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潼關破後唐玄宗不逃走,守長安,能守住長安嗎?

尋根拜祖 2024-05-01 11:00:53

如果單從軍事角度講,潼關丟失後長安肯定守不住,但如果將政治因素算進來,其實長安未必不能守,唐玄宗的怯懦才是長安淪喪的罪魁禍首。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初九,叛軍占領潼關,長安門戶大開。消息傳來,京城一片惶恐,大批人群逃往南山以避禍。

帝國生死存亡之際,唐玄宗表現出了責任與擔當,他振臂一呼:朕將禦駕親征,誓死保衛京城!

這一嗓子氣吞山河的吼叫穩住了人心,臣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不愧是皇帝,他老人家都不怕死,咱哪能當縮頭龜?于是大夥兒走夜路吹口哨,壯著膽兒過日子。

六月十二日一大早,大臣們跟往常一樣來上朝,當他們走進大明宮時看到了令人驚訝的一幕,只見宮內亂成了一鍋粥,宮女、太監、士兵呼喊奔走,有人哭有人叫,還有人大包小裹往外跑,還有人持刀四處搶掠,甚至連老百姓都牽著毛驢闖進來了。

走錯地方啦?沒錯啊,是皇宮啊,咋比菜市場還亂呢?

再一問,大夥兒驚得魂飛魄散,原來,半夜時分皇帝跑路了,此時的皇宮成了無主的“廢棄豪宅”。

我去,皇帝的套路夠深呐,敢情老李給咱放了個煙幕彈,爲自己逃跑創造條件啊!于是醒悟過來的大臣們扭頭就跑。

就這樣,大唐帝國的首都就成了一座無人防守的空城,叛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城。那些沒來得及跑的官員們爭先恐後地湧向安祿山,紛紛跪拜迎接。

洛陽和長安的先後淪陷,標志著大唐帝國已經命懸一線,如果不是“馬嵬驿之變”後唐肅宗奪得皇位,估計大唐就亡了。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待這段曆史,假如唐玄宗不逃跑,而是死守長安,到底能不能守得住?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算一下軍事帳,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

安史之亂爆發時,大唐各大藩鎮的兵力接近50萬,其中幽州、盧龍,以及部分河東軍成了叛軍,人數接近20萬。

以長安爲中心的關中軍隊,包括禁軍在內合計兵力約8萬,明顯處于“外重內輕”的狀態。之所以形成這個尴尬的局面,跟府兵制的破産有關。

唐朝初年,兵源由折沖府提供,全國四百多個折沖府大多集中于關中、關東一帶。士兵們訓練在地方,定期“番上”,到長安或者邊地執行服役任務。

隨著供養府兵的土地資源枯竭,兵源沒了,于是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各藩鎮自行募兵,兵源就地取材,各藩鎮的士兵大多出自于邊鎮。

邊鎮戰事不斷,因此軍隊的數量很龐大,而內地無戰事,中央軍逐漸淪爲“保安”,數量也隨之銳減。

所以,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玄宗可調動的兵力非常少,只能拆東牆補西牆。

如何拆補呢?一方面,他將關中的軍隊悉數發往潼關,同時征調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四大軍鎮的部分兵力,以及臨時招募的士兵,湊成了一支三十萬人的軍隊。

遺憾的是,由于唐玄宗胡亂指揮,非要逼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靈寶一戰損失20萬。叛軍乘勝追擊攻克潼關,剩余的十萬人馬也潰散了。

潼關丟失後,守衛長安的軍隊還有多少人呢?史書沒交代,咱們可以推算一下。

由于之前唐玄宗已經將能調動的人馬全都發往潼關了,估計他身邊僅剩少量禁軍,人數應該不會超過一萬人。

這個數字我們可以從其它史料推測。

當初楊國忠擔心哥舒翰對自己不利,便向唐玄宗建議另外訓練一支隊伍,這表明京城的兵力已經非常空虛。

唐玄宗同意了,于是楊國忠招募精兵三千,用于宿衛皇宮,又另外招募了一萬人,屯駐于霸上,以防止哥舒翰偷襲長安。

從這個細節來看,三千人對于皇宮宿衛就已經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屯兵霸上也是在抽調不出來士兵,只能臨時招募,可見長安的兵力僅夠維持治安了。

唐玄宗逃離長安時,隨行的禁軍只有3000人,其中一千是陳玄禮的左龍武軍。當時關中已經是兵荒馬亂,唐玄宗遠遁蜀地,路途很不平安,這種情形下只帶了三千人,可見禁軍人數少得可憐。

從這兩個間接證據,我們大致可以推論,長安當時的兵力應該不會超過一萬人。

以一萬人對付數量龐大,而且氣勢正盛的叛軍,似乎一點勝算都沒有。所以,唐玄宗放了煙幕彈後就趕緊跑路了,留下來負責鎮守長安的京兆尹崔光遠也很識時務,他不等叛軍攻城就主動繳槍了。

