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酷暑年代,人性光輝倚何據?乾隆八年大暑下村民互助精神探源

保言包語 2024-03-23 23:00:57

乾隆八年號稱“史上最熱夏天”,熱到何種程度?皇帝忙著下罪己诏

《酷暑當頭下,對人是怎樣考驗?》

耀眼陽光下,烈日當頭,照在這片匍匐在地的麥田裏,卻是一片焦黃。綿延的麥浪裏,幾個赤膊的農夫不斷地用鐮刀下著苦工,額頭和後背上的汗珠不斷地滴落下來,留下著鹹澀的痕迹......

正值七月中下旬,烈日似火,一日更甚于一日,酷暑逼著人忍受極限。乾隆八年的夏日,可真是史無前例的浩劫一場。

生活在這段曆史節點上的人,對那段日子想必是難以忘懷的。熱浪席卷大地,讓人懷疑人類還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面對如此飽受考驗的烈日,人的本性中會蘊含著什麽樣的堅強韌性?

村北的林子邊,一位老農民正伏在林蔭下用稻草帽檐擋住烈日,靜靜回味著......

“那一年的夏天,真是難熬啊。從早上在地裏勞作到傍晚,體內像是著了把火一樣,幹渴難忍。日上三竿的時候,再吃一口都嫌熱,只能就著口水繼續工作。彎腰下鐮刀的時候,眼前直發昏花,害怕下一秒就會暈倒在地。這種酷暑,就連夜裏也難逃,躺在炎熱的被窩裏,只覺得身上毛孔都溢出了汗。”

老農繼而說道:“可我們一家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頑強生存下來的。只要還有一口氣沒全,手不停地幹著活就是了。有時吃了東西也來不及消化,就著肚子的飽脹感繼續幹著粗活。好在當時大家互相照料,見一人陷入困境就輪流歇息,這樣總算撐過最難熬的日子。”

老農說著還眼眶發紅,當年種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曾爲之奮鬥過。如今回望,才發現人在險境時質樸厚重的品格,才是最中看不中。

離開林蔭下的老農,朝著村北的龍井陣地走去。相傳當年有許多窮苦農民躲避酷暑的時候,便聚集在這裏乘涼。而它如今被留爲史迹,以紀念那段動亂且難忘的日子。

進入陣地,一位中年男子正將一個個綠色小瓶放置到地上,他平和地說:“這些都是當地百姓捐獻的龍井茶,我們樹立在這裏,以供遊人品嘗,留住從前的痕迹。”

“您知道嗎,當年正值農忙時候,卻遭遇這場浩劫。可就在最艱難無助的時候,人們還是互相扶持,互相倚靠。比如村東的幾戶人家,有個智障兒童中暑昏迷,全鄰居集體想辦法救治,最後保住了小孩的生命。而在這裏,也有很多流浪漢聚集,健壯的朋友會輪流供給周遭弱小的食物和藥膏。”

男子目光深邃,“人在險處,本性才最真實。那段日子,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也啓發我們今後的理念——‘弱肉強食’未必是自然界的定律,互助互愛才是人類社會應該奉行的。”

果然,就是在最爲極端貧困和險阻的環境下,人的本性中也包含著寬容和無私的一面。乾隆八年那場酷暑,便恰恰成爲這一真谛的見證。面對自然給予的考驗,人類展現出的,不只是單純的生存本能,更包含著互助與維護的精神深度。時移事遷,這一精神亦將駐留人間,啓迪著我們今後建構更美好社會的理念......

0 阅读:3

保言包語

簡介:從曆史中窺探生活,從生活中回顧曆史。