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打響經濟戰了

發煌說曆史 2023-02-24 07:14:02

01

春江水暖鴨先知。

很多人應該都看到了“浙江一萬家企業出國參加經貿活動”的新聞:浙江省商務廳組織,企業家組團包機,直赴歐洲,目的只有一個:拓業務,搶訂單!

隔壁的江蘇也不甘落後,12月9日,蘇州飛往歐洲的包機也已出發,30個招商小分隊,總人數超200人,直奔歐洲開展招商工作。

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當然也不會落下。深圳從11月開始,就有多批企業前往東南亞參展,搶訂單、拓市場。

這是2020年疫情以來,首次有地方政府牽頭組織,到歐洲拓展經貿合作。嘉興一家做家紡的董事長感慨:3年沒到歐洲了,那邊的行業情況現在幾乎兩眼摸黑。

《一代宗師》裏有句台詞: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做生意更是如此,一次見面,勝過千封郵件,“面對面”拜訪洽談,是“屏對屏”聯系無法取代的,除了拉近距離增進感情,更要緊的是,身臨一線才能真正洞察市場需求變化。

可能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這疫情剛放松一點兒,這麽火急火燎地跑出去活動,真就那麽著急嗎?

別說,真的就是。

大疫三年,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再怎麽強調都不爲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疫情防控轉向,一方面是病毒的威力在減弱,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的頹勢也已經到了必須有所動作的地步。

這兩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沒有看到過相關研究,但前幾天看到的一個數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2022年還沒結束,光是餐飲業,就已經注銷了49.5萬家店。

基本上,能透支的都透支了,假如放眼全球,把視野拉開一些,很容易看出來現在的中國經濟,簡單形容的話就八個字: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無論哪一頭,現在都是困境重重。

02

先說追兵。

今年10月份的時候,《經濟學人》發了一篇深度調查文章,主題是:蘋果公司正計劃加速把生産遷出中國。遷出的目的地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越南,一個是印度。

越南這幾年進步很快,基本走的就是中國過去招商引資的老路子。

現在,差不多一半的AirPod耳機是在越南生産的,聽說接下來還會把MacBook筆記本電腦的生産也搬過去。今年5月,越南總理訪問美國時,還專門跑到硅谷的蘋果總部見了庫克。

我看到外媒上有報道,很多外企認爲,越南跟中國屬于同一個文化圈,越南工人跟中國工人一樣吃苦耐勞,一個在越南的外企高管還說了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孔夫子仍然讓他們早早起床”。

不過,越南畢竟體量比較小,人口只有9000多萬,能吃下的分量不會太多,真正能夠威脅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還得說印度。

其實蘋果之前就有工廠生産iPhone,不過以前生産的都是舊型號,比中國産線一般要落後1~2代。但這次不一樣,從今年9月開始,蘋果開始在印度生産最新一代的iPhone14。

摩根大通給出的預測是,現在蘋果在中國以外生産的産品還不到5%,但到2025年,這個數字很可能將達到25%,而印度,將會吃下大頭。

說起來,這幾年每隔一段時間,蘋果遷出中國的消息就會登上媒體熱議一番,聽的多了,就跟狼來了的故事,沒人當回事了。很多人嗤之以鼻——就印度?“四億人加十億牲口”,問題一大堆,像樣的公路都沒幾條,哪有資格跟中國叫板。

這種俯視的心態其實是不可取的。

別忘了,如果回到1978年剛改革開放時,當時中國底子一樣很差,但也一步步走到今天世界工廠的位置。現在蘋果最大的200家供應商,有150家在中國有工廠,如果它們遷出中國,這種損失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遷走就遷走吧,反正蘋果這些個代工廠也沒啥技術含量,純粹賺幾個辛苦錢,利潤大頭還不是被蘋果拿去了。提到富士康,很多人腦子裏第一個想到的,也還是血汗工廠、低端制造這些,覺得不屬于卡脖子的高科技,有沒有無所謂。

必須說,這種糟糕的看法,對供應鏈是很無知的。

對于中國電子制造業來說,蘋果,甚至包括富士康在內,是非常難得的老師,它們對中國供應鏈能力的提升,是功不可沒的。

就拿手機外殼的鑽孔機來說,國內廠商在蘋果嚴格要求下,在過去十年裏突飛猛進,幹掉了日本發那科。蘋果不光要求高,還經常和供應商合作開發,現場指導,是一個極爲嚴格的名師。

另一個也非常重要的,是就業。別覺得代工是低端制造,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實打實地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問題。光是鄭州富士康,就有30多萬員工,在就業、稅收方面,給地方政府解決了不小的問題。

03

再說堵截。

就在這周二,12月6日這天,剛過完80歲生日沒幾天的拜登,忙不叠地跑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參加了台積電美國工廠的遷機儀式。

