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深度“遊覽”故宮養心殿

海外網 2024-05-14 08:50:3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五一”假期,澳門科學館“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吸引不少觀衆。“觀衆漫步其中,身臨其境感受清朝皇帝處理朝政、日常起居的點點滴滴,通過VR、觸屏、感應器等數字化裝置,與展品互動。”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說。

展覽完全複刻養心殿前殿後寢的布局。步入前殿居中的廳堂,舉頭就看到雍正親筆所提“中正仁和”,與之對應的是“日監在茲”,表示此處是皇帝白天辦公場所,數字展項是“朱批奏折”。故宮從館藏中選取了58份有代表性的奏折,將其數字化,讓觀衆通過觸屏體驗“批奏折”。

“3分鍾批閱5份奏折,都是古文,看不懂可以按‘注釋’,翻譯成白話,模仿皇帝批示‘好’或‘不好’,我都答對了,跟皇帝想的一樣!”13歲的初中生袁語彤開心地告訴記者。

前殿最西面的一間是著名的三希堂——乾隆皇帝讀書、寫字的地方,乾隆皇帝禦筆“三希堂”匾懸挂堂內。“雖名爲‘堂’,卻小得出乎意料。”袁語彤的媽媽劉慧乾女士說。乾隆十一年(1746年),鑒于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爲稀世珍寶,乾隆皇帝下令將其貯于此間,賜名“三希堂”,爲的是讓“墨迹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余,適然荟萃于一堂”。此外,“三希”還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意,體現出乾隆皇帝的進取心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三希堂的數字書畫定制裝置選取了《韓熙載夜宴圖》等幾幅名作,觀衆只需用指尖輕觸屏幕,便可體驗中國畫的完整創作過程,還可用自己的構思重新對畫作進行構圖、白描、設色、題跋等互動操作,將自己的名字制作成電子印章,蓋在屬于自己的定制書畫作品上,掃描下載收藏,現場不少觀衆排隊等待一試身手。

後寢殿居中的廳堂懸挂的匾幅是“乾元資始”,戴上VR眼鏡,室內的所有陳設,比如桌案上擺放的青玉12生肖把玩件,就出現在面前,可以近距離觀賞,仿佛可以觸碰皇家收藏。

皇帝從前殿上朝歸來,進入後寢殿,首先是更換朝服。因此這個區域設置了4面數字穿衣鏡。觀衆站在鏡前,鏡子裏的自己就穿上了皇帝的衣服,只要揮手,數字鏡面感應到指令,就可以換一套裝束,共有便服、常服、戎服、禮服、朝服等6套服裝。在專門根據孩子們身高設置的低矮數字鏡前,孩子們興奮又新奇地嘗試著。旁邊的展牆上,用文字和圖片對皇帝在不同場合所穿服裝做了科普,寓教于樂。

展覽將養心殿裏的多寶閣變身爲數字多寶閣,觀衆點擊任意一件多寶閣內的藏品,都可以放大、旋轉甚至拆解,看清其結構、材質、做工等,全面了解故宮藏品。

後寢殿的末端最具人氣,也頗有趣味,這便是數字禦膳房。想知道皇家吃什麽,“釀豆芽”“菊花火鍋”“素餡餃子”等6道宮廷菜就顯示在屏幕上,詳列所用食材和具體制作步驟,觀衆輕觸屏幕即可體驗制作全過程。還能通過掃描菜單二維碼,把制作方法收入手機,回家如法炮制正宗宮廷菜。“我把6道菜都下載到手機裏了,回去做一回禦廚。”劉慧乾興奮地說。(記者 富子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5月14日 第04 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