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滅亡,處處透著一股詭異

我是曆史其實挺有趣 2024-05-10 11:30:08

(朱溫 繪像)

唐末,朱溫。

朱溫最近的心情很好,可以說是出奇的好。

他在正面戰場上屢次擊敗了老對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聲勢大振,往北到黃河,往南到淮水,往東到海濱是往西到蒲陝,全都被朱溫控制了。

而且,這個階段的朱溫已經徹底架空了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完全掌握唐朝軍政民大權,那是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兼備九錫之命,可以說朱溫的待遇超過了西漢的蕭何,而他的權力則超過了東漢的曹操,離當皇帝就差一步了。

如果朱溫想要當皇帝,早就已經被嚇破膽的李柷肯定會乖乖的讓出位置,但是真正的問題是,底下的這幫唐朝大臣們不知道會不會接受自己這個新皇帝。

首鼠兩端的士大夫不少,可是忠貞不移的士大夫也有很多,他們萬一和自己唱反調,萬一和自己死磕,那還真挺麻煩的,自己鬧心不說,社會輿論也不好,對于新政權的穩固也非常不利。

就在這個時候,朱溫身邊一個叫做李振的親信大臣提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意見,那就是,你覺得誰會反對你,誰對你未來的帝王之路不利,那麽就抓緊時間全殺掉。

李振,我們之前提過,他字興緒,是曾經的唐朝潞州節度使李抱真的曾孫,當然到李振這一代,李家已經沒落,淪爲了平民。

年輕的李振背負著興複家族的使命,但是中晚唐的黑暗政治使他仕途不順,考了好幾次科舉都接連落榜,可以說這人的經曆和黃巢是差不多的。

(李振 形象)

黃巢有能力搞出浩浩蕩蕩的大起義,李振可沒有那個能力,但是他還是比較會投機的,黃巢起義之後天下大亂,他認爲汴州朱溫有前途,于是投奔朱溫,成爲了朱溫的幕僚,朱溫創業前中期,李振還給朱溫出了不少點子,由此他逐步進入朱溫集團的核心,成爲了首席智囊,那身份地位可就不一樣了。

從朱溫挾持昭宗李晔開始,李振因爲是朱溫的人,他在朝廷裏就橫行霸道,誰也不慣著。

作爲朱溫的爪牙和基本意志執行者,他經常往來于朱溫的大本營汴州和唐末的新都洛陽之間,主要工作就是對朝廷各個部門和系統嚴加監視和控制。

李振權力極大,對于朝廷官員擁有隨意升遷和任免的權力,而且他這個人性格古怪,好像每次都故意針對別人一樣,他一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的官員要麽降職,要麽處分,反正回回都得被李振給收拾挺慘,這幫大臣們當然痛恨李振,于是給他起了個鸱枭的外號。

鸱,同吃音,有時候被代指爲一種貓頭鷹,傳說貓頭鷹這種動物能預感人的死亡,哪裏有人快要死去,貓頭鷹就會飛到哪裏去晝夜鳴叫,意思是這李振就像亂叫的貓頭鷹一樣,他到哪兒去,哪兒就倒黴。

李振對大唐朝廷很反感,因爲朝廷沒有給他展示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李振對大唐的臣公們更加反感,因爲他認爲正是這些所謂的衣冠大族們從中作梗,才會導致當年自己的懷才不遇,于是幹脆主張把礙事的大臣全都殺掉。

而就在這個時候,朝廷裏另外一個叫做柳璨的大臣也找到朱溫,支持李振的想法,並且還爲朱溫提供了一份殺戮名單,名單上一眼望去,全都是朝廷大員。

(柳璨 形象)

按理說,這個柳璨還出身于河東柳氏,和唐朝書法家柳公權還有點親戚,他幹嘛要跟著李振一起迫害朝臣呢?

這個世界上也許有無緣無故的愛,因爲你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生善良,就喜歡做好事兒,就喜歡關愛別人,但是這個世界上肯定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仇恨都是有原因的,而柳璨記恨大臣們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柳璨這人年輕的時候很受皇帝賞識,但因爲升官升的太快,從普通大臣到同平章事(也就是拜相)只用了不到三年多的時間,因此朝廷裏很多同僚都有點看不起他,不太待見他,認爲他資曆不夠,不該坐到現在的這個位置,這柳璨在大唐官僚裏備受打壓,所以他才轉投朱溫,還把當年那些排斥打壓自己的大臣列了個單子送給朱溫,就是希望借朱溫之手把他們給殺掉,以泄自己心頭之恨。

于是,在李振和柳璨的策劃下,大唐朝廷裏三十多位重要崗位重要職能的大臣全都被綁到了滑州的白馬驿站,悠悠河水面前,大唐朝廷的股肱之臣和忠于皇室的士族人物被屠戮殆盡,全殺了。

