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校友造衛星,逐夢萬億太空市場

21世紀商業評論 2024-02-22 20:20:56

文丨 魏芝芝 丁凝

2月3日清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枚長43米的火箭噴出滾滾火焰,在空中劃出閃亮光芒。

13分鍾內,火箭和衛星完成星箭分離,頂層1顆衛星和上層5顆衛星同時釋放後,下層5顆衛星緊接著脫離火箭,11顆衛星順利進入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次衛星發射背後是一家商業航天企業—— 時空道宇,由王洋博士創辦。

“這次任務實際是‘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以整軌部署的方式,將11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完成星座第二個軌道面的組網部署。”時空道宇CEO、首席系統工程專家王洋解釋道。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爲地球上空的一個低軌衛星網絡,由時空道宇建設並運營,是全球首個商用通信導航遙感一體星座。

憑借過硬實力,時空道宇跻身商業航天賽道頭部,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估值超百億元。

逐夢太空

時空道宇在做的,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航天是最浪漫的行業,它承載著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王洋表示。2018年,他創立了時空道宇。

據官網介紹,時空道宇定位爲航天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應用方案提供商,覆蓋從衛星研發、制造到應用全産業鏈。

“打個通俗的比方,華爲是提供地基信息通信産品(ICT),時空道宇是提供天基信息通信産品(AICT),都是致力于人類信息與通信領域的技術革新和商業應用。”王洋如是解釋公司定位。

成立至今,這家公司發展迅速,在浩瀚星空,王洋團隊通過整軌部署的方式送上去20顆衛星,完成兩個軌道面部署。

2022年6月,時空道宇成功發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9顆衛星,完成星座第一個軌道面部署,第一個軌道面順利完成衛星量産、軌道面級部署、星座級測控、應用測試等一系列工作。

王洋稱,2024年初發射11顆衛星,完成第二個軌道面部署,雖然聽上去工作內容類似,但實際上有很多不同。

“比如,每一個軌道面都是一個單獨系統。相比于第一個軌道面,第二個軌道面涉及更多工作,包括相位同步、兩個軌道面的地面測運控以及星群的在軌管理、太空碎片的避讓等。”王洋說。

中國商業低軌衛星星座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商業航天企業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衛星量産。

值得注意的是,王洋團隊降低了衛星制造的成本,解決了衛星量産、商業化應用的難題。

據摩根士丹利估算,SpaceX星鏈的衛星制造成本約100萬美元/顆。

創始人馬斯克透露,單顆衛星的成本可以下降至50萬美元。

反觀國內,據浙商證券研報,我國低軌通信衛星的平均造價約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其中人工加制造費用占一半。

面對高成本痛點,時空道宇建造了一座衛星超級工廠。

其借鑒汽車産業智能化、自動化的量産制造模式,通過模塊化設計、柔性生産、智能制造等技術,大幅壓縮衛星的設計生産周期,目前可實現日産一顆衛星,生産成本下降45%左右。

隨著兩個軌道面的成功部署,坐擁衛星超級工廠的時空道宇,成爲繼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網(OneWeb)、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之後,有獨立建設並運營商業衛星星座能力的企業,同時也成爲國內唯一實現星座整軌部署的商業航天企業。

王洋透露,未來兩年內,公司將完成星座一期72顆衛星部署,實現全球實時數據通信服務;二期將擴展至168顆衛星,實現全球厘米級高精定位服務。

時空道宇希望爲人類出行領域,如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消費類電子行業,提供可靠、低成本的服務。

“我認爲未來,每個人、每輛車都將配備衛星通信功能。”王洋說道。

蓄勢已久

時空道宇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並非偶然。在商業航天這條道路上,其核心團隊探索了10年。

王洋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供職于華爲、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2014年,他毅然放棄體制內工作,創辦一家商業衛星公司。

在數十年的科研機構及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工作曆程中,王洋團隊主導整星及星上載荷研制、衛星量産AIT、星座建設及大系統規劃、衛星應用終端産品研發……積累了豐富的航天系統工程項目經驗。

2018年11月,王洋率團隊曆時4年主導研制的“嘉定一號”物聯通信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啓中國首個物聯通信星座布局。

時空道宇成立後,這個團隊成爲其技術班底。

發展至今,時空道宇逐漸成長壯大,團隊已有近500名員工,其中7成以上是技術人員。

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中國重要的衛星型號不超過100個,而時空道宇的工程師們參與完成的衛星,至少有50顆。

