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熬過黑夜,寄望小米SU7成爲及時雨

華爾街科技眼 2024-03-30 20:30:31

3月28日晚,已經拉滿期待值的小米首款全電新能源汽車SU7終于面世。

有趣的是,發布會主打一個“OPEN”。造車新舊勢力皆來捧場,包括“蔚小理”的三位創始人李斌、何小鵬和李想,以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等,發布會可謂排面十足。

價格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盡管在此前,雷軍在發布會上喊話:“但凡有這種表現和配置的,都得40萬以上!”小米總裁盧偉冰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再次強調小米SU7會“有點貴”。

事實上,SU7定價並不高,標准版售價21.59萬元,Pro版售價24.59萬元,Max版售價29.99萬元。

有意思的是,當小米SU7價格公布時,蔚小理創始人的表情被抓拍下。除了做SUV的李想能夠“事不關己”地傻笑出來,身邊的何小鵬和李斌表情都有些尴尬,網友們也迅速爲照片配上OS。

從上市前的預熱到發售當天的出場人物設計,雷軍和小米團隊的營銷方案環環相扣,與小米相關的話題霸占熱搜榜,讓小米SU7從不被看好變成有望熱賣的爆款。

SU7上市,意味著雷軍和小米熬過了黎明前的黑夜。在2023年集團營收下滑的時點,SU7的出現可謂及時雨。

小米SU7劍指純電轎車前三名

小米對21.59萬元起的SU7寄予厚望,盧偉冰稱集團希望小米SU7能夠在純電豪華轎車領域賣到前三名。

財報顯示,2023年小米集團全年研發支出191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小米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爲67億元(不含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相關的股票薪酬費用8億元)。

可以看到,汽車占據了小米研發費用中相當大的比重,公開披露的投入累計已達98億元。2021年雷軍官宣小米造車時宣布,計劃首期投入100億元,未來十年投入100億美元。也就是說,目前小米造車的進度是完全符合雷軍預期的。

在造車這件事上,後來者小米並不占天時,但SU7的價格可能會帶來“人和” ,那麽小米SU7競爭力幾何,在市場中會面對哪些“攔路虎”?

從參數上來看,小米SU7算是一款配置比較全面的新能源汽車,標准版配400V平台,73.6度磷酸鐵锂電池,CLTC續航700公裏,搭載了基礎版智駕能力,以及220kW的單電機;SU7 Pro版同樣是400V平台和220kW的單電機,升級爲94.3度磷酸鐵锂電池,CLTC續航830公裏,搭載了高階智駕能力;SU7 Max則采用了800V高壓碳化硅平台、101度三元锂電池、CLTC續航800公裏,搭載了高階智駕能力,以及479kW的雙電機配置,但價格已經進入30萬區間。

從配置上來說,小米SU7標准版賣21.59萬元起絕對不貴,但也並非沒有缺點。比如400V平台、磷酸鐵锂電池成本較低,不支持800V高壓快充;真皮座椅、25個揚聲器做成選配,而這些在很多競品車型上都是標配。另外,純電轎車市場畢竟是紅海市場,競爭極爲激烈,小米SU7將面臨衆多同類競爭車型和差異化車型。

首先,從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按品牌排名來看,前三位比亞迪(約287萬台)、特斯拉(約180萬台)及寶馬(約50萬台),是已經形成規模的頭部力量。除了宣布不再全面電動化的寶馬之外,比亞迪和特斯拉都具有各自穩定的用戶群體。比亞迪電車的優勢在于經濟實惠,性價比用戶會選擇7.98萬元起的比亞迪秦PLUS;特斯拉在品牌、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也比初出茅廬的小米更有吸引力。

小米SU7還要面對造車新勢力們。目前,理想、問界等專注SUV的車企占據銷量榜前列,想買大車的用戶也不會考慮小米SU7。專注豪華純電轎車的蔚來,可能是最擔心小米SU7的車企。不過,蔚來今年會推出新系列阿爾卑斯車型,預計售價20萬元起,將直接與小米SU7競爭。

