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步槍優于日軍的村田式,卻遭遇甲午慘敗,李鴻章哀歎:人不行

江舸 2024-02-02 12:25:56

清代中後期中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持續侵略,在抵抗侵略者的戰鬥中清軍的表現十分糟糕,這最終導致中國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清軍戰鬥力不足的問題,一直都是各界討論的焦點,其中很多聲音認爲清軍在武器裝備上的落後是清軍頻頻失利的主因。

但事實上在鴉片戰爭之後清軍中並不缺少先進的單兵武器,落後的高層決策和後勤管理才是阻礙清軍戰鬥力發展的最大症結。

從明朝末期開始,清軍就已經開始大範圍裝備火器了。

當時在和明軍的戰鬥中清軍獲得了較爲先進的西式火器,並在隨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朝軍隊裏也出現了專門的火器部隊。

但在清朝中期隨著國家局勢的穩定,爲提升滿族文化的影響力,清廷制定了一系列重振騎射,壓制火器發展的政策,這讓清軍的火器制造和士兵訓練與世界先進潮流逐漸脫節。

當時清軍裝配的還是前膛裝藥的火繩槍,這和明末後金軍隊的裝備並沒有太大差異。

在維護地方治安的戰鬥中,清軍也嘗試了對火槍的改造,爲了提升射程和威力,清軍制作了槍身長達六尺的兵丁鳥槍,槍身的加長加厚讓其能夠裝填更多火藥,彈藥的射擊距離甚至超過了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燧發槍。

但由于這種槍的槍身過長,士兵們在擊發的時候只能將槍托背在肩後,將扳機放在耳旁進行擊發。

這令射擊者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瞄准,而且裝彈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只能對付使用冷兵器的義軍,在面對洋槍洋炮時,則完全落于下風。

在此前的戰鬥中,部分清軍也意識到了兵丁鳥槍的缺點,于是清廷又制造出了一種該槍的升級版——擡槍。

這種槍的重量比兵丁鳥槍更重,一個人無法完成擊發動作,因此需要一人在前面擡著槍身,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這種槍在兵丁鳥槍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射程和威力,甚至和小口徑的火炮不相上下。

擡槍也成爲了清中期軍隊最爲依仗的步兵槍械,但在鴉片戰爭中,擡槍擊發速率慢,精准度低,轉移慢的缺點暴露無遺,清軍單兵作戰裝備的改良勢在必行。

雖然清軍在鴉片戰爭中的裝備十分落後,但當時英軍使用的也是黑火藥擊發的槍支,作戰雙方的武器差距實際沒有那麽明顯。

清軍之所以被殺得潰不成軍,最關鍵的原因是清軍缺乏與火槍相適應的戰術設計,與英軍輪次擊發,輔以側翼保護的戰術差距太大,無法造成有效殺傷。

雖然在鴉片戰爭中清軍吃了武器裝備落後的大虧,但隨後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讓清廷沒有精力和資源去完成武器革新的工作。

直到湘軍和淮軍基本控制住了義軍的發展勢頭,清廷才有余力去考慮裝備革新的問題。

在和太平天國軍隊作戰的時候,大部分清軍依然使用著老式的火槍和擡槍,這些武器裝備用于對付義軍已經是綽綽有余了,但想要取得巨大優勢還稍顯不足。

爲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1962年李鴻章帶領部分淮軍士兵進駐上海,依托上海的貿易體系,李鴻章在這裏組建了全部裝備西式槍械的洋槍隊。

次年他還建立了洋炮隊,這讓淮軍的戰鬥力有了顯著的提升。

當時淮軍裝備的多爲西式後裝填步槍,包括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斯,德國的 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

1965年的時候,淮軍已經裝備了三到四萬杆洋槍,他們出色的戰鬥力令清廷看到了希望。

在此後的洋務運動中,清廷開始對西式槍械進行大規模仿制,各地的軍隊均開始配裝新式火槍,清軍看似已經擁有了和列強較量的能力。

但由于當時地方軍閥派系已經開始坐大,這導致各地部隊的軍械更新都是獨立完成的。

各地軍隊裝備的槍械種類也不盡相同,如果說淮軍中的“萬國槍械博覽會”還是時局所迫,之後清軍槍械種類繁雜的問題,就完全是各勢力官員打小算盤造成的了。

而且在購入槍械的同時,清軍並沒有及時引進先進的訓練體系,這導致清軍無法掌握與槍械相適應的戰術方法,也沒有培養擁有先進戰爭理念的軍官。

這都讓清軍中的洋槍隊,成了外強中幹的紙老虎,最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現出了原形。

