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不少青年人愛上“每周一山”,他們說“有種變成野人的感覺,很原始很放松”

山東商報 2024-05-10 20:25:27

“每周一山”,如今已經成了濟南90後姑娘Ava生活的一部分,短暫地與工作與學習告別,去接觸大自然,從繁忙世界逃離,她一時間忘卻了煩惱迷茫。徒步,給她帶來的是放松惬意的空間,她調侃自己愛上了“野人的感覺”。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徒步活動很受歡迎。有報告顯示,2023年,戶外已逐步走向生活化、全民化,徒步成爲戶外三大頂流之一。在濟南,徒步愛好者的數量也日益增長,成爲青年人群的生活新方式。專業人士提醒,在徒步中,一定做好安全措施。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孫倩 實習生 昂國梅

從繁忙世界逃離

90後姑娘Ava,是一名山東女孩,以前,她總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關于濟南龍洞風景區的帖子,藏龍澗中險峻的地勢和秀麗的風景令她心馳神往,但因爲山裏沒有信號、山路較崎岖複雜,一定程度的危險性使她一直不敢隨意前往。

2022年3月,她第一次跟著具備多年徒步經驗且熟悉地形的朋友來到龍洞風景區,從此,開始了“每周一山”的徒步之旅。

她在家附近乘坐地鐵3號線,從花園東路站到龍洞站,6站的距離,全程18分鍾,出了站再走一小段,就到了龍洞山下,“這座山離市區很近,站在山下,就仿佛從繁忙、現代化的世界中逃離了出來,一下子來到另一個世界,回歸山林。”Ava調侃,“有種變成野人的感覺,很原始很放松”。

進龍洞山的入口有很多,從龍洞山下的停車場出發,一路延伸出很多條可徒步的線路,到黑峪、到鳳凰台、到馬蹄峪……特別是陡峭的“一線天”,坡度較大,徒步者需要緊緊抓住扶手才能攀登上去,通道狹窄,只能通過兩列人,但也沒有阻擋徒步愛好者的熱情,人多的時候甚至需要排隊,一個接一個的通過。

一路上,不管走哪條路線,都能碰到同樣的愛好者,有人在兩棵樹之間紮好吊床悠閑地享受片刻甯靜;有人席地而坐在野餐、打牌,或者是組團而行的徒步隊伍,再或者能看見有“騎士”騎著山地摩托在山間小路風馳電掣,享受著速度與激情。

Ava相信,他們在這裏,一定有和自己一樣的感受。

大自然面前感到“渺小”

在山間行走,不是一味地向上攀登,行走在規則整齊的石梯路,而是需要上上下下,有時攀登形狀各異的岩石、有時則需要側身通過寬度不到半個腳的小路,有時需要跳躍才能通過幾個並不相連的大石頭。

Ava說,一旦遇到坡度較陡的土坡,她會做好安全措施,抓住捆綁好的登山繩,“所以基本每次徒步回來,身上會多幾塊小小的淤青,衣服髒的像在土地上打過滾一樣。”盡管如此,她還是對這項運動極爲“上瘾”。

偶爾在偏僻的山裏,Ava接收不到信號,她將這個短暫的時刻稱爲一個沒有任何人打擾的“真空世界”,她解釋,“我接收不到社交媒體上的所有信息,就會短暫地和工作學習告別,一紮進山裏,就像和所有的煩惱、迷茫隔離開來。”

站在巍峨的大山下、看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有幾千年前就伫立在此的古刹,Ava感覺,“自己很渺小,人生不過滄海一粟,在山裏,我的任何社會屬性都不存在,雖然渺小,但我就是我。”