也就是說,人均擁有5個以上國家重點衛星型號的完整經驗。

航天是一項高風險事業,結果只有0和1。即使對過程進行全面把控,也依然存在不可控因素。

2021年底,首發雙星發射因火箭原因導致任務失利,王洋對團隊說,“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賽道,就要承受這個賽道的一切。”

“我們的團隊打過幾次硬仗。”

王洋表示,“包括首發雙星因火箭飛行異常遺憾失利;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一箭九星成功發射入軌,進行長期的在軌測試和管理;此次,我們成功完成了星座第二個軌道面的發射部署。”

經過重重考驗,時空道宇已打造出一支敢想敢拼的隊伍,“在架構和專業能力上的儲備,非常紮實”。

技術實力外,公司兼具商業敏銳度。

“我們通過商業化技術創新、産業鏈垂直整合,並以市場驅動爲目標,管理項目和布局業務,順利完成從服務國家任務的高精尖技術團隊,轉化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化技術團隊,爲商業化運轉服務。”王洋介紹。

快速崛起的時空道宇,在短短6年間,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估值飙漲。

一只商業航天賽道的超級獨角獸,正在加速奔跑。

加速落地

萬億商業航天賽道空間廣闊,但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是一大難題。

縱觀全球,銥星、OneWeb等公司,都曾因爲商業模式無法閉環,導致虧損或破産。SpaceX則通過構建商業航天全産業鏈,實現盈利,證明這一商業模式能夠跑通。

商業化方面,時空道宇走在行業前端。

在商業衛星制造方面,時空道宇在生産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所需的衛星外,還積極承接外部的衛星制造和測試需求。

根據《國際太空》數據顯示,全球航天器研制發射數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十年前的215顆增長至2023年的2945顆,增長13倍。

隨著小衛星業務化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全球掀起一輪“軌道革命”。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大規模部署,推動全球航天器發射數量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低軌道空間能容納的衛星數量約爲10萬顆。

未來5年,我國低軌衛星制造及發射需求有望進入增長爆發期,預計將有3萬-4萬顆低軌衛星升空。

要實現這樣的規模,國內微小衛星年産能尚有90%缺口。這部分缺口,正是商業衛星公司的主要市場。

相較國內其他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憑借自有的衛星超級工廠,實現衛星量産,具備更快的星座組網建設能力,競爭力顯著。

在星座建設的同時,時空道宇面向汽車出行、消費電子等增量市場提供衛星應用服務,並于2023年成爲全球首家實現衛星通信車規級量産應用的商業公司。

這樣通過規模化商業落地,時空道宇有效構建星座服務商業模式。

“民營商業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難點就是找到適合的商業場景,圍繞著可行的商業模式,進行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王洋認爲,自我造血能力十分重要。

經過6年深耕,時空道宇完成了涵蓋衛星研發、制造、測控、應用等方面的全産業鏈布局,成爲中國首個實現商業閉環的民營航天企業。

在深入的行業調研和市場測算後,時空道宇聚焦衛星制造和衛星應用領域,瞄准未來出行、消費電子等潛力市場。

大衆消費市場,衛星應用尚在普及初期。

1月末,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

在車規領域,時空道宇作爲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科技創新企業,商業生態廣闊。

去年,時空道宇聯合極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産衛星通信乘用車,相關技術已在極氪001FR、極氪007、吉利銀河E8等車型實現前裝量産落地。

此外,時空道宇星基高精定位(PPP-RTK)也已實現全球首次規模化服務上車,將加速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隨著華爲、蘋果等主流手機廠商加速擁抱衛星通信領域,屬于“智能手機+衛星通信”的新興賽道已經鋪就。

“星座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星鏈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機直連衛星通信功能,可提供衛星短信及數據傳輸服務。” 王洋透露。

去年底,時空道宇在首屆鏈博會上展示了自研的22納米支持手機直連衛星的通信芯片,做好快速進入衛星通信大衆服務市場的准備。

在國外,OneWeb則是與高通合作研發相關産品。

對標6G時代,時空道宇希望提前鎖定産業優勢。

2023年9月,公司與北京大學共建實驗室,致力于攻克未來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技術,加速産業應用落地。

機會是留給有准備的人。

可以預見,時空道宇將深度賦能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消費類電子領域,描繪出一幅未來智慧出行的藍圖。

正如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裏。”

探索不止,時空道宇正成長爲國內商業航天的一股重要力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