通常快進快出,資金要求小,回報率高。總體來說高頻交易的獲利來源于大數定律: 即每筆交易的勝率只比50%多一點, 但一天中進行大量交易, 最終每天的總體勝率和年化夏普比率就會非常高。

這裏就要說了,高頻算不算量化那?

高頻應該算量化,用算法進行交易的都算。

量化其實是一個挺大的範疇;我們個人使用交易指標;MACD、KDJ、均線啊,這都是量化工具;雖然不標准,但都是初級量化的數據來源。所以量化交易這一詞包括極大。

那我們介紹完了,就要從市場诟病它們和它們自身特點闡述一下它們發展的錯位。

第一個,融券。融券的意義就是爲了防漲。過去我國經曆過05年到08年的三年指數大漲;甚至90年代的3年指數5倍上漲,讓監管都頗爲頭疼。所以發明很多的做空工具;融券就是一個。它是一個防漲的工具。不管你加以什麽穩定啊什麽詞彙修飾。它就是防漲工具。

任何的防漲工具,要看股市的發展周期。也就是投資者的熱情和參與者的量能;防的量能是否有多少是關鍵。

融券那個時候推出沒什麽問題。但是忽略了,我國的證券市場活躍程度發展瓶頸。

我國有多少潛在投資者呀?每年滿18歲的1500萬左右,更20年前上億的每年滿18歲可以開戶的人員比,就剩下15%了。對于我國散戶型市場,開戶率達到了瓶頸。洶湧的投機潮年開戶率1000%甚至2000%那樣的年景不再出現了。也面臨過度的投機潮的降溫。

融券是遏制過度投機潮的巨大秤砣。很大很大的一個砣。狡兔死,走狗烹;實際過度的投機炒過去之後,融券的意義降低了,但仍然有一定存在意義;萬一以後再有過度投機潮,來個驚天大漲那?所以保留工具也可以,但是必須要抑制。

如何抑制,這就是關鍵了。現在抑制融券,是剛從過度發展允許它T+0,甚至限售股都能融券出來,提高了融券保證金從80%到100%;融資和融券是稱的兩端。發展融資就是遏制融券。如何發展融資?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從目前的80%調降到60%就完了。然後提高融券保證金從100%提高120%,提高做空的資金成本。甚至提高到150%,那融券規模自然就大幅降低了。融券的積極性就沒了。

第二個量化的中性策略的高抛低吸;這個是誰造成的?這個是管理層造成的。基金經理肯定比我們更加專業;數據和信息收集的更加有效。當它收集到足夠的數據,證明當前A股IPO供大于求,再融資數量過于龐大;從概率上,采用橫盤中興策略或者看空策略能夠賺錢;而散戶傻傻的追漲那;那自然是它賺錢,我們虧錢了。

也沒必要恨量化。實質量化也是有風險的。你應該怪管理層。管理層,老是防漲、老是亂融資;上市質量下降;造成長期熊市,那怪誰那?

實際這個板子要打在管理層身上。對于市場發展缺乏足夠的定量分析。用大秤砣把股市看漲壓死了。所以聰明的基金經理就用中性策略和看空策略“砸”了股市,賺了錢。

如果是強烈的單邊上漲趨勢,這些中性策略和看空策略的量化,分分鍾就全被秒殺。就象當年2013年被打爆的量化一樣。看錯趨勢了,這樣的看空的量化産品紛紛種虧到清盤。

第三個是高頻。高頻的引用尤其是在近些年,近5年吧,被廣泛的采用。爲啥呀?盤子越大,市值越大,A股從過去10年的20萬億到金天的75萬億,到最高的100多萬億,個子沒漲,砣漲的很大。越來越重了。當時的監管層,發展量化,就是要爲市場提供量能。沒有量能,這麽多股票,這麽大的市值,那就會出現大量零成交的個股。交易機會是買賣中得來的。沒有買賣,還談什麽漲啊?直接就是陰跌了。(所以這裏憤怒的說一句,那些不懂沒量的市場就是陰跌不止的市場的低知低能者,真不配做股票交易;有量才能漲,尤其是在單邊市場,這是基礎數學)