打造“戶外社區”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年輕群體迎來了郊遊采風的熱潮,濟南的徒步戶外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在社交媒體上,徒步組織“淩覽戶外”因其“每周一山”的圖文帖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圖中,濟南山景峰巒蒼翠、林木繁茂,收獲了大量點贊與評論。創始人“卡卡西”與“李叔叔”兩人,通過在多個軟件平台發布帖子,其成員從一開始的十幾人擴大至目前將近15個微信群,約7500人規模,至今仍有新成員加入。 談及創辦“淩覽戶外”的原因,“李叔叔”說,並非是出于商業目的,而是熱愛,“卡卡西”曾是一名消防員,轉行軟件設計後仍想在業余時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與同樣熱愛戶外運動的好友“李叔叔”交流後,一拍即合,創辦了戶外徒步組織,想要打造青年人專有的戶外社區。 “淩覽戶外”成員主要以18至35歲的年輕人爲主。他們都有著相似的日常生活,平日工作多是長期久坐在格子間裏面對著電腦,缺乏戶外運動。

談及徒步帶隊過程中有趣的事,“李叔叔”說,“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徒步的中途,領隊會和大家說快了快了,還有5分鍾就到了,但其實前面還有挺遠一段距離,其實這是一種鼓勵,成員們每次都會喊領隊你騙人,下山回家第二天還在微信群裏喊自己全身肌肉酸疼,但你會發現下次組織活動的時候來的還是他們,很有趣”。

李叔叔認爲真正用雙腳丈量這個世界比較重要,一旦中途放棄、挑戰不成功,會留有遺憾,因此會采用這樣的“善意的謊言”,而成員們也用實際行動也回應了他們的“善意謊言”。

李叔叔認爲,濟南戶外徒步還是一個相對小衆的概念,他希望更多有志向的人加入,共同打造健康有活力的濟南戶外社區,爲濟南的年輕群體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安全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徒步活動很受歡迎,熱度居高不下。2023年10月,小紅書曾聯合《戶外探險outdoor》 《徒步中國》發布《2023戶外生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戶外已逐步走向生活化、全民化,徒步成爲戶外三大頂流之一,徒步相關筆記發布量增速近300%,筆記量超150萬篇,“戶外徒步”相關話題閱讀量超25億次。在濟南,徒步愛好者的數量也日益增長,徒步成爲市民的休閑活動選擇之一。

但事物有兩面性,美景也可能會伴隨著風險。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了解到,近幾年,雖然徒步頗受年輕人歡迎,但徒步中發生意外事故的次數也在上升,其中包括失蹤或是意外受傷等,相比于團隊出行,個人獨自徒步出現意外的概率更大。

濟南南山義務應急救援隊常務長王傳鵬回憶印象最深的一次營救,“曾經有一位50多歲的驢友,平常身體很好,有一次徒步登頂時,他突然沖刺引發了突發性心梗,沒能成功救回來,太可惜了。”他提醒,在身體極度疲憊和勞累的情況下,應適度運動,不應挑戰身體極限。

他表示,相較于30年前,現在的濟南的野山上植被更爲茂盛,草木的高度也更高,最高可達兩米,所以人處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被困于山林中。 濟南黎暮應急救援大隊中隊員張浩,主要負責山野搜救,他解釋說,其實在深山野林中尋找失蹤人員,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的。他表示,濟南的野山還存在著洞穴較多的特點,會阻礙搜救工作的進行和搜救技術的運用。一是無人機難以進入狹小的洞口進行搜尋;二是因爲洞穴內空氣流通緩慢,影響搜救犬嗅聞失蹤者的氣味;三是洞穴內的氣溫比較低,阻礙熱成像搜救技術對失蹤者進行定位。他表示,“搜救時,即便有熟悉路況的當地向導帶路,但也難以做到對山林中每個洞口都很熟悉。”

兩位搜救隊成員進行了安全提示,在進沒有信號的深山野林徒步時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要結伴而行,對路線、路況不熟悉時,盡量找一些有經驗的向導帶領;做好個人穿戴防護,保證好充足的食物、水分供給;提前准備好急救藥物以及戶外工具,比如速效救心丸、對講機、指南針,衛星電話等。

唯有做好萬全的准備,才能把徒步的風險降到最低,只有提高安全意識,才能實現“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0 阅读:247
评论列表
  • 2024-05-11 14:34

    [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這是少走彎路30年,退休的大姨周周去[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 2024-05-12 10:05

    徒步挺好,就是別爬野山,別給救援部門找麻煩。濟南驢友爬野山遇險的可不是一兩個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