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主席審閱授銜名單,卻劃掉一位大將:此人不授銜,另有重用

洞鑒五千年 2024-05-06 15:21:12

在19545年的時候,新中國首次授銜,爲衆將領授予了軍銜,但其實在這之前,評定任務十分地艱巨繁雜,期間遇到了不少的問題。

在授銜之前的前幾年,關于授銜的話題討論了很久,也開了很多長會議,而在1950年的時候,軍銜、獎勵的准備工作正式提上議程。

衆所周知,在別的國家,軍銜制度很早之前就存在,而在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兩黨合作的時候,爲了方便辦事,我黨曾給一些人授予了軍銜。

但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並不是大型的授銜,1945年9月有6位幹部被授予軍銜,其中就有陳雲、葉季壯、伍修權。

到了1948年,淮海戰役還尚未結束的時候,中央領導人們再次將軍銜一事提了出來,但並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之所以被提起,其實也是因爲上下級領導協同作戰的事情,比如有時候需要兩隊人一起作戰,那麽指揮權該給誰,曾因爲這個發生過扯皮。

然而在新中國建立後,當這件事情還沒落實的時候,抗美援朝爆發了,而這次我們又要與朝鮮軍民站在一起作戰。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戰場即課堂,隨著在戰爭中的變化,各個軍種被劃分了出來,這也意味著我黨關于軍銜制度必須要提上日程。

1953年的時候,抗美援朝瞬間結束,而中央軍委也發出文件,指示擬于7月份開始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軍銜評定工作就已經展開了,之所以在1955年才進行授銜儀式,是因爲評定是一個任務量大的工作。

在1955年授勳大典前夕,評銜小組的工作人員終于擬定好了名單,後來拿給毛主席過目,但隨後毛主席劃掉了一個名字。

面對毛主席的舉動,工作人員感到十分疑惑,對此毛主席做出解釋:“他就不參加授銜了,我另有重用!”

實際上,被毛主席劃掉的人是二野的“三號人物”張際春,他有著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爲新中國作出不少貢獻。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張際春的事迹,只有少數讀過黨史的人了解他,而張際春其實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在革命期間,張際春做過宣傳部長,搞過大兵團的後勤,還任職過劉鄧大軍的政委,是劉鄧二人最默契的搭檔。

更重要的是,張際春有著非常大的能力,但是他始終沒有架子,永遠都是那麽謙和,因此在軍中受到一致好評。

張際春是湖南宜章人,算是毛主席的半個老鄉,1926年在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中表現突出,後來受到黨組織的賞識,便加入了共産黨。

在當時的紅軍隊伍裏,張際春算是有文化的人,文筆十分出色,寫得一手好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視。

對于張際春,毛主席從不缺乏對他的好評,曾和朱老總說:“張際春是個人才,一定要好好栽培。”

有了毛主席的這句話,張際春在黨內的地位水漲船高,而張際春也非常感激毛主席,後來毛主席被“冷落”,張際春還曾幫助毛主席。

他也沒有讓主席失望,在關鍵時刻給予了主席最強力的支持。

總之不論到了什麽時候,張際春始終堅持毛主席的領導,而他也成爲了毛主席身邊的紅人。

在中原野戰軍中,張際春在政治方面很有建樹,按理說,出身二野的陳赓被授予開國大將,張際春也完全能夠被授予開國上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張際春被調到別的地方,也就是說他離開了軍隊,而當時軍委有個規定:不在部隊中的幹部不授銜。

對此,毛主席二話不說就劃掉了他的名字,後來張際春的發展也很順利,還當選爲第二屆、第三屆政協常務委員。

3 阅读: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