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求恩齊名的英抗日友人林邁可,回國時毛主席送其三千美金路費

觀今品古 2024-05-18 20:38:44

前言

說起曾經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我們都知道白求恩醫生,他率領醫療團隊來到中國,不僅帶來了大量我方緊缺的藥品、器械,還親赴前線爲傷員做手術。

其實還有一位鮮爲人知的抗日國際友人,他就是林邁可,與白求恩是摯友。他出身英國貴族,卻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只身來到中國。

以外國非共産黨員的身份與中國妻子一起爲中國抗戰事業做下了不小的貢獻。抗戰勝利離開中國時,毛主席還給了他三千美金當做路費。

那麽,林邁可究竟爲中國做下了哪些貢獻呢?

受邀燕京教學,結識中國妻子

林邁可出身于顯赫的貴族家庭,畢業于牛津大學。他的祖父是一位曆史學家,而他的父親是英國上院議員。身處于這樣的家族背景中,自然也是出類拔萃。

1937年,林邁可收到了燕京大學的聘請,擔任導師。當時正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緊要關頭。

林邁可與其他人士一樣,對日本的侵略行爲充滿了憤慨。他放棄了家鄉的舒適與安逸,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充滿戰亂的中國。

白求恩

在前往中國的船上,林邁可遇到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兩人相談甚歡,也結爲了摯友。從他的口中,也知道了一些關于中國抗戰的情況。

那些關于八路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的描述,讓林邁可的心中充滿了敬意。他與白求恩約定,有機會一定要再見面。

1938年的春天,林邁可來到了北平城外的一座山上遊玩。在這裏,他意外地遇到了八路軍的隊伍。

他看到那些戰士們雖然裝備稀缺且落後的情況下,卻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他們堅定的眼神和頑強的意志讓林邁可深受觸動。

呂正操

他跟隨八路軍來到了冀中抗日根據地,在那裏,他見到了呂正操將軍。

他看到黑板上那醒目的抗日宣傳語,看到群衆們在台上表演的抗日話劇,看到戰士們充滿鬥志地訓練。

那年夏天,林邁可專程前往五台山拜訪白求恩。在那裏,他看到了白求恩在簡陋的戲台和破廟中爲戰士們進行手術的身影。

白求恩在這種環境艱苦、藥品稀缺,的情況下將戰士們一個一個地從死神手中奪回。

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讓林邁可下定了決心:“我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麽了。”

回到北平後,林邁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多次冒險爲八路軍運送藥品和器械。

林邁可是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認識的自己的妻子李效黎,她當時正在燕京大學讀書。

李效黎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所以李效黎也深受父親思想的影響。

一天晚上,電話鈴聲打破了這份甯靜,是林邁可的電話。不久她便來到了他的房間,一進門林邁可便說:“我需要你的幫助!”

“藥品上需要有中文的標示,這些都是要送往前線給八路軍和遊擊隊的,你願意幫助我嗎?”

李效黎看到一個外國友人也在全力地支持著中國的抗戰事業,于是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兩人一起並肩作戰,爲八路軍提供了許多物資和援助。

之後兩人在1941年舉行了婚禮。在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後,林邁可的“國際身份”的也逐漸失去了庇護,日軍開始逮捕大量的反日的人士,不論國籍。

在日軍即將抓捕的十分鍾前,林邁可夫婦從德國友人那裏提前得知了消息,逃過了一劫。當日軍到達時,早已沒了身影。

以外國非共産黨人身份參與抗戰

林邁可夫婦在共産黨人士的護送下,經過兩天兩夜的長途跋涉,躲避著敵人的層層封鎖線,終于來到了一個較爲安全的小村子。

短暫休息幾天後,林邁可夫婦沒有片刻的停留,又開始行進,最終抵達了八路軍平西司令部。這裏是蕭克將軍的所在地,他就是與賀龍並稱的“龍虎二將”。

蕭克

當晚,蕭克就熱情地接待了兩人,他們秉燭夜談,深入探討了當前的戰爭局勢,很快便成爲了好朋友。

林邁可雖是一位經濟學教授,但他本人私下對無線電技術非常熱愛,于是在蕭克的請求下,林邁可幫忙修理收發報機,爲八路軍的通訊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他看到八路軍的電台設備太過簡陋,而且效率較低,傳播的距離也不夠遠,于是他將繳獲來的日本無線電設備拆了分解改裝。

而他也組裝出一款10*8*6英寸的便攜式的小電台,它的功率僅僅只有25瓦,但傳播和收發的距離大大增強,甚至相隔數百公裏也可以收到。

春節過後,林邁可夫婦來到了聶榮臻總部。在這裏,林邁可不僅留下來建立了電台,還親自訓練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電台工作人員。

林邁可也成爲了八路軍的電台技術顧問,妻子李效黎擔任英文老師,兩人在軍區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爲之後的祖國的抗戰事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聶榮臻