中日甲午戰爭對于中日兩國而言,都是不能失敗的戰爭。

清廷急需通過此戰來恢複軍民的士氣,而日本則希望獲得朝鮮半島乃至中國東北的地區的控制權,以便開展“大陸計劃”。

關于甲午戰爭的勝負,人們往往將目光集中在黃海海戰之上,北洋艦隊的覆滅也被視作清廷洋務運動失敗的象征之一。

然而此前在朝鮮戰場上清軍的失利,其實才是甲午戰爭大敗的核心因素,這也間接導致了清朝幾個海軍基地的接連失守,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敗局。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開戰之前,清軍就已經開始向朝鮮地區增派兵力。

爲了增加勝算,清廷還臨時招募了部分兵勇,但清廷卻沒有足夠的槍械,因此這些新兵中很多人是背著老式鳥槍和擡槍去往朝鮮的,甚至有一些士兵用的還是冷兵器。

那些裝備了西洋步槍的清軍,戰鬥力也沒比他們強到哪裏去。

雖然他們中有些士兵已經裝備上了先進的後裝連發式步槍,但後勤補給卻成了大問題。

當時清廷向朝鮮派出了大量軍隊,但他們一時之間又難以組織起與之匹配的後勤民夫隊伍,因此清廷決定讓這些作戰部隊,自行攜帶武器彈藥等物資。

這種情況下,清軍爲了保證隊伍的機動性和戰鬥力,只能盡可能壓縮士兵的配彈數量。

很多士兵都只帶了一百多發子彈,這些彈藥在激烈的戰場上連半天都無法支持,這也是爲什麽清軍在朝鮮戰場上很快就完全落敗的原因。

而且由于清軍士兵裝備的槍支型號並不統一,這也給後續的彈藥補給提出了考驗。

很多部隊在朝鮮戰場拿到補給後才發現,彈藥型號與自己的槍支並不匹配,這也是清軍無法持續作戰的關鍵因素。

與此同時,日軍裝備的是統一的村田式單發槍,雖然在單兵性能上並沒有清軍的西洋步槍優越,但這種統一裝備極大地減輕了日軍的後勤壓力,這也是他們在地面戰場取勝的要訣。

隨著近年來甲午戰爭史料的披露,人們發現也有部分清軍部隊在朝鮮是不缺少彈藥補給的,但他們由于缺少訓練,竟然在和日軍簡單交戰後,便扔掉武器狼狽逃竄。

這讓日軍在朝鮮和東北戰場,竟然繳獲了二百萬發炮彈和七千萬發子彈,這樣的數據實在令人感到痛心。

李鴻章在面對前線武器彈藥補給的請求時,也發出了這樣的哀歎:

再發再棄,當如之何!

甲午戰爭的失利徹底戳穿了清廷洋務運動的虛假繁榮,這也讓清廷看到了清軍武器裝備混亂的問題。

爲此清廷開始統一軍隊的裝備,並于漢陽兵工廠等地大量生産以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爲原型的新式槍械,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造”。

與此同時,清軍還在各地開展了組練新軍的活動,其中尤以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組建的北洋新軍最爲出衆。

在小站練兵的時候,袁世凱就提出軍隊必須要配備統一的制式裝備,而且一定要是采用了無煙火藥的後裝連發式步槍。

這種武器無論在射速還是威力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爲北洋軍的戰鬥力提供了保障。

在統一武器裝備的同時,袁世凱還意識到了清廷將領戰術思想陳舊,理論知識不足等問題。

于是他在小站練兵期間還開設課堂,向軍官和士兵教授兵法、槍、炮、算學、測繪、地理、戰陣攻守、外語等科目。

這讓北洋軍官對西方戰爭形勢的變化有所了解,並且能夠將先進的知識運用到戰場之中。

在統一步兵裝備的同時,袁世凱還改變了清廷傳統的軍隊編制體系。

他將士兵們按照兵種的不同進行重新編排,強調步炮協同等現代戰術理念,在這種作戰方式下,新軍的武器裝備終于發揮出了其應有的威力。

袁世凱小站練兵在清末取得了斐然成果,相較于甲午戰爭時期的清軍,北洋新軍的戰鬥力有了顯著提升,這更充分說明了戰術思想和訓練,才是限制清軍戰鬥力的核心因素。

清軍在戰爭中的糟糕表現,經常被人們歸咎于軍隊武器裝備的落後,但事實上晚清時期清廷在裝備購入上,花費了巨額資金,清廷士兵的單兵槍械也不比對手差太多。

但清軍糟糕的訓練和落後的指揮及後勤體系,讓這些裝備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威力,最終只能在戰場上任人宰割。

直到甲午戰爭之後,清廷才終于認清了症結所在,此後培養的新軍也擁有了不俗的戰鬥力。

但是清廷腐朽的政治已經不能依靠武力繼續維持,最終他們也被這群寄予厚望的新軍,趕下了曆史舞台。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清代火器應用研究》,王珏著,2019年5月發表。

1 阅读: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