這今年到2023才崩,才量能不足的原因,很大的原因是高頻量化的支持。你願意不願意相信。都是如此。否則量早就不夠了;高頻量化占到了市場的25%,也就是四分之一。一天的量能有2500億是量化高頻制造的。我們實際是學了美國的方式,美國的量能75%是量化高頻的。

但高頻,有高頻的缺點。就是太快。快到把市場的短線機會都搶的七七八八。尤其是機器算法交易;無情感的殺有情感的人,這人類交易者長期必敗。

高頻就是越過了T+0。散戶型市場,最適合發展T+0。因爲人類T+0,是人和人在玩。

那些無腦喊的取消量化高頻,不許T+0;我告訴你,現在取消量化,那市場短缺的25%的量,誰來補充?分分鍾就股市就崩了。A股能跌到500點去;再沒有量,就會在500點到800點之間長期波動了。

因爲量化高頻已經成爲A股身體組織的一部分;你現在嫌棄它了?你說你不要肺了,不要肝髒了;真牛逼!你的找個替代吧?否則A股機體馬上衰竭死了。

量化和高頻大到目前沒有替代嗎?

有!

那就是T+0。人和人的T+0交易;這樣的交易機會,對人類交易者有利。人和人玩,相互之間的盈虧比,比較接近。人和高頻機器玩,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和機器算法高頻玩,基本長期是虧的。

之前撰文,寫過A股按照目前的體量需要2.43萬億的日成交才是健康的,才能維持跨年長牛。

如果冒然的全面取消量化高頻,那就是一場災難。所以,現在用T+0去取代一部分量化和高頻的造量功能。就變得很有必要了。只有這樣,A股才能走出一條健康的道路上來。

再,就是必須長時間堅持資本市場的“以投資者爲中心”。以服務實體經濟什麽什麽的,都不能淩駕于以投資者爲中心的核心思想經營建設上。

那些用量化、高頻刺激市場的曾經的經營者,也都是國家裏金融界一時的人傑啊;曆屆的管理層,也是一時的俊才。爲啥A股搞成這個熊逼樣?

不就是脫離了“投資者爲中心”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嗎?

想多發點股票,多爲企業融點資,想迎合大領導,看我爲實體經濟做了多大的貢獻?上市多少?融資多少?誰不想進步那?

但是這是慨股民、投資者之慨啊。燒了股民的錢,染紅了他的頂子。但最近越來越不好染了,證券監管層成了高危行業。

因爲面對的是憤怒的長期賠錢的投資者呀。2.2億人!能好嗎?

所以,平靜下心的監管層,想有作爲的監管層。有收斂那顆“爲實體經濟服務”撈政績的心;承擔起爲投資者負責的責任。雖然這責任繁重並且瑣碎,費力不討好。但這就是這樣的工作。抗的住上,對得起下。這就成功了。

市場質量因很關鍵,決定了能否漲的住。年年約束企業回購注銷;管控住大股東非法減持和操縱市場、內幕交易、欺詐發行、強制分紅等。這是絕對能不能漲住和穩定的關鍵。(但不是漲的關鍵,漲,是靠量的。)

說回來,A股當前,進入成熟期了。量能不足是大事兒,非常大的事兒。成敗在此一舉。應該果斷推行T+0,給市場進行補量。當然要采用考試的方法,讓有能力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進行T+0交易;畢竟世界各國T+0實施的都各有特色;我們也該有自己的特色,不必照搬日本、印度、美國。

考試是我們的特色。期權開通考試;‘創業板’開通考試;科創板開通考試;北交所開通都考試。發揮考試的特色。讓投資者充分了解T+0的風險和風險點,避免過度投機。

有效健康的活躍市場,這才能長期健康上漲;質量因和動力因雙結合,這樣才是發展之道。

0 阅读:38

海澤鈞

簡介: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