林邁可夫婦來到了第一軍區,將這些老舊的設備全部換掉,安裝了一批新的設備。

之後林邁可夫婦輾轉于各個軍區,有時甚至爲了工作忙活整夜不合眼,就爲了電台能夠順利收發,保證通訊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而學員們在他們的帶領下,學英語、學無線電工程課、學如何裝配器材。慢慢地,學員們也都出師了,被調到了各個軍區工作。

他們不僅要面對艱苦的環境和惡劣的天氣條件,還要時刻警惕敵人的瘋狂掃蕩和突然襲擊。

在一次轉移過程中,他們不幸遭遇了日本騎兵的追捕。爲了盡快撤離並避免被發現,他們毫不猶豫地丟棄了身上的重物和行李。

盡管他們竭盡全力地逃離,還是有9名勇敢的戰士不幸犧牲在了敵人的槍口下。

在經曆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和艱難跋涉之後,直到天黑,部隊來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村子。他們才終于得以緩口氣,休息了沒多久便再次出發。

在離開後不久,日軍將這個村子團團包圍起來。在搜查過程中,他們找到了一些無線電相關的書籍和資料。

氣急敗壞的日軍將村長抓來審問但村長誓死否認有八路軍來過。殘忍的敵人最終將村長殺害以泄憤。

讓世界聽到延安的聲音

1944年,林邁可夫婦從晉察冀邊區出發,夜晚行進,他們小心地躲過敵人的封鎖線來到了延安。

在這裏,林邁可夫婦受到了毛主席、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主席還對林邁可說道:

“不管你是什麽原因來中國的,你能幫助我們抗戰,我們很高興。感謝你的努力,還能在這種艱苦下生活,這是很不簡單的。”

林邁可被這份深情厚意所打動,他當即表示當下就要爲延安這邊效力。毛主席卻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你們已經奔波勞累了這麽久,先好好休息。”

在一次與領導人的飯後散步在菜園時,他再次向領導提出了自己的工作請求。

其實,早在之前,八路軍早就有意讓外界了解他們的抗戰情況,但由于國民黨的阻撓,這一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而現在,有了林邁可的幫助,他們終于可以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了。林邁可也正式成爲了通訊部的技術顧問。

他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經過仔細的研究和檢查,他發現現有的零件無法組裝出高效率的電台。

但只要有一根定向天線,哪怕電力不大,也能將信號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包括美國。

實施這一計劃並不容易。他們需要一片空曠的場地,並且還要進行精確的角度測算。

爲了這些,林邁可借閱了《無線電工程》和《球面三角學》等書籍,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延安的聲音終于成功地傳到了美國等地。

8月15日,延安的聲音終于被世界聽到。開播後,林邁可擔任著編輯的工作,將這裏的真實情況通過電波送給美國等地。

有次中外記者團抵達延安時,林邁可夫婦在朱德總司令身邊擔任起了翻譯和向導的工作。

國民黨的人曾試圖拉攏林邁可夫婦,他們贊美著林邁可的貢獻,承諾給予更好的物質條件,並強調人才的重要性。

但林邁可夫婦並沒有被這些所動搖,他們拒絕了國民黨的邀請。

在離開中國的前夕,林邁可夫婦將這幾年積累的廣播資料全部留給了延安,這些珍貴的資料見證了他們的付出和努力,也見證了延安抗戰的曆程。

如今,這些資料仍舊被完整地保存在檔案館中,成爲後人研究那段曆史的重要資料。

抗戰勝利後,林邁可一家離開了中國,在離開之際,毛主席還專門爲他置辦了餞別宴還給了他三千美金當做路費。

這不僅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他們友誼的珍視。林邁可的離去讓許多人感到不舍,但他永遠是我們真誠的老朋友。

林邁可回到英國後,與中國的聯系也並未中斷,常常關注于中國的發展,也曾多次訪問中國,直至1994年去世。

丈夫去世後,妻子李效黎選擇回到了中國度過晚年,在2010年,李效黎也離世了。

結語

林邁可,是一位擁有遠見卓識與深厚情懷的國際友人,他不僅展示了他個人對正義的堅定追求,更折射出一位外國人對中國深厚友情的真摯表達。

他是一位無畏的探險者,跨越國界,深入中國的紅色土地,用自己的能力和筆觸記錄下那些抗戰中的真實情況。

他身爲英國貴族與中國妻子一起秘密地位共産黨提供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在延安的歲月裏,他不僅是共産黨的通訊部的技術顧問,更是這片土地上革命精神的傳播者。

他爲中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電台通訊員,爲中國在抗戰時期增添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持。

林邁可在面對國民黨的誘惑和物質條件的誘惑,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不爲所動。

他知道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物質的豐富,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和理想的追求。這種堅定和執著,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英雄不僅在于戰場上的英勇,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堅持和奉獻。

林邁可,這位國際友人,將永遠被銘記在曆史的長河中,成爲我們心中永恒的楷模。

參考資料

國際友人林邁可:一個英國貴族抗戰在延安.人民網

揭秘:那些抗戰時破譯了日軍密碼的“奇才”.人民網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