人都殺完了,在一旁監斬的李振還不解氣,指著屍橫遍地的場面哈哈大笑道:

這些官僚們生前自命不凡,一個一個都說自己是名士,認爲自己是清流派,現在他們死了,我把他們投入河中,讓他們永遠成爲濁流。

當然,厄運不止官僚階級,在內宮之中,同樣的殺戮還在上演。

在朱溫的授意下,曾經弑殺昭宗李晔的將領蔣玄晖在宮裏擺下宴席,把昭宗李晔成年和年紀稍大的兒子全都邀請來赴宴,這些人是昭宗的兒子,也是哀宗的兄弟,他們都是唐朝的藩王,按理說應該有點政治警覺性,這種由朱溫親信,又是有弑君前科的蔣玄晖組的飯局,肯定不能去啊,這不純純鴻門宴麽,但無一例外,他們受到邀請之後全員赴約,都去了。

(蔣玄晖 形象)

宴會之上,他們大快朵頤,酒足飯飽,然後被早就埋伏好的衛兵們用繩子逐個勒死,最終抛屍井中。

後人看曆史,總是會處在一個上帝視角,因爲畢竟我們知道後來事情的發展嘛,所以我們總是會認爲古人做的不對,做的不好,做出的選擇太離譜,就比如這幫唐朝諸王們,作者下意識的就會認爲他們太蠢了,這頓飯就不應該去。

但其實,作者未必真的有古人聰明,而是作者不能體會古人的心境。

是啊,這樣危機四伏的境地,這樣十分明顯的黃鼠狼請雞吃飯,誰會看不出來?誰會覺察不到危險?一個兩個察覺不到?難道九個人都察覺不到?

所以,也許並不是諸王們蠢笨到了不知道這頓飯就是斷頭飯,而是他們當時,已經別無選擇。

吃不吃這頓飯,他們最終的命運,都是死去。

大臣們死了很多,皇族們死了很多,余下活著的大臣們也是降職的降職,調走的調走,朝廷人事系統來了個徹徹底底的大洗牌。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爲執行朱溫篡權計劃的爪牙,李振,柳璨,蔣玄晖這三個人的下場也不是很好。

蔣玄晖因爲是朱溫身邊的紅人,遭人妒忌被誣告,加上他的確替朱溫幹了太多的壞事兒,人神共憤,朱溫也需要一個背鍋的,所以朱溫還沒篡位登基,就提前把蔣玄晖給殺掉了。

柳璨和蔣玄晖死因差不多,一是遭人算計陷害,二是朱溫本來也不想留著他了,所以他也在朱溫改朝換代之前被殺掉了。

而至于那個要把清流變成濁流的李振,下場也很慘,這事兒我們放到以後再說。

(日落九世紀 唐朝滅亡)

一場一場的政治清洗終于結束,伴隨著無數的人頭落地,忠于李唐皇帝的士族高官們被徹底一掃而空,隨之結束的,還有從中晚唐開始任何一位帝王都沒能解決的黨爭問題,也不存在了。

士大夫們的屍體在渾濁的河水中緩緩下沉,這個龐大帝國的法規法律,禮儀道德,曾經的光輝榮耀,無數的嘔心瀝血隨之沉入曆史的河流。

公元907年三月,唐哀帝禅帝位于朱溫,唐朝正式滅亡。

一般來說,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時候,無論是大一統的,還是割據政權,到了分崩離析,再不存在的這個節骨眼兒上,要麽是轟轟烈烈的,要麽是異常悲壯的,反正動靜肯定很大,場面也一定是壯觀的,比如被攻破的城門,遍地的骸骨,燃燒的宮殿等等,但唐朝的滅亡卻很安靜,大唐帝國滅亡的時候沒有發出任何一聲轟隆的巨響,只聽到一陣低沉的嗚咽。

或許,在人們的心中,大唐已經“滅亡”了很多回了。

從安史之亂到泾原兵變,從天子九逃到國都六破,所有的信心和希望一次一次的被消耗殆盡,什麽都不剩了。

麻木了,已經麻木了。

可惜麽?的確是挺可惜的,大唐王朝曾經國力巨大,經濟繁榮,文化多元化,可以說一度是世界上最爲強盛的國家。

在公元735年,堪稱大唐最有名氣,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李白曾經寫下了這的詩句:四門啓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

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李白和唐朝千千萬萬的子民們一樣,他們快樂,沉浸其中,他們不擔心戰爭,饑荒,災禍,他們認爲,世世代代都會如此,幸福會永遠延續下去。

可是沒有人知道,盛唐就那麽突然結束了,余下的只有中晚唐的掙紮不甘,以及在掙紮不甘時所持續的劇痛。

多年之後,公元758年,另外一位很有名氣的詩人王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王維的卒年,是公元761年。

直到生命消逝的三年前,詩人還在念念不忘當初那個,美好的時代。

1 阅读: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