不過,賬不能這麽算,如果我們將算盤打得“精”一點就會發現,其實守長安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叛軍雖然有20萬之衆,但攻打長安的兵力其實只有2萬。

安祿山從範陽起兵,從河北打到河南,又從關東打到關中,隨著地盤的擴大,兵力也不斷被稀釋。您可能會說,叛軍也會補充新鮮血液嘛。

確實如此,但請別忘了,那些“新鮮血液”的戰鬥力很低下,否則當初叛軍就不可能勢如破竹了,所以叛軍數量的增加也帶來一個很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整體戰鬥力的下滑。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那就是在河北戰場,叛軍遭遇了郭子儀、李光弼、顔真卿的奮力阻擊,在睢陽戰場、南陽戰場,叛軍又分別被張巡、魯炅拖住腳步,極大地分散了他們的兵力。

崔乾佑以兩萬兵力打敗三十萬唐軍,這其實是個偶然,如果不是唐玄宗犯下戰略性的錯誤,叛軍不可能有這個機會。

叛軍其實也心知肚明,所以當唐玄宗棄城逃跑後,叛軍竟然不敢攻城,圍著長安轉了整整十天,反複確認沒有陷阱後才進了城。

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麽說,只要唐玄宗堅守城池,同時招募士兵,動員全城百姓共度國難,叛軍沒那麽容易拿下長安呢?

我覺得完全有可能,首先,叛軍只有兩萬人,在後援到達之前他們根本不敢攻城。這十天的時間就是機會,足夠做出很多的防禦舉措。

其次,唐玄宗的政治影響力不容低估,只要他守在長安,無論對叛軍,還是對唐軍的影響都非常大。

安祿山起兵打出的“清君側”的旗號,目標直指楊國忠,他敢直面唐玄宗嗎?雖然最終他一定會私下面具,但那份對唐玄宗與生俱來的畏懼之心還殘存,這必定會讓他畏手畏腳,甚至會因此延誤戰機。

對唐軍,以及大唐的臣民來講,皇帝以天子之身死社稷,那將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全國總動員,即便那些對朝政不滿的人恐怕也會因此放下成見,同仇敵忾共赴國難。

請不要低估了精神的力量,張巡的睢陽保衛戰、魯炅的南陽保衛戰就在眼前,唐玄宗的號召力還不及他們兩個人嗎?

相對于叛軍,唐軍缺的就是一口氣,只要唐玄宗有辦法將臣民們吐盡惡氣,充盈中華民族的正氣,安祿山必敗。

那種狀況下,安祿山將面臨進退兩難,如果要想拿下長安,他必須發重兵。可是如此一來,各地的勤王兵一定會雲集長安,這場守衛戰就成了畢其功于一役的決戰,患得患失的安祿山肯定不願意。

當然,唐玄宗需要堅守一段時間,給勤王兵爭取時間,這確實是一場豪賭,他有豪賭的資本嗎?

我覺得有,是因爲唐玄宗有後手。當然,這個“後手”並不是指他個人的保命底線,而是大唐帝國的後手。

這個“後手”就是太子李亨,唐玄宗可以將他送出城,組織勤王兵馬,自己留下來死守長安。唐玄宗甚至還可以做得更絕一點,他提前禅位,將皇位讓給李亨,自己以太上皇名義守城。

如此一來,即使長安守不住,大唐帝國的根保住了,唐玄宗本人的生死已經不會對大唐形成致命傷害,相反,如果他遇害,那將是安祿山的致命傷。

這種悲壯的局面安祿山能扛得住嗎?當他兵臨城下,唐玄宗坐在城頭,告訴叛軍說,城破之日便是自己身死之死,估計城下的士兵人心瞬間就散了。

這就是政治賬,它所能發揮的威力絕不亞于軍事。

遺憾的是,唐玄宗已經墮落爲不負責任的自私鬼,他只想著保命,把自己的命看得比大唐帝國的前途還要重要。這種情形下,別說兵力不濟,即使再給他五十萬人馬也會被他敗光。

1 阅读:544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2:16

    長安並不是什麽易守難攻的堅城[摳鼻]長安地處關中,而關中又素有四塞之國的美譽,只要有一個方向失守,長安也就無險可守了。這也是唐朝期長安會六次陷落的原因[呲牙笑]

  • 2024-05-08 21:57

    讓胡人撐管控軍事的後果

    小二上壺茶 回覆:
    那其實就是關攏世家與河東世家的交鋒,再加上李隆基的自大,不說同羅部的兩三萬騎兵和要安西的陌刀兵。20萬人使用的軍糧器械等物資儲備和轉運,那就瞞不了國家的耳目的,
  • 2024-06-03 11:34

    呵呵,不走,第二個苻堅,崇祯帝罷了。既然反了,還談什麽情義。不是人人都是慕容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