另外,全新極氪001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手,其配置非常高,包括全系標配8295智能車機芯片、全系標配激光雷達、大容量800V動力電池等,售價26.9萬至32.9萬元,部分“配置控”用戶認爲該車型優于小米SU7。

目前,小米SU7“大定”量已經超過5萬台,成績非常理想,甚至超過華爲問界。當然,後續能否持續熱銷,還要看用戶提車後的口碑,以及競爭車企們的針對性動作。可以肯定的是,小米集團對SU7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汽車、手機、IoT産品形成“人車家”全生態,帶來第二增長曲線。小米SU7的銷售成績,將會在2024Q2財報中有所體現,也將影響小米集團2024年的全年業績。

手機量額齊跌,總營收負增長

2023年,小米集團面臨的增長壓力不容小觑。

財報顯示,小米集團2023年全年營收2710億元,同比下降3.2%;經調整淨利潤193億元,同比增長126.3%。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營收732億元,同比增長10.9%;經調整淨利潤49億元,同比增長236.1%。

導致小米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銷量、收入雙雙下滑。作爲小米三大業務板塊中的絕對主力,智能手機去年營收1575億元,同比2022年下降5.8%,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從59.7%下降至58.1%。小米方面表示,智能手機業務營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出貨量及ASP(平均售價)下降。

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爲11億部,同比下降4%。其中,小米以1.45億台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占12.5%市場份額,同比2022年下降4.7%。第一名蘋果市場份額達20.1%,並實現3.7%的增長;三星則以19.4%份額位居第二。

針對智能手機銷量下滑的情況,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溝通會上解釋道:中國市場ASP實際上同比增長了19%,小米14系列帶動了公司在3999元以上高端市場的銷量。海外業務是造成下滑的主因,其中印度市場的重點在于回歸健康狀態,暫未推動高端新機上市;而拉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仍以中低端産品爲主,旨在拓展市場,ASP很難提升。

好消息是,雖然小米手機銷量有所下降,但其利潤率則在不斷提升。財報顯示,2023年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爲14.6%,同比增長5.6個百分點,說明小米 “規模與利潤並重”的經營新方向頗具成效。

其他業務方面,2023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産品營收801億元,同比微增0.4%;互聯網服務營收301億元,同比增長6.3%,主要是由于廣告和遊戲業務增長。

談及2024年預期,盧偉冰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我們確定了2024年小米整體的經營策略,是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采取更加積極進取的策略。2024年小米的目標是實現全品類和全市場的增長,持續拉近與三星、蘋果的差距。”

從財報中不難看出,小米集團高度依賴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占比達到59.7%。然而,繼續賣出更多手機對于小米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首先,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有限,Canalys給出的預測數據是4%。其次,蘋果、三星依然牢牢掌握全球手機市場近40%的份額,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更加強勢。小米手機銷售額增量的部分則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和海外中低端市場,競爭對手包括華爲、OPPO、vivo等,競爭極爲激烈。

海外市場方面,由于地緣政治等方面原因,小米折戟印度市場,還需要很長時間進行調整。而印度方面不斷在政策上加碼,如中國企業要聘用印度人管理印度分公司、中國企業要和印度本地企業合作生産智能手機,讓市場前景更加不明朗。

歐洲市場方面,小米2023年以17%市場份額位居第三,但同比下滑10%。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歐洲市場幾乎被三星和蘋果牢牢占據,小米很難再獲得更大的市場。至于北美市場,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小米選擇暫不進入。

也就是說,高度依賴手機業務的小米,除了國內大本營之外,印度、歐洲兩大主流市場都很難實現增長了。即便通過提升ASP來提升利潤率,也終究是需要銷量來支撐。于是,造車就成爲了小米的第二增長曲線。

0 阅读:10

華爾街科技眼

簡介:理性看待商業世界 審慎研判科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