這次儀式是爲台積電美國工廠擴建搞的,參與的嘉賓陣容堪稱豪華:美國商務部長、蘋果CEO庫克、英偉達CEO黃仁勳,幾乎美國半導體産業界的大佬悉數到場,就連91歲的張忠謀也去了,站在一面寫著“美國制造未來”的巨大旗幟前。

《紐約時報》的報道,標題就把這事兒直指中國。

台積電最早宣布在美國建廠是在2020年,當時承諾的是投資120億美元,但現在看是超出預期的,投資金額達到了400億美元。雇傭的員工數也超過了之前預估的2000人,達到了4000人。

之所以會超出預期,一方面是美國邊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台灣手裏其實沒多少牌可打,另一方面,今年7月,美國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爲這類工廠提供總額達520億美元的一攬子補貼。

所以,不光台積電,其他芯片大廠也紛紛宣布了建廠計劃,像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美光在紐約州,連三星也跑到得克薩斯州建了廠。這裏面分量最重的,當然是台積電,要知道,之前張忠謀對美國建廠一直是比較排斥的,現在也算是向美國繳納投名狀了。

全球半導體産業的半壁江山都到了

請注意,台積電在美國投資的産線,不只是生産5納米芯片,還將生産更先進的3納米芯片。拜登在台上滿臉傲嬌地發言:“對,就是你們知道的那個3納米,美國制造業將重新引領世界。”

作爲對比,台積電在大陸的工廠,目前最先進的還只是28nm的南京廠。

不得不說,跟特朗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七傷拳”相比,這兩年,拜登合縱連橫的“組合拳”更難對付。

就說今年吧:5月,拜登訪韓,一下飛機就直奔三星;7月,通過芯片法案;8月,佩洛西竄訪台灣;10月,對中國的禁令升級,超算、AI芯片被管制,美籍工程師無法繼續在大陸工作……

這幾年,美國一直半哄騙半威脅地想讓台積電搬家。從11月開始,上千名台積電工程師,帶著家屬,陸續搭包機飛往位于美國,這次遷機儀式完成後,台積電美國工廠很快就會開始試産。

要錢,要技術,還要人才。

這種明火執仗開搶的玩法,連台灣內部都開始坐不住了,有媒體直接喊出台灣將“慢性失血”,“台灣人才正在被掏空!”

前段時間,美國財長耶倫發表了一篇演講:

“美國正在推行一種叫做‘friend-shoring’的策略,以實現多樣化,遠離那些給我們的供應鏈帶來地緣政治和安全風險的國家。”

我們知道,美國人常說reshoring,意思是美國政府朝思暮想的“制造業回流”,這個friend-shoring又是個什麽東西?順下來理解的話就是:“朋友生産”,如果實在回流不了美國,那麽退而求其次,在朋友那生産也行。

這條“朋友”的鏈條,前半截是日本、韓國、台灣,後半截是印度、越南,合在一起,前後兩面對中國圍追堵截,這個鏈條正在一天天收緊。

04

說到半導體,這裏順便提幾句華爲。

今年8月,任正非老爺子內部講話:“活下來,讓寒氣傳遞給每個人”。華爲這股寒氣,一路直接吹到了2023屆的大學生們頭上。

往年,華爲大部分校園招聘工作會在9月、10月就完成,但今年,一直拖到11月份,社交平台上忽然爆料出“華爲暫緩2023屆校園招聘”的消息,華爲所有部門的招聘全部暫停,幾百人的QQ群毫無預兆地解散。

沒辦法,華爲這幾年過得確實艱難。

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減少了100億,利潤更是下滑了50%。背後的原因,一個是在美國制裁下,手機業務基本歇菜,品牌賣的賣停的停——要知道,之前手機業務一度占了華爲營收的一半,現在一下子沒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華爲在智能汽車業務上投入大量資源,但目前還沒到開花結果的時候,總體上還在燒錢階段。

某種程度上,華爲的處境,也是如今中國經濟大環境的縮影。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競爭,不再是過去美蘇那樣的軍備競賽,說到底還是要看經濟實力的比拼。對我們來說,向上,要攻克中高端産業,建立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向下,要盡量來留住來之不易的供應鏈。

現在防疫收尾,是時候全力拼經濟了。

江浙粵三省,曆史上向來是發展經濟的模範生。上世紀,在大多數國人尚未走出國門時,從蠻荒中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們,已經把産品賣向世界。今天,他們再次先人一步,打響了後疫情時代經濟戰的第一槍。

其他兄弟省份,是起來抄作業的時候了。

<全文完> 首發于個人公衆號: 郭大路的小酒館,分享有深度的觀點與分析,歡迎關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