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後的樓市將怎麽發展?李嘉誠早就說過,我們要做好2個准備

海藍聊房 2024-02-15 14:29:33

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麽?恐怕當屬在不著急結婚的前提下,于2018年房價最高時買了房,結果現在,硬生生跌了近50萬,雖說是自住,但心裏要是沒點兒想法那肯定是假話。

和我同樣下場的人,恐怕不是少數,甚至還有人比我摔得更慘,比如之前文章裏寫過的,東莞松山湖萬科金域松湖項目的一位業主,2020年600萬購房,到2023年挂牌出售,280萬都沒人要。

不得不說,這一輪樓市的調整超乎想象,大批普通業主和投資者損失慘重,但如果追根溯源,我們不難發現,調整的開端其實還是從國家下定決心讓房企擺脫高杠杆模式,提出“三道紅線”開始。

而事實也證明,政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房企停止瘋狂擴張,不得不開始處理自己的債務問題,處理得好,萬事大吉,處理不好,那就是負債爆雷、爛尾延期,再嚴重些,破産跑路。

從中可以看出,政策對樓市發展具有導向作用,但不能否認,其引發的負面影響很大,像爛尾這種破事落到一個普通家庭頭上,那就是一場災難。

然而從整體形勢來看,情況也並非一發而不可收拾,正如中國房地産報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在購房利好、房企融資等衆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一些較大的金融風險已經得到控制或得到較好的防範化解,市場回暖向好的趨勢不會變。

樓市不能長盛不衰,所以有了現在的下行調整,但同樣,它也不會一衰到底,而今年,就是樓市企穩回暖很關鍵的一年,那麽未來的樓市,將會是什麽走向呢?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一點,過去“高負債、高杠杆、高周轉”的模式不會卷土重來。

其次,相關部門也屢次表態,要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其中包括堅持“房住不炒”,建立“人房地錢”聯動機制,也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大工程。

除此之外,最爲關鍵的,應當是商品房和保障房的雙軌制運行模式。

2023年8月份,國常會審議通過《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我挑出意見中比較重要的幾點:

1.加快保障房建設短板,提高保障房在住房總供給中的比重,著力解決工薪收入群體買不起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又供給不足的突出問題。

2.實施封閉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違法違規將保障性住房變更爲商品住房流入市場,如果保障房長期閑置、需要轉讓等情況,政府予以收購。

3.推動建立房地産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産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另外根據經濟觀察報的消息,截止到今年1月末,已經有廣州、深圳等19個城市披露了自己在2024年的保障房建設規劃,合計在今年籌集建設10萬套配售型保障房。

從指導意見和保障房規劃中可以看出,未來保障房還會加大力度建設,而且注定與商品房不同,其中保障房解決的是安家問題,讓我們有家可住,而商品房追求高品質,屬于改善型住房,是條件較好的家庭所購買的。

其實“保障+商品”的雙軌制運行模式,李嘉誠早在多年前就曾經提過,他表示:內地房地産市場的頑疾,是必須解決億萬剛需居住問題,通過學習新加坡,多建公租房、保障房。

現在來看,李嘉誠所說的,正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而在這種新模式下,我們要做好兩手准備。

第一,好房子要留住。

這裏的好房子,並不是單單指地段,還包括質量、顔值、環保、安全、智能、物業服務水平。只有這樣的房子,才稱得上是未來高質的改善類商品房,保值和增值能力較強。當然了,在購房時最好可以多多關注這些點。

第二,別把普通房子看得太輕,適時出手就好。

很多人看到雙軌制後,認爲現在的商品房“高不成低不就”,未來會越來越沒有市場,所以價格會大跌,應該趕緊出手,但我認爲,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要明白,保障房是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安家問題的,所以戶型並不會特別大,例如福州首個配售型保障房項目,三種戶型分別爲45平、60平、75平。

很顯然,這種小戶型兩口子住是沒問題的,可如果加上父母和兒女,那就比較擁擠了,因此現在的商品房,在未來還是有市場的,會是這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換購改善房時的首選。

綜上,不用因爲雙軌制而過度焦慮,根據市場行情適時出手就好,就比如現在的二手房市場不好,但在政策的作用下,有回暖的苗頭,那我們可以等等,等市場回暖後再賣掉。

總而言之,隨著雙軌制逐漸完善,老百姓的購房焦慮將會有很大的反轉,甚至連購房影響生育的這一情況也會有所轉變,而那些高質量商品房的價格或許會很高,但那也不是普通家庭該考慮的,漲得再高也影響不到自己。

0